世界读书日:你真的会读书吗?

 

温柔的做自己,静静的读喜欢的书。...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和我国文学家汤显祖的辞世纪念日。世界读书日是啥情况?人们每天花多少时间读书?为什么要读书?什么才是好书?今日与君分享。

“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确定,旨在推动更多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人们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和它的美丽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你在读书吗?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本次调查有效样本为45911个),总体情况还是不错滴。比如综合阅读率,整体还是逐年上升的——虽然这似乎不能说明什么实质性问题:



既然如此,那咱来点靠谱的,直接上图:



全年人均读书7.84本,亲,你达标了没?



新兴媒介的异军突起,我们都不折不扣的成了“低头族”。按理说,看起来每天阅读时间还挺长的吧,但究竟在“读”啥呢?哈哈,看看这张图就知道了:



难怪大家都在问“时间都去哪了”呢。等会,我先给坐我对面的妹子点个赞。

还有一张图,也挺有意思的:



这让我想起个事儿。前两天去拜访一位朋友,想买点东西送他。于是,我买了本书,花了大概40多;又买了三个面包,花了80多。我好像明白,为啥人们说生活不能缺了面包了。我就纳闷了,是面包贵了呢?还是书掉价了呢?书是越来越便宜了,读书人的人不知道会不会也越来越少呢?反正我倒是买了好多书,就是好多到现在都还没翻过。话说,大家每天都忙着刷微信,哪有时间读书呢?无缘无故为啥要读书呢?为什么读书?

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句话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呃,我好像有点想多了。好像应该闪现出类似于knowledge is power或者“知识改变命运”一类的口号,或者那句著名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顺便说一句,这句话一直都是被“断章取义”的,小编也是今天才知道。为了不误导更多小伙伴,小编不自量力在此向大家“科普”一下。直接上原文,大家就什么都清楚了:

励学篇   赵恒(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好了,言归正传,为啥要读书?脑子里又想起曾国藩给他儿子的信里有句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你们信吗?小编反正是信了。胡适先生曾经做过一篇《为什么读书》的演讲,讲到三点:一是接受人类的遗产,二是为要读书而读书,三是帮助我们解决困难。你们感觉如何?反正小编是没什么感觉。还有一位法国人专门写过一本书就叫《为什么读书》,想想也是不容易。



为什么读书?为什么要想“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呢?为什么做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个“为什么”呢?如果人生这个短暂的过程,总是掺杂进那么多目的、思虑,那也太沉重了吧?读书就是读书。喜欢就去读好了,想那么多干嘛?

读书,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沉静渴望,与目的无关,与“世界读书日”更没啥关系。想想皮日休那句“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或是苏东坡眼中的董传,纵使“麤缯大布裹生涯”,却俨然“腹有诗书气自华”,足矣!只管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读什么书呢?

读书,当然要读好书。那啥是好书?宝宝前总理说好书是“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震撼人灵魂的书,激发人斗志的书”。总理说话果然高屋建瓴,不过小编脑子里还是没概念,囧。美学家朱光潜说:“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不愧为美学家,连谈论读书都散发着形式逻辑和哲学思辨的美感。



说那么多,究竟啥是好书捏?是时下流行的畅销书?还是所谓专家教授列出来的一长串清单?或是历经时间筛选流传下来的“经典”?依小编看,都不尽然。小编眼中的好书,就是与生命状态即时相应的一种呈现。当然,这是就个体生命而言。因为,大家都觉得好的书,个体生命在某一个时空未必会觉得好,但也可能在另一个时空觉得好,每次的体会都可能会有所差别。不过我想,书从来不会变,它就如其本来的呈现在那里了,变的是我们生命自身的认知力和体悟感



尽管可以说历史或时间已经为我们进行了筛选,但那是外在整体或主流而言的一种显现。对个体生命而言,却需要结合自身的生命经历去体悟,更需要去融汇与践行。就像汤用彤先生讲的“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只有将这种即时相应的体悟融入到生命中,才算是读到了好书。因此,我们才既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

温柔的做自己,静静的读喜欢的书,世界何其美好。不说了,小编读《庄子》的时间到了。

本文图片和数据来自网络,仅限交流学习,不做商用。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生命大学,启迪与服务于生命成长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lifeuniv


    关注 生命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