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双髻山寻幽

 

离千年潮阳古县城约十多里的金浦街道境内,324国道北侧,山峦起伏的铁山余脉小北山东段,有一主峰高突而起,山...



离千年潮阳古县城约十多里的金浦街道境内, 324国道北侧,山峦起伏的铁山余脉小北山东段,有一主峰高突而起,山顶巍然耸立的两个小峰,酷似龙头双角,状如龙首;又似古代童子头顶双髻,故名“双髻山”。因它是金浦境内最高的山峰,故称祖地的“母山”。双髻山面积0.7平方公里,海拔岗岩石天然垒叠而成。上双髻峰的最高处,纵眼四顾,江海山川,锦绣田园,尽收眼底,风光无限,令人情怀驰骋,浩气荡胸。从这里,北可望榕江帆影,南可观大海波涛,东可瞰鮀岛楼宇、妈屿身姿,西可眺望祥符古塔、虹桥跨练……潮阳的山山水水,历历在目,确是壮观。双髻山周围山岭连绵重叠,林木茂密,四季如春,故名人把这一景象称为“龙首环青”,列为古潮阳八景之一,亦为古代地区重要的航海之标。



据清《潮阳县志》载:“双髻山,即曾山,距县西25里,高数百丈,周围数十里,为近县山之特秀,航海者率望此为准”。又据清《潮阳县志》臧宪祖载:“叠嶂连峰,埒双髻乌岩之胜;青岑翠岭,环华阳白竹之间”。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曾登双髻山,并写《游双髻山诗》二首,其中有“双峰出霄汉,一室贮烟霞”的佳句。双髻山地灵人杰,对潮阳县治、潮阳的人文昌盛起着很大的影响。由地壳变化自然生成的双髻山,经先贤发掘、整合后,也便成为璀璨“明珠”,光芒四射。随着地脉灵气的延伸,在双髻山东南麓依山傍水的大片风水宝地上,唐朝时期已有先民在此居住,蕃衍生息。

双髻山如追溯久远,这里又是佛教迹地。位于双髻山南麓的曾山古寺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年),称“双髻庵”。清乾隆年间,金浦乡人,湖北安襄郧兵备道、中宪大夫郑之侨以庵主姓曾而改称“曾山古寺”,并题书匾额。从峰下沿小径至一岩洞,据《潮阳县志》载:“双髻山即曾山”,“上有岩曰宝峰岩,石屋天成,深广八尺,也为大颠旧迹”,那么在一千多年前,中原禅宗九代传人大颠和尚就已行脚于此了。细观洞壁,有摩崖石刻数处;为:“(宋)绍圣乙亥岁(1095年)开”、“(宋)政和丙申岁(1116年)岁重开头陀”、“(元)至正丙午重兴住持元清记”及明代成化辛丑、民国了卯僧人镌石铭记5幅。记录了这里岩寺兴废历史。今曾山古寺依山建筑寺庙数座,寺于峰厂之平坡,绿树遮荫,曲径通幽,风光如画。



双髻山由于环境幽静,列朝士子也曾到此潜心攻读,这里有"双峰书院”旧址。原书院有房屋六间,今岩石尚有倒塌三间的天然石洞。据说明朝峡山人氏宫至大理寺卿的周光镐以及金浦的郑绍杰先后曾到这里读书。清代金浦的郑安道、郑光治与华阳游姓少年也曾来此致志学习而先后登第。清代光绪十七辛卯年梅花的郑佐卿捐资修葺书院,聘请棉城举人陈宗翼到此任教,有十几名少年到此就读。登山到此游览,对探讨潮阳教育史也有一定裨益。

从曾山古寺再往上攀登,便至双髻峰顶。《潮阳县志》记:“双髻山高数百丈,周围数十里为近县山之特秀,航海者率望此以为准。”清代诗人郑安怀《登双髻山望海》诗中有:“高峰耸双翠,桀然云气屯。登临山背尽,白日手可扪。纵目杏无极,空光荡心魂。风声摇天外,怒浪长澜奔。”今日登峰,因海门湾建起大闸,内海已是波浪不惊,南望练江如带,山下的国道324线汽车来往如梭。城乡已崛起楼宇座座,人间烟火璀璨,河山田园如画,美景目不暇接。


    关注 潮阳法源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