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四净七境界

 

书法有四净,却近乎被我们丢尽书法心态是艺术主体在长期的书法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书法文化心理境界。换句话...





书法有四净,却近乎被我们丢尽



书法心态是艺术主体在长期的书法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书法文化心理境界。换句话说,书法心态是书法行为活动的发轫点,一种良好的书法心态,是获取较高艺术成就的决定因素和先捷条件。书法心态是人与社会的综合产物,基于此,培养良好的书法心态,从个体内因角度讲,须努力做到“四净”,即净心、净目、净耳、净手。

净心
王维早已在《绣如意轮象赞·序》中提出“审象于净心”的艺术命题。“净心”既与禅宗思想相通,又吸收了老子的“涤除玄鉴”和庄子的“虚静”论思想,强调审美观照中的虚静心态,抛弃一切杂念,达到精神的纯净与集中。“净”正是在“静”的根基里,专门指出艺术家在研修觉悟中,逐渐净化自身内部精神境界,清除外部世界世俗物役功利干扰影响,拥有一个纯净天然的、无一丝人欲污垢的艺术新天地。这就要求书法人必须是书法艺术虔诚的殉道者,而不是假借书法形式来扬名显身的“投机商”。



因此,书法人应该相当重视“净心”。心不净则意念紊乱,身心不一,就会终被功利物役所困扰。扬雄提出的“书,心画也”的观念,所谓“心画”,即内心世界的表达。有什么样的艺术心理素质状态,就会对应着与之相适应的什么样式的作品风格品味。故此目前书坛上的芸芸众生,因为各怀功利之心难以解除抛弃,表现了艺术争鸣不休,在相互争雄的风潮中,让人感到是非难以判断。
净目
中国书法之门,第一书法互动媒体在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艺术活动视觉场,书法人要时刻觉悟警惕,不要被某些表面的形式花样和色彩斑斓的假象蒙蔽双眼而真伪难分。在现实艺术活动中,假象的伪艺术风格从来都和本真艺术一样放射耀眼光芒,正如玻璃球和珍珠都同样会放射一些光闪,甚至假象的东西还会更让人着迷动心!所以净目也很重要,擦亮眼睛,善于甄别。


净耳
在吹捧之风盛行的媒体时代,书法人保持充耳盲闻,耳根干净,不被时人酷评谩骂影响已属不易。在众说纷纭的议论中,书法人应该以坚定的毅力,该听的则听,不该听信的言论则坚决拒听。当然这样很需要有一种是非明辨能力,这是一种综合素养能力体现。艺术从来不是被人吹捧着过日子的,其价值也不是在别人的吹捧牙缝中体现,艺术有她的自尊与价值。
净手
净手是艺术实践活动的最终要求。大凡艺术,手是代表心灵去发表言说的,除了手的本质生理结构的限制以外,手大凡是去表现内心而存在的。手通过一定熟练技巧,方能做到动作准确无误。净手则是说笔画干净利索,没有过度多余的墨迹,更不能出现做作之矫态和斧雕意象。如此才是“心手双畅”,神驰笔至,心手笔化为一体的艺术最佳状态。



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指出了书法创作中:“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在五乖五合中,孙过庭说:“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同样这里所述的书法心态中的“四净”,若能做到了四净交臻同在,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书法心态环境,就能为创造优秀作品提供先捷条件。反之,如果书法人不能净心、不能净目、不能净耳、不能净手,即“四不净”,就不能成就好的艺术作品。
学书七种境界,你在第几层
溯源
学习书法必须了解书法发展的渊源,并且从源头开始认识、学起,有助于把握正确的书法学习方向,深刻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书法是传统艺术,讲究传承、出处。我最痴迷行草,以为行草之宗必追“二王”。“二王”既是行草之源,又是行草最高峰。唐代以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二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近代书家白蕉、沈伊默等亦追宗“二王”。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对“二王”书法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学行草若能从“二王”其中得到一二处,便能受用无穷。
 贵悟
练书法贵在“悟”。俗话说,只学不悟,难得真谛;只练不悟,只练筋骨。“悟性”决定了书家的高度,从古至今,大多数学书者都只能算是书法的票友,甚至有些连票友都算不上。不少学书者即便是学书十数载或是数十载,终因悟性太差而抱终天之恨。学习书法缺少“慧根”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而有“慧根”而无“悟性”的引导,而这“慧根”也会夭折。禅书上说“从门入者,非是家珍!”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悟德悟功悟己,一个悟字,渗透书法之玄妙,一个悟字,筛尽世上无缘人!沉静
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钻研的学问。勤学苦练、博览群书,没有一颗沉静的心是不成的。“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学书者多有次感慨。现在是个浮躁的年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这浮躁的社会往往使我们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茫茫然的跟着社会的主流旋转,待到觉察时,只有更多的叹息和感慨。“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学书法须人静才能靠近古人,才能字静、境静,宁静致远。
博览
“十年寒窗”这种状态已经不适合今天的书法学习了。寒窗苦练,闭门造车只能造就书呆子。苏轼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胸中有万卷书,才能避免写字俗气。苏东坡书法笔墨之间洋溢的浓厚的学问文章之气,恰恰是其他书法家赶不上他的原因所在。在网络发达、展览频繁今天,不仅要读书万卷,更要多看看,勤交流。很多时候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要比自己在家埋头苦苦钻研要来得好许多。
畅怀
王羲之书写《兰亭》的过程应该是尽兴的。“惠风和畅,游目骋怀”这种境界正是羲之“魏晋风骨”所在。有朋友说学习书法真痛苦,晚上也睡不好。我哑然失笑,没听说过古人学习书法有多痛苦的,人生有太多的烦恼,何必再多找一个学书法的痛苦,悲哉!不如放弃。书法学习应是快乐的:读帖、品茗、挥毫,满纸烟云,如再沾点酒气,鼓掌喝彩还真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乐事了。
人书俱老
学书贵在积累,沉淀,正如绍兴老酒一般越陈越香。学书不能急,历史上能在年轻时艺术成就即被当世认可、推崇者实属凤毛麟角。白砥讲得好:书法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始境(稚拙)——雕琢(求美)——尽境(返璞)。当代不少学书者怀着超越历史发展轨迹的理想和追求,创作缺少底蕴的作品,是不可取的。我以为书法的最长时间应该是在经历雕琢(求美)的过程,书家的水平在这样不断锤炼中成长,学识逐渐提升,作品经受历史的考验,最终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


    关注 汾东草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