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期札记|取竹物语

 

不只是竹子的故事,更是人与竹的交织。...



序曲
前去外婆坑的路上,一路欢呼雀跃,三个小时的车程没有一刻休停。最初串联自然名的故事让孩子与老师打成一片。询问起孩子们对营期的期待,有的渴望交到新朋友,有的想拍到星空,不约而同的是孩子们都期待自制竹筒饭和竹器。自己的营规自己订,七嘴八舌的讨论和反复修改后,定下了必须遵守的营规和奖惩。让孩子们津津乐道的国王与天使也在车上拉开了序幕。



写下自己的心愿让天使实现

唱着山谷里的歌,进到山谷中。看见山谷里民宿,让孩子由衷感叹,这里怎么这么好,有这么多好玩的,又这么豪华,真是像在家一样。


识竹
下午进入取竹物语的正文。从我们身边的竹器开始,孩子们在短短十分钟之内便找到了近二十种竹器,起初错把木头、苇秆和海草当成竹。后经过总结竹器的特点,慢慢地学会自己辨明哪些是竹子做的,哪些不是。这点是爱提问的行者印象最深的,一问这是不是竹器,他首先就去寻找依据,再做判断。对于自己发现的问题,也能独立解决。



被海草制得纸巾盒欺骗了

进入村里的民俗博物馆后,对竹器有了更多的认识。就拿一根简单的扁担来说,为什么扁担是扁的?为什么这扁担两头是弯的?为什么弯的地方呈黑色?即使一根如此简单的扁担也有这么多值得思索推敲的。只要把持观察的好奇心和思考的习惯,我们变便能时时刻刻收获发现的乐趣。



体验挑夫生活的行者,此时的他更像孙行者了

两头书包一挂,人人都成了小挑夫;墨线一拉、墨笔一划,再挑一个箍桶担,转身成为了箍桶匠;手持纺织器,将五彩的丝线上下翻动,仿佛在为家人编织一条背带;拿着制瓦器,模仿将泥抹在桶身上,体验瓦匠的日常。通过竹器,把传统乡村的生活,一点一点展现在面前。村中的民俗博物馆,虽不像城里的博物馆那样气派,但他充满生活的气息。每个器物都还活着,捧回家,便能接着用,让孩子体验人与自然古老的智慧。



围观制瓦器

夜点点滴滴从空中洒下,宁静悄悄地漫过村头。几十户人家溢出微光,沐浴在夜的寂静中。星在空中旋转,城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这般享受如此多明亮的星,那魁梧如毛伊的猎户座是芙蓉和小麦先发现的,脑洞大开的M形仙后座被百合找到,只见牛头不见牛身金牛座是巨石先看到的,下次冬天再来外婆坑,孩子一定能给你们指上这几个星座在哪。



天上猎户的身影

行于半暗半明的村中,逐步克服对狗儿的恐惧,赢得狗儿的信赖,这也是孩子们收获的成功。行至村口,孩子们都愿意尝试山谷间的宁静和黑暗。我们一行人,在黑暗中挪着小步子。等光线渐渐暗下去,巨石嘀咕是不是该开灯了,但在小伙伴的鼓励中,巨石也慢慢适应了。漆黑中,孩子发现能看到石阶路反着亮白,只是需要用脚协助探路。一路走走停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挪动了2、300米。山谷深处,头顶的星又亮了许多。百合和芙蓉很享受黑夜带来的宁静,还希望继续深入黑暗。

返回时,孩子们提议接力通报路况,哪有台阶,哪里不稳。巨石和行者在中间,负责掌控行进速度。熊大很照顾身后的豆豆,别人都是双手开火车,他还腾出手去帮助身后的豆豆。豆豆两三次有点不稳,熊大都及时拉住。回来以后,最初的恐惧如见光的黑暗般消融,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好怕的。山林夜行将是孩子享受黑夜的基石。


寻竹
翌日,观察着庭院里的几节竹子,开始了解竹子的小秘密。竹林如何串连成片?竹鞭为何在空中跳一下,形成跳鞭?如何描述竹笋、辨别种类?详细了解过后,爬上平缓的竹林,在苍翠的竹林中,立马发现了跳鞭,还找到了年老的竹鞭连带着根。沿鞭寻笋,找到的多是别人剩的小笋头。



孩子们发现林中的蓑蛾

眼尖的芙蓉发现箨舌刚出土的冬笋,百合便与她一同把它刨出。看着小笋从竹鞭上分出,透过一层薄薄的覆土,我们摸到地下坚硬的竹鞭。我问她们是否想把他带回去?还是让他留在这里,继续让它长大?她们豪不犹豫地让这竹笋继续长大。豆豆、熊大和海豚发现另外两棵已长出竹笋,决定带回去细细观察。



豆豆、熊大和海豚发现的两棵竹笋

体验到寻觅冬笋的不易后,是时候掂一掂毛竹的重量。挑选一根三年的竹子,让孩子们轮流砍。第一次使用镰刀的孩子们都积极地要再试一次,孩子在一次次尝试中,调整自己的姿势,而后越发熟练。几轮之下,在孩子们的惊叹声中,毛竹哗哗倒落。十来米的翠竹,被众人合力锯成五段,轮流扛着运下山去。



用竹
午后,把玩带回的竹叶。一片不起眼的竹叶也能发出悦耳的音效。行者对这最感兴趣,下午仍时不时尝试各种音效。在把玩的同时,我们也不忘观察竹叶的生长方式,一大一小的两根枝上,再互生出小枝,小枝上再着生小枝叶,直到末梢集生着三片竹叶。一片竹叶有短短的叶柄,翠绿的正面和粉绿的背面,叶上有平行的脉。



在角落吹着竹叶的巨石

细细观察完竹叶,便着手准备竹筒饭和自制的晚餐。面对竹子,孩子们已是熟能生巧。锯、剖、凿、削,看似朴实的竹筒也包含着诸多加工程序。孩子们发现锯下的竹末,散发怡人的清香,放在手上嗅闻不停。



做好竹筒准备填料

做好竹筒,是时候添加食材。看着满桌奇异的原材料,孩子们更愿意尝试蓝莓、可可的口味,而不是传统的肉丁蘑菇饭。看到孩子们一致的选择,让我们咂舌不已。再加水、生火、烤制,虽烟雾四起,但孩子们心无旁骛地关注着自己的竹筒饭。就算被烟熏到流泪的小麦,也不愿离去。



有食物的地方总是围着最多的人

捧着食材的孩子在厨房与餐厅之间来来回回,一顿简单的山林晚餐,被孩子们玩成了一场party。声称自己是强迫症的巨石精心摆着餐盘,吧台后低头专注制果泥的小麦、百合和芙蓉,在桌边耐心串鱼豆腐和花菜的豆豆和熊大,还有那来回照看的机动队员行者。其实简简单单的小任务,孩子也能在其中收获锻炼和自信。



夜晚适合听故事,这次便让高畑勋老爷爷给我们讲《竹取公主》的故事。孩子们看完,不知为何都在默默地抹眼泪,或许是其中的鸟儿、虫儿和野兽,青草、树木和花不断的轮转,带着春夏秋冬来来去去;或许是看辉夜姬从出生的欢闹到离别回月的伤感,告诉我们人间的酸甜苦辣。不管现在他们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感动,将来的某一天,这感动都将转为我们的力量。


制竹
终于动手制作竹蜻蜓和竹绣球,材料自然是亲手砍倒的那根竹。亲身体验从一根修竹变成片片厚实的竹片和条条细长的竹篾,生命的流转在身边呈现。在青黄的竹片上,画好竹蜻蜓的削切示意图,考虑清楚才动手开削,细细小小的竹屑洒满桌地。熊大开始不太敢用美工刀,但在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鼓励下,他开始尝试,觉得这是没危险的事,便越发自信和熟练。动手的同时,熊大也慢慢放松,动用眼睛去观察其他事物。百合营期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学会了用美工刀来削竹蜻蜓。



巨石正削着自己的竹蜻蜓

在编竹绣球之前,先尝试了编竹垫。编织绣球的方式其实和编织竹垫的原理相同,在理解竹垫的原理上,进行竹绣球的编织,总是事半功倍。别看行者虽然只是二年级,但是每每是最早领悟的那位。豆豆虽小,在编竹垫上也是颇为拿手。

午后的绣球编,让孩子们费尽了心思,看似简单的竹绣球,其制作过程可一点都不简单。基础的五角星,也让孩子们专研了半天。在自己和伙伴的一起努力下,虽然经历了多次尝试失败的挫折,但只有尝试才能到达最后的成功。这句话孩子们一定也听过无数遍,但只有让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才能养成尝试的习惯。



绣球编进入正轨


蝽之物语
营期中除了竹子,被提及频率最高的生物是蝽。大家在小麦的惊叫声中发现了房间里的蝽。我们把他请到户外,仔仔细细地观察。他像冬天被掀了被窝的人,不愿清醒,还想爬回被窝中。又不似清醒的人那般灵活,只能僵硬地爬行。百合起初还是不敢,不过没过多久就鼓起勇气,把他邀上手。最后,我们给他找了个花盆底下作为越冬地。

接下来的两天,又陆续在房间中发现蝽。也难怪,房中温暖如春。我是虫,也会削尖了脑袋往里钻。晚上,熊大在床上用脚发现了一只。这蝽胸背板上有对刺,扎得熊大生疼,这倒为蝽保住了一命。可吓得熊大只能站床上,不敢躺下。好在有巨石和行者的安抚和鼓励,熊大才安心睡去。第二天,熊大竟然敢自己亲手将一只蝽放归。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才得以有机会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是总结和分享中被提及较多的一件事。请别小看这小小的一只蝽,只要用心对待,同样会成为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故事。熊大完完整整分享这三天和蝽之间发生的种种。学会如何克服恐惧,是很重要的能力。当然,在克服恐惧的路上往往有伙伴的支持和鼓励,这些支持我们的都是我们的“天使”。

无论是面对奇妙的自然,还是对待形色的人生,我希望孩子随时都能保持一颗敏锐的心,这就是玩国王与天使的初心。这次孩子们做到了,虽然可能没猜中自己的天使是谁,但是慢慢发现有谁怎么对自己好,这是敏锐的开始。

在孩子们仿佛永远也说不完的感悟中,取竹物语到了尾声。临走时,孩子们说想着这里多待几天,这几天的竹生活过得真快。我知道这对你们来说就像童话里的梦一样。希望再有机会陪你们一起过童话般的生活!

感谢几天陪伴我们的凤霞、林昊和小林阿姨,还有光良哥哥、海豚哥哥和蒲公英姐姐;感谢这几天玩耍过的山谷、索取过的竹林,还有那些愿意来见我们鸟儿和虫儿;感谢积极参加活动的你们自己!


木目自然教育

五感观察

自然笔记

自然创作

自然游学

讲解培训


    关注 木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