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为美?——浅议审美趋向

 

在一种盲目的吹捧热流中,大众认同的美的标准,往往把最具个性的审美的本质淹没了,这样说来,所谓的审美美只是一种随大流跟风起哄附庸风雅的结果,这也许是现实中很多自认为有美学修养的人的悲哀。...



注:这是以前写的一片短文,稍作修改再次刊发,欢迎不同意见讨论。

喜欢写字,常常和书画圈的朋友泡在一起,因为是也和艺术沾了一点边的缘故,故此审美成为常常讨论的话题。到底什么是美,我所推崇的美是什么?争来争去却一直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哪种说法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

虽然每个人认为美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对美的事物的追求的目标也是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基本一样的,那就是对于自己所追求美的初衷。在很多人追逐美的东西的时候,或许他本身不一定会知道,自己追逐的这些东西到底美在哪里?如果要问个为什么,大多也是人云亦云,随大流跟风的居多。人人都说是美的东西,自然自己也认为也是美的。

有一次和几位朋友闲聊的时候,照样又讨论起了什么是美。讨论之中,我咨询了一个油画鉴赏的问题,问他们流传至今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美吗,他们都说美,又问到底美在哪里的时候,他们就都是这样的观点了:既然是世界名画,那么多的人都说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说美呢?但到底美在哪里,都是教科书式的说辞。

显然,这是一种跟风的结果。

还记得曾经一次和几个朋友吃饭的时候,过来一位长得不难看的服务员(我的观点),当时正说到什么是美的关键时刻,几位仁兄也为自己的观点争的唾沫星子乱嘣,面红耳赤。争论的焦点是:这姑娘到底美吗?如果美,美在哪里?

所有的观点汇集到一起,有个一致的的提法,就是这个姑娘本来就长得不难看,要是说到到底美在哪里的时候,这下子分歧就大了,有的说是鼻子,有的是说眼睛,反正观点不一,说哪里的都有。

其实,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审美的杠杆,在大众认同美的前提下,这个杠杆演绎出的美的标准,真正从人本的概念中构建成了一个又一个美的流派。

这虽然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大多人应该是知道的。然而,在一种盲目的吹捧热流中,大众认同的美的标准,往往把最具个性的审美的本质淹没了,这样说来,所谓的审美美只是一种随大流跟风起哄附庸风雅的结果,这也许是现实中很多自认为有美学修养的人的悲哀。

个人的审美是受多方面的环境影响的,诸如民族、信仰、教育以及周边生活的环境等等。从大的方面说,民族和信仰是主流的文化传承,也是影响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悠久的文化传承,造就了一个民族在审美方面的习惯。自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现在已经从骨子里造就了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艺术体系和审美观,这和我们称做是外来的西洋文明相比是不同的,因为我们自己有一套独立的艺术美学体系。

就拿绘画来说,中国文化为首的东方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柔和的内在美,这种美是一种内敛的,抽象的,也是一种含蓄的美,和西方的表现手法手法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西方的绘画的表现手法是直接的,写实的,这是和西方长久以来的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是分不开的。

如果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来看,固然东方的绘画也是美的,这是艺术的共性,但要非把西方的油画和东方的国画来比一个长短来说,相信许多的西方人自然而然有这样的认识:自然西洋的油画要优于中国的国画,因为在他们看来,东方这种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这和西方人写实的风格是格格不入的。因而在现在以西方文化艺术背景为主流的艺术拍卖市场上,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为什么难登最高的价位,这能说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不如西方的艺术高明吗?

而在东方人的眼中,特别是中国人来说,西方油画的那种写实技巧,在中国画的技法中,只不过是一种入门的粗浅技法。西方画家奉为在绘画领域有着崇高地位的毕加索,这位因为在意向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大师,在中国画家的眼中,也只不过是一种一般的抽象之作。和中国画大师的写意作品比起来,也只能是小儿科,但这就能说西方的艺术成就就不如咱们的传统艺术吗?

显然这两种美的标准是两条互相独立的前行线,也许有时会交叉,但绝不会混为一条。

可惜的是,以这种传统文化为背景几千年来形成的审美意识,现在正被一种无形的浮躁淹没,在大众对一些外来文化盲目狂热追捧的同时,我们主流的审美正在丧失着自己的个性,人云亦云者居多,特立独行者稀少。

这种文化上个性的逐渐缺失,足应引起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视。当然,这种重视的人群也不仅仅是我等小民的参与,更应该有来自官方层次的教育和引导。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决不能只能是用这些响亮的口号,作为一种粉饰太平的标语。

原创不易,分享和赞赏都是对作者的鼓励。


    关注 郭传虎书法培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