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创新驱动发展由“单元”转变为“多元”

 

宝安区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了“五个大幅增长”:一是创新主体大幅增长;二是创新空间大幅增长;三是创新投入大幅增加;...



宝安区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了“五个大幅增长”:一是创新主体大幅增长;二是创新空间大幅增长;三是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四是创新平台大幅增加;五是创新成果大幅增加。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宝安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已经由过去的要素投入转变为创新驱动,由外延发展转变为内涵增长,由产业空间的“单元”转变为产业空间“多元”,节能环保低碳的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步成型,形成了“产、学、研、知、资、园”有效参与的创新驱动生态圈的宝安模式。

去年以来,宝安区明确提出“科技第一、产业第一、企业第一”的发展理念,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着力优化环境、升级载体、广聚资源、拓展服务,全面打造深圳西部创新高地。

1

宝安模式1

“小型巨人”高新企业增长强劲

回顾2014年宝安的经济发展,我们发现,该区产业结构和质量加速提升,去年,宝安全区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1.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去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5家,达2198家,占全市的32.1%。

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来形容宝安区的高科技企业一点都不为过。在未来产业领域,宝安全区智能可穿戴行业企业已经超过200家,产值超过千万的机器人企业达到22家,宝安已经成为深圳智能穿戴和机器人产业的重镇。去年,宝安区新增上市公司3家,而新三板挂牌达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4%、12.5%;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税收大幅增长27.3%和40.6%,税收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贡献达91.8%。数据表明,一大批成长前景好、在细分行业处于领军地位的“小型巨人”企业成为宝安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华讯方舟、大富科技、航盛电子、长盈精密……这类在大众媒体中十分低调,行业内却是实打实的领头羊企业在宝安为数众多。

“与个别区域一家独大的格局不同,这群‘骁勇善战’的骑兵成为宝安创新生态圈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充满活力的力量。”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企业发展后劲充足,作为宝安区产业经济的中坚力量,是深圳西部片区未来长远发展的保障和根基。

2

宝安模式2

社会化、市场化的创新平台载体

在科技创新中,企业是孵化的主体,而科技创新园等载体则是名副其实的“产婆”,有了优秀的载体,科技创新速度则更快。在宝安区,展现出更不一样的图景:目前,宝安区形成以桃花源科技创新园为核心,28家科技创新园蓬勃发展的局面,其中由社会力量建设的园区21个。

近年来,宝安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方针,先后出台多项创新载体发展政策和规划,产业的空间由“单元”转变为“多元”,各方力量参与载体建设使得“知识、资本、园区”优势有效叠加,形成了人才、资本与科技的“硅谷效应”。

地处尖岗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高新奇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是民营科技园的代表,作为宝安桃花源科技创新园的分园之一,园区与入驻企业早已不是简单的承租关系,这种知识、资本与园区叠加的效应已经显现。园区内的特富特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家能够生产大功率环形磁性器件的企业,企业客户全部是全球500强。2013年,该企业慕名入驻高新奇园区,草创初期,高新奇就对其进行了风险投资,此后还免费为其向银行提供担保,解决了创业的资金困扰,还为其开拓市场牵线搭桥,做政府资助申报、人才补贴申请等等。

在宝安区,社会化、市场化的创新平台载体还体现在全面调动和激发社会资源结成创新联盟。除了最新成立的机器人和智能穿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宝安区还成立有半导体照明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大数据产业、激光及3D打印产业等一共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目前,宝安区正在逐步改革科技服务机制,大力推行“产业联盟”战略,以这一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平台共享、重点跨越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形式,促进区内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规模化的产业应用,打造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今年,除了继续强化载体建设,发展多个专业化的科技园区,宝安区还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调动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公共测试平台等提供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的创新平台,鼓励创新机构、龙头企业积极承担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任务,力争新增10个以上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其中争取引进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3

宝安模式3

强化服务,政策引领,用好“有形之手”

目前,国家已经原则同意把珠三角地区整体纳入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东省正在和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相关规划。面对新一轮发展时机,地处珠江口东岸发展轴上的宝安区责无旁贷。

近年来,宝安区坚持政策先行,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和产业资金的杠杆作用,先后出台区促转型“1+5”等系列扶持措施,仅2014年就惠及企业4500家,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为进一步增强政策扶持的针对性,今年宝安区专门研究出台了促转型“四大行动”计划,即龙头企业培育、上市企业倍增、园区企业聚集和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力争在3至5年内打造一批50亿、100亿规模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一批上市公司。

随着近年来政府和社会研发的不断投入,宝安区的高科技企业在电子信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航空航天技术、资源及环境技术等领域都有涉及,主营业务收入已经逾千亿,使得大量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宝安区经济的中流砥柱。

强化服务是宝安区主动作为的一大特点,通过政府广泛搭建平台的方式,率先推出网上3D“产业地图”,探索推出“企业主题沙龙”,专门引进科技金融联盟、股权交易中心等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推进产业、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机构、金融资本、科技园区等在各个领域的对接合作,加速形成开放协同、多方共赢的局面。

为增强区域转型升级的后劲和活力,宝安区出台“凤凰工程”政策,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用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014年,共认定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11名,其中博士学位28人,具有三件以上发明专利的人才35人。特别是通过“以赛引才、以赛聚智”的方式,举办首届宝安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海内外781个团队和企业参赛。目前,已经有41家优质参赛企业成功落户该区,还有100多家企业和团队即将落户。

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五个大幅增长”

创新主体大幅增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快速增长,从2012年底至2015年2月底,国高企业从402家增加到1232家,总数约占全市的26%、全省的15%

创新成果大幅增加:去年全区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028亿元,增长11.9%,占工业总产值的58.4%。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4360件,位居全市第二;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288件,同比增长17.03%,高出全市19.4个百分点

创新空间大幅增长:全区科技创新园增加到28家(其中9个园区被认定为市级科技孵化载体),总建筑面积由2012年底的72.61万平方米拓展至259.81万平方米。其中,依托民营力量兴办的科技园区达21个,建筑面积223.5万平方米,占全区总面积86%

创新投入大幅增加:2014年政府科技投入达到2.13亿元,较2012年增长85.3%;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85.6亿元,同比增长21%,占GDP比重提高到3.6%

创新平台大幅增加:全区科技创新平台总量达到9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市级36个

用手指长按下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手机弹出的“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 滨海宝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