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构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关于曾子其人:曾子,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关于曾子其人: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晚年前来求学的一位弟子,曾子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小孔子四十六岁,他是孔子的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至孔子去世时,他共在孔子跟前学了十年,为什么曾参在师兄弟中年龄最小,却也称子呢?主要是因为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是孔子晚年最能继承孔子之道的人,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就是曾参所写。孔子死后,孔子的孙子孔汲(也即子思)师从于曾参,从曾参那里,子思也继续学习并得到孔子思想的真传,阐发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并著成《中庸》一书,被收在了《礼记》里。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此,曾参是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再传弟子们称他为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估计孔门弟子们在论语的语句编排顺序上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除了从每篇的第一句抽出两个字做篇名,用以标明本篇的主题外,每篇前后两句间似乎总能让人揣摩出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前面孔子说了一句心理学名言后,弟子们紧跟着又安排曾子出来讲话。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曾子讲的这几句话,然后在咀嚼下这几句话和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曾子上来开口就说:“吾日三省吾身”,这一句他首先向弟子们介绍了自己日常学习、修行的方法,每天坚持三次反省自己。注意这里的“三省”也有三种不同解释,一说是三次反省自己;一说“三”是泛指,指要多次反省自己;一说是省察三件事。这里我们不做数量的定论,不论三次、还是多次抑或是三件事,皆因事之有无、多少,因人之悟性深浅而异。若当日无事,何必胡思乱想;若当日经历一两件事,何必再多费功夫;若人悟性极差,反省百次恐怕也难悟道,若人悟性甚佳,可能当下即悟。至于最后一解,要省察三件事,虽然曾子接下去确实讲了要反省的三件事,从文句数量上看是符合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就此认定这就是曾子的原意,一是因为如上所说事之有无、多少之缘故;二是作为孔子的高徒,曾子也不会如此执拗于此中次数的多少;三是曾子下面说的三件事是他自己经常进行自我反省的,并不适合所有人。若一味固执于此,那么是不是也要照搬照抄模仿曾子去反省曾子自我反省的三件事呢?甚至要按照三次或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这三件事,如此计算下来,那就是九次甚至更多次反省了。试想,一天也就这么点时间,若大部分消耗在反省上,那么还有多少时间用于我们去经历要反省的三件事呢?更不要说去刻意经历曾子的三件事了?恐怕,也只有整天吃饱了没事干的人才可能这样做吧,圣人会不会整天吃饱了没事干呢?因此,我们不必纠结于这个次数及事情上面,灵活处之即可。事实上,曾子本人遇事是会及时自我反省的,比如《荀子·大略篇》曾记载过一个故事说有一次曾子吃鱼,当还剩一些的时候,曾子对弟子说:“把它煮了吧。”他的学生回答说:“煮了容易变质,再吃会对身体不好。不如将它煎一下存放起来更卫生些。”曾子听后心里立刻自我反省,并泪流满面地说:“难道是我有意伤人吗?”我们看,曾子并不是固定三次或三件事,那一天,若算上本句中他每日必反省的三件事,他至少反省了四次、四件事。

当然,对父母或教育工作者而言,为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若要依此而制定日常学习条例,一定要明确一个数量的话,不妨就取三为数好了。另外,个人学习、修行也可依此或个人情况来定。我们也据此总结了一个适合我们现代人三省吾身的方法,稍后会给大家介绍。

总之,曾子说这个话的重心是落在“省”字上,也即要自我反省,简称自省。关于省字,我曾专门做过一篇文字解读,这里不妨再贴出来给大家,略作以参考。“省”字其下半部分的“目”字形状一直比较稳定,上半部分甲金文中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甲骨文中的“省”字上半部分形似一个“屮”字的象形,而金文里的“省”字上半部分渐渐演变成了“生”字,再到了篆文里,其上半部分就演变成今天的“少”字了。这样由屮--生--少的演变,也赋予了我们对“省”字的不同角度哲理解读。比如:金文的生目之省,许慎《说文》解释说:“生,进也。像木生出土上。”我们看生字是描述了草木破土而出这一动态生长过程。而甲文屮目之省的“屮”字是对初生草木状态的描述,偏静态之感。因此,若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来解读的话,金文的生目之省则似乎是一种“动观”,而甲骨文的屮目之省似乎更是一种“静观”,以此推理,篆文乃至今日少目之省则是一种“少观”了。

总结一下,静观、动观是一种分别从事物的现状及事物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观察的方法,少观则即可指动中观静或静中观动抑或称之为微观,也即人、事、物发展总体处于动的发展变化状态时,你观察其中静的那一点;总体趋于静的发展变化状态时,你观察其中动的那一点。此外少观还可指尽量少用眼睛去观,也即尽量避免眼睛被外部的事物所迷惑而不能做出准确判断。讲到这里,我们不妨再给“吾日三省吾身”补充一个全新的解释,即每日用动观、静观、少观这三种方法去观察、省视自己。

而无论静观、动观还是少观,若要观的究竟彻底,最后都要我们用“心”去观,深一层来说则要以心观心。佛道两家都讲观“心”之法,曾子讲三省吾身,其实这个“三省”也是在讲内观、内省之法。向内省,叩问自己这颗心,向自己的内心深处溯本穷源。那么,我们继续来分析下曾子是用什么东西作载体去“观”的呢?又拿什么标准去评判“省”的正确与否呢?他没有选择草木去观,他举出了三件事情,也即下面这一句: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用为人谋、与朋友交、传这三件事来观,用是否忠、信、习来做“省”的评判标准。下面我们进一步来解释这三句话。

 

第一句: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就是替人谋事,换用现代白话来讲就是到公司上班,去给老板打工。那么,下班回家反省了当天的工作后,要用什么标准去评判这件事呢?曾子说:“而不忠乎?”就是检查一下自己今天有没有对老板尽心尽力呢?老板交代的事完成了没有?完成了多少?自己有没有偷工减料?对得起老板这份工资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不足与过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对于如何处理打工与当老板这件事,我们不妨笑谈几句,这些年职场上一直流行这样两句话,第一句:打工不如当老板。或许为了敢时髦,这句话换汤不换药的变成了打工不如创业了。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的那一批人大部分都当上了老板,成了人人羡慕的万元户、暴发户,后来继续发展壮大,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豪,真是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各种羡慕嫉妒恨,恰如长江黄河之水滔滔。尤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一代,更是纷纷踊跃加入创业大潮,大家都去创业了,政府身上为老百姓解决就业的担子也就减轻了。但我也很想以一个有数次失败经历教训的过来人身份告诫青年创业者们几句,当今的社会环境和改革开放初期已远不能比,创业真不是凭一腔热血就能办到的事儿,也不是想当然的认为只要肯坚持、能吃苦就能成功的事儿,创业需要资本、人力、机会等各种因缘的和合,需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我们再来讲第二句话:老板也是打工仔。这句话背后折射出老板创业的辛苦。一个老板,首先要把自己养活,自己都养不活还怎么谈养活公司,养活底下那么一帮子员工呢?按照二八原则来分析,创业的成功几率也就那么一点点而已,千军万马挤垮创业桥,有多少老板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又有多少老板忙的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啊,最后连打工仔也不如,甚至债台高筑最后跳楼、自杀的也不乏其人。因此,现在的老板们确实真不容易,曾子教我们“为人谋,而不忠乎?”不是我有意替老板们说话,我们做员工的确实该好好的反反正正的思量思量了。另外,现代人还有一句话叫:员工替老板打工,老板也是替员工打工。这句说的好,辩证的把老板与员工的得与失讲了出来。我们甚至可以再补充两句,老板与员工要替社会与国家打工,社会与国家要替百姓打工。如此就更完整和谐了。

言归正传,我们再来体会下曾子这句话,曾子用一个“忠”字来反省自己,关于这个“忠”字,我们在解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一句时,曾做过辩证的分析思考,这里不妨再提一下。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忠”理解为忠于上司、忠于领导、忠于老板,若按曾子此句所要告诉我们的内省之法来分析,这里的“忠”理解为忠于自己这颗心,让自己这颗心秉持直道、中道更为妥帖,这从“忠”字本身也可以看出来,“心”上一个“中”字,也隐含着时刻把“中道”放在心上的深刻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忠于自己,方能忠于别人。

第二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上一句曾子谈工作的事该如何反省,这一句则是谈处理朋友间关系的事如何反省。我和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诚然,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和朋友打交道,总有独处的时候,所以不必每日都要反省这件事。但若这一天确实和朋友发生了交往,并生出一些不知道如何处理的事情来,该怎么处理呢?比如,朋友向我借钱,借还是不借呢?借多借少呢?不借怕朋友说我无情无义,借了又担心朋友不还;借少了担心朋友说我吝啬,借多了自己又拿不出来等等诸如此类的各种纠结就会生出一大堆来。我们看看曾子是如何处理的,曾子处理的方法就非常简单,“而不信乎”四个字就解决完了。不过他虽然简单说了四个字,但要弄明白这四个字,我们却要来替他圆场式的解释一大堆,这实在是有诸多无奈与可笑之处。我们刚才解读为诚实守信四个字,就如面对上面的借钱问题,我们可以先抛开这个纠结,先来学一学曾子反省一下自己,问问自己这颗心是否有无对不住朋友的地方?是否对朋友做到诚实无欺了呢?此刻若觉得这颗心坦荡荡,借与不借则可直言回复朋友即可,无钱则不强借,借多借少只要问心无愧即可,若因借钱让自己生起诸多起伏不定的情绪,则说明是自己这颗心对朋友还是不够诚实,这种情况则大可以少皆或不借。

当然,曾子是十分在意并严格遵守诚实守信这一做人准则的,不仅朋友之间要诚实守信,就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相传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我想,曾子杀猪这件事对我们孩子的家庭教育应该有很大的警示,家长们可以反省下自己是否也做到了如曾子这般对孩子的守信呢?

最后一句,传,不习乎?传字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老师传授学问给我;另一种解释是我传授学问给弟子。但根据上面”为人谋、与朋友交“两句,其主语都是我,因此,此一句也应该作“我(也即曾子)传授学问给弟子”来解释,此时曾子估计已经招收了不少弟子了,由此进一步推论,这或许是孔子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或者曾子晚年时候所说的一句话,此句话同有子的“其为人也孝悌”一句一样,前面都是紧接孔子一句,可见弟子们对有子、曾子是同等的尊敬的,甚至有学者推测《论语》一书主要是由有子和曾子的弟子们编辑整理出来的,从这里看,也不排除其可能性。

这里的“习”字我们曾经在解读孔子“学而实习之”一句做过重点解释,“习”是学的关键。曾子从老师孔子那里领悟到了“习”的重要性,所以当他自己开始传道授业时,也把“习”看的非常重要,并且以此来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传,不习乎?我传授给弟子们的学问道理,自己是否也曾实修、实证过呢?自己当时是否也感受到了这些学问道理给自己心灵所带来的愉悦与充实呢?这些学问道理要如何传授给弟子们,才能让他们获得我当年从老师孔子那里所获得的那种“不亦乐乎”的感受呢?如何避免为一味的满足弟子们“不亦乐乎”的感受,不自觉的让自己教学中流于“巧言令色”,对教学话术过度修饰、近乎讨好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最后教学工作走了样,甚至违背了老师所教导我的仁德、仁道呢?这些反省话语,尽管看来有师心自用之嫌,但对恪守老师孔子育人之道的曾子来说,我们不得不站在他的角度作以深刻的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与“天盘”系统的结合学习方法:

结合曾子的理念,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种适合现代人“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成长方法。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天盘学习法,我们先来了解下天盘理论,所谓天盘,就像天体运行的结构,是动态的,是非线性的,是旋转内敛的。所谓旋转内敛,就是说旋转的事物都受向心力作用,总是不离中心,也总是依循某种规律。同时,事物之间有紧密的关联、有一定的可重复性。除了天体,我们见到的世间很多东西都是有类似天盘特征的:比如树的年轮、蜗牛、海螺等动物的壳,都是以这种旋转循环的方式来生长的。这种可重复性,就帮助我们找到事物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个关系发现规律,根据规律就可以预测后面的发展。预测的东西,实践以后,又是可以用来验证规律的。



具体步骤:

把家设为起点和终点,我们每日出门或上下班时,把马路上每经过一个红绿灯作为一个节点,在节点处停留1分钟,并注意观察身边的3个过客,对每个过客都由浅入深、由外及内问自己几个问题:

比如:他的衣服是什么颜色?

这个衣服是如何流通至他的身上的?

这件衣服所用的材料是什么?

这件衣服的布料最初可能是地球上某一处的某一株棵植物(可能是一株棉花),这株植物又是怎样被栽培成长出来的?

这株植物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

这株植物和这个人可能存在着什么因缘?....等等。

我为什么会思考这个人、这些事?

我和这个人、这些事有什么因缘吗?

经常这样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容易帮我们培养起爱思考的习惯,让我们对周边事物常保持一颗好奇心,哪怕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也能生起疑情,就如同王阳明当年格竹子一样,虽然当时没格出什么大道理来,但这种思考习惯却对他以后进入更高级的思维模式着实是有益的。当你的思维的越发缜密细致时,就能捕捉到人、事、物的一些规律和本质。另外,这种思维导图其实也是一种我们左右脑思维同步训练的方法,一开始可能是靠左脑的逻辑思维,按照“因果”的模式,因为那样所以这样的思考模式逐步深入的,但依我实践下来经验来看,初期的逻辑思维通常会停留在第三步或第四步上,再往深层处思考,逻辑思维就跟不上了。这很像飞机起飞的过程,逻辑思维就像地面上的起跑线,飞机一开始是在地面起跑线上滑翔,一旦升空后,地面支撑就借不上力了。这时我们更多需要右脑的形象思维来完成,此刻可能会有更多画面感呈现出来。

另外,天盘思维导图对于提高儿童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应用于孩子的阅读能力提升训练是可以具体操作的,大家可以试着这样让孩子来阅读:

1.拿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本故事书并找一篇故事。

2.跟着孩子一起从头到尾读三遍故事。

3.让孩子先复述一下故事,看能记住多少。

4. 让孩子用笔在纸上按照思维导图,将故事内容根据自己理解的节点内容提炼出来几个字作为备忘录,并写在思维导图的圆框中或旁边。

5.最后根据思维导图备忘录再复苏一遍故事。

如此,一篇故事内容可能80%的情节都会被记忆下来,并且很容易理清楚故事作者的写作思路,对以后孩子的阅读、写作都会有很大帮助。

好,我们把曾子这几句话分析完了。到现在,通过对孔子、有子、曾子三人的几句话的讨论,我们基本了解了学习、交友、自我成长、悟道的大概过程与方法,儒家是积极用世的,光知“道”、悟了“道”还不行,还要去实践,去运用。如何践行运用呢?接下来一句,孔子高瞻远瞩,让弟子们先把心胸格局撑大,把自己假设成一个大国的领导者,然后想一想怎样领导好它呢?下次课,我们接着讲...


    关注 国学修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