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百工》

《尋百工》 《尋百工》

  • 书名:《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 分类:台湾
  • 作者: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
  •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2010-12-1
  • 售价:NT$ 350
  • 装订:平装
  • 页码:256

《尋百工》 内容介绍:

失落的百工‧台灣最在地的美力 向美好常民文化的守護者與傳遞者致敬 你知道在電器科技產品普及的現代,還有人用稻稈編織成「茶壽」這種天然保溫容器,免插電又環保,完全符合當今綠設計的風潮? 在媽祖遶境儼然已成為新興的文化觀光活動,你知道在陣頭最前端,宣告媽祖出巡的響亮「哨角」,極可能是出自有四十幾年製作經驗,年逾八旬的師傅之手? 當電影《父後七日》以一場看似荒謬的悲喜葬禮,點出台灣特有的民間風情時,你知道「孝女白琴」為何要透過看似誇張的吶喊與哭號傳遞喪家的悲悽? 街頭林立的高科技美容護膚中心,也許是時下愛美年輕男女的聖地,但你可體驗過挽面師傅手持細細棉線,就能擺平你臉上的汗毛和粉刺,還你一張清爽光滑的面容? 這是四個還在就讀大學設計科系的年輕學子花一整年的時間,靠著兩部摩托車走遍台灣大小鄉鎮,尋訪在時代快速滾動下日趨湮沒的100個傳統行業/手藝的動人紀錄。他們以年輕的眼、真摯善感的心,腳踏實地去尋覓、挖掘乍看也許陌生,但曾和庶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市井工匠與職人,用文字和圖像去捕捉親身所見、所聞、所觸的一切,刻劃每一個工作者默默堅持的身影,所承繼的傳統文化,及其深植於風土民情所內含的生活智慧及工藝巧思。 於是,在一次次與各種民俗工匠職人的相遇裡,在無數的第一次體驗裡,四個學生品嚐了吹糖、畫糖、傳統糕餅……師傅手藝幻化的香甜童年好味;體驗了舉凡頭上戴的(斗笠)、身上穿的(客家藍衫、旗袍)、腳上蹬的(木屐、草鞋)、日常起居用的(榻榻米、藤椅、木桶、竹蒸籠),族繁不及備載的各色天然正物;領略了做毛筆、揉墨、製硯,或小到毫芒雕刻、大至畫野台戲布景的精湛技藝;親訪了傳遞死生大事、神鬼信仰的種種禮俗職人與傳統工藝匠師…… 這100則故事,100個身影,說的固然是職人們在時代變遷中始終堅持的專注精神與精細技藝,但我們也從這四個年輕學子的投入與熱血中,看見傳統行業在凋零喟嘆之外的一絲曙光與生機。

作者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介绍:

祁台穎 台北人,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畢,未來希望可以往電影編導的方向邁進,目前正積極學習。 林品儀 台中人,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畢,未來希望朝人文紀錄與平面設計發展,不管如何盡力去做吧! 紀岱昀 台北人,平日習慣用相機記錄生活的小細節,觀察美好的事物,主修視覺設計、繪畫,樂於參加藝文活動,閒暇時喜歡看電影、閱讀小說跟雜誌,最愛做的事是和朋友運動打球。 廖祿禎 水瓶座,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視覺傳達組畢業,專長為平面設計、文案、動態影像等,現為自由接案之設計工作者。

《尋百工》 目录大纲:

目次

04推薦序一 身邊的人間國寶 王壽來
06推薦序二 明天見 陳俊良
08專文推薦 徐璐、張光民、詹怡宜、蕭青陽
254後記 祈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
【逐好味】
12手工豆干
14拉麵線
18晒米粉
20磨米麩
22製傳統糕餅
24吹糖
26畫糖
28龍鬚糖
30手工汽水
32碾米
34巡石滬
36採蚵
38鹽工
42採菸葉
【覓正物】
48彈棉被
50製疊蓆
52編藤椅
54箍木桶
56編蒸籠
58打鐵
62鑄鉛桶
64手工耳扒
66茄芷袋
68編草鞋
72釘木屐
74縫繡花鞋
76客家藍衫
78做旗袍
80織簑衣
82編斗笠
86燒磚瓦
88焗樟腦
90割漆
【訪藝文】
94畫布景
98做布袋戲偶
100做懸絲戲偶
102繃鼓
106製銅鑼
110地雷陀螺
112捏麵人
114畫扇
116油紙傘
118做洞簫
120製竹劍
122紙雕
124刻葫蘆
126毫芒雕刻
130琉璃燒
134刻石猴
136做鴿笭
138揉墨
142製毛筆
144雕硯台
146刻匾額
148手工刻印
150畫肖像
152鑄字
154代客寫字
【探禮俗】
158印金紙
160製香
162糯米雕
164神像雕刻
166神像彩繪
168紙塑神像
170製神轎
172畫門神
174剪黏
176交趾陶
178糊龍
182藝閣製作
184畫臉譜
186做燈籠
190架花燈
192刺繡
194錫雕
196纏春仔花
198縫香包
200紙紮
202刨棺木
204畫棺木
206刻墓碑
208孝女白琴
210殯葬樂儀隊
212嗩吶團
214製哨角
【找樂活】
218挽面
220編茶壽
222紮竹掃帚
224竹編
226製雞毛撢
230做烘爐
234磨刀
236修皮鞋
238骨董家具修繕
240修相機
242養蠶
244標本師
246看柵工
250擺渡
252代客孵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如果可以,我只想告訴你快樂的事。

《如果可以,我只想告訴你快樂的事。》

葛大為.台灣.2009.03

“關於 時間 愛 流浪 寵物 遠離… 葛大為 第4本獨立發行 圖文作品 從寂寞到想念 從擁有到失去的體悟過程 沒辦法全然的...”

脚趾上的星光

《脚趾上的星光》

[台]姚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5

“第一次手写情书是几年前的事? 第一次对异性的怦然心动是几岁的时候? 第一次觉得“等待”这事如此甘之如饴是第几次恋爱的时候...”

李欣频的私房50

《李欣频的私房50》

李欣频.中信出版社.2011-8-22

“每天朝九晚五的奔劳,你是否已经忘记了思考? 假使有一天,你突然厌倦了都市生活,你会带着什么去私奔? 创意天后李欣频独家私...”

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

朱天文.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

“作者朱天文和侯孝贤等人一起,与台湾新电影时代的兴起密切相连,她是《悲情城市》、《恋恋风尘》、《好男好女》等电影的编剧。同...”

戀愛0.01的距離

《戀愛0.01的距離》

高以翔.三采.2009/11/27

“與高以翔戀愛0距離 第一本寫真圖文書 性感曝光 新生代人氣偶像高以翔,在他的第一本寫真圖文書中,透過攝影機與未成形的戀愛...”

苏打志2

《苏打志2》

苏打绿.林暐哲音乐社.2006-10-20

“”

台湾,请听我说

《台湾,请听我说》

吴锦勋 采访/撰述.华夏出版社.2015-1

“一本和《巨流河》齐名,并同时跻身台湾诚品书店畅销榜的好书。 星云大师、蒋勋、朱天心、林怀民、陈若曦、钮承泽等,回顾从一九...”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

骆以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是完全未曾存在过的故事,还是另一种生活之可能? 小说家的次子,在35篇未来时光的预言书之中,在荒诞、戏谑、温情,引人入胜...”

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

《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

貓。果然如是..2009年11月5日

“生活雜貨作家 米力 圖文作家 李瑾倫 暖暖推薦 「貓。果然如是」,一個充滿手感的部落格,閒適溫柔的文字與雅致溫暖的手繪,...”

他們在島嶼寫作

《他們在島嶼寫作》

目宿媒體,王耿瑜.行人文化實驗室.2011-4

“「讓我們紀錄下來這美麗的文學歷史,一面向文學家致敬,一面向後代驕傲的訴說他們的文學傳承故事,成就島嶼的共同文學記憶。」童...”

不妥

《不妥》

聂永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8

“《不妥》是设计师聂永真首部杂文集。他通过50个挣扎、冲突、不好意思、疼痛与焦虑故事,用绝对敏感对生活提意见。如果生活是设...”

春燈公子

《春燈公子》

張大春.印刻.2005-8

“春燈公子大宴江湖人物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此會行之有年,幾與尋常歲時典祀無二,但設宴人出身成謎,設宴地點更是直似桃花源,在現...”

虚拟街头漂流记

《虚拟街头漂流记》

宠物先生.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11

“人为的创造永远抵不过天降的破坏,西元2020年的西门町正是最好的证明──6年前一场大震灾,让西门町从此一蹶不振,曾经繁华...”

清香流動: 品茶的遊戲

《清香流動: 品茶的遊戲》

解致璋.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10/31

“茶,是十分古老的飲料。對許多人來說,喝茶也是生活中最尋常不過的事,然而對某些人而言,喝茶則不光是為了解渴,而是追求一種解...”

永远的尹雪艳

《永远的尹雪艳》

白先勇.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

清音五弦

《清音五弦》

林清玄.九洲出版社.2003-3-1

“本书精选《平安如意》、《莲花香片》、《欢喜自在》三部散文集中的36篇佳作,以及《烦恼平息》、《身心安顿》两部演讲集中的部...”

十三朵白菊花

《十三朵白菊花》

周夢蝶.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02-01

“榮獲首屆國家文藝獎的周夢蝶,乃一代傳奇詩人,曾長期在台北武昌街擺攤鬻書自活,澹泊狷介,蕭然一城市之大隱。每有所作,文壇傳...”

一年甲班34号

《一年甲班34号》

恩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1月

“你有多久没被自己感动过了? 无论你是谁,现在干什么,只要你曾当过小学生(嘿,你一定当过!),你就会被34号的故事深深触动...”

精品咖啡學 下

《精品咖啡學 下》

韓懷宗.推守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2012-3-2

“◎一定要學的咖啡賞味法 ◎老饕必懂咖啡風味輪 ◎用科學煮出好咖啡的金杯準則 ◎杯測 手沖、賽風 在家玩咖啡的終極指南 你...”

三十三年夢

《三十三年夢》

朱天心.INK印刻文學.2015-10-1

“「三三」成為歷史,《三十三年夢》從「三三」的灰燼中升起,紀錄了一個人如何忠實、忠誠地穿過多變的時代,穿過不變的京都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