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

《史记选》 《史记选》

  • 书名:《史记选》
  • 分类:古典文学
  • 作者:王伯祥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年:1957-4-1
  • 售价:21.00
  • 装订:平装(无盘)
  • 页码:546

作者王伯祥介绍:

王伯祥,原名王钟麒,字伯祥,号碧庄、巽亭、苏亭、容堂、虹翰、睛叟,晚年以字行。 1890年2月27日,生于江南文化名城苏州。这年为清光绪十六年,上距“鸦片战争”三十余年,下至“五四运动”二十七年。当时,清王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已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对民族的兴亡,革命者前仆后继,可歌可泣。其他有识之士也正在寻找国家的出路。这个时期,文化教育领域中爱国思想的传播为王伯祥的成长起了积极作用。 王伯祥生长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他的父亲王沛田是个读书人,十分关心子弟的学习,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家庭教育之后,便及时地把他送人私塾念书。 1903年,王伯祥十四岁,与同学叶圣陶、郭绍虞、章元善结为好友。章的父亲章珏,虽是清代的进士,但思想进步。他痛心于列强瓜分中国,常鼓励后辈立志救国。对王伯祥和他的同学影响更大的是梁启超。他们喜欢读梁的文章,并经常在一起议论时事。王伯祥清楚地记得在他五岁时发生的中日“甲午之战”,在他六岁时发生的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在他九岁时发生的“戊戌变法”,在他十一岁时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在他十二岁时清廷与十一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在他十三岁时沙俄迫使清廷订立《交收东三省条约》等等;这些震惊全国的事件在苏州引起街谈巷议的情景,深深刻印在王伯祥的心里,终身未能忘怀。 1906年,十七岁的王伯祥考人苏州中西学堂。翌年,他考人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这所在新思潮影响下创办的学校,从师资素质、课程设置,到学生生活,都与中国旧式学校迥然不同。学校前两任监督(校长)是维新派。后来继任的监督为留学日本的同盟会会员袁希洛。教员多为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生,他们几乎个个富有朝气。其中国文教员胡石予,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南社诗人。课程除国文外,还有历史、地理、博物、英语、体育、兵操、劳作等。课外活动也很丰富,学校定期组织旅行,去天平山,去无锡,去杭州。平时则由学生自由支配,或阅读翻译作品,或浏览新的报章杂志,使学生有机会不断汲取中外文化营养。王伯祥在苏州中学的好友仍是叶圣陶、顾颉刚等。 1908年,他们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放言》诗的启迪,组织诗社“放社”。时时吟诗、嵌字、联句、做对联、练习书法。 1909年,他们又创办了《学艺日刊》,中设论说、翻译、诗文、图画等栏,内容充实,令人爱读。在苏州中学的五年间,王伯祥勤奋学习,为他日后从事研究、教学、编辑工作奠定了基础。王伯祥在苏州中学就读的最后一年。迎来了辛亥革命,那时他二十二岁。清王朝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使许多青年对中国政局寄予希望。王伯祥曾投笔从戎,但当他亲眼看到军队中野蛮的军阀作风后便离开了军营。当时就业不易,幸好中学同学吴宾若在苏州角直镇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校长,他邀请王伯祥前往任教,王欣然应允。 1917年,叶圣陶也应聘到了这所学校。志同道合的好友重逢,促膝谈心,无话不说。大家愉快地回忆起苏州中学的校园生活,谈到顾颉刚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见闻,蔡元培办学的新思想,黄炎培“国文新教授法”的主张,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馆编教材的体会等。最后,话题落到教育改革上,大家决心从本校做起。于是他们自编课本,开办书店,创办农场,开辟博览室、音乐室、篆刻窒、修建戏台,使学生扩大了眼界、一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1918年,王伯样、叶圣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角直镇组就了教育会。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他们的工作严肃认真,并能从教学活动中总结经验。1919年,北大《新潮》月刊创刊号发表了王伯祥、叶圣陶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王伯样的《拟编高等小学史地教材大纲》也由叶圣陶题跋,在《新潮》八月号上作了评介。王伯祥博学多识,又多才多艺,在教师中素以熟悉历代掌故、能唱道情京剧、喜爱昆曲评弹而著称。教学余暇,他还瞩目于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曾为保存当地古代雕塑而尽心尽力。角直镇保圣寺十八罗汉塑像群,栩栩如生,历史悠久,但长期湮没无闻。王伯祥和叶圣陶游寺时,倘徉于塑像前,称赞不止。天王殿上悬挂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俯所书对联“梵宫敕建宋代,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塑源惠子,为江南佛像无双”更引起了两人对古塑的珍视。他们邀请从北大回乡度假的顾颉刚前往参观研究。顾认为塑像出于唐代大雕塑家杨惠之之手,呼吁社会筹金修缮。后得蔡元培、马叙伦、叶恭绰等的支持,成立了保存角直唐塑委员会,经过培修寺院,改善了古塑的保存环境。在角直期间,王伯样、叶圣陶都是北京大学研究国学门的通讯研究员。他们和在北大读书的顾颉刚、俞平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时关心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9年夏,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消息传到角直,第五高等小学的教员都为学生的爱国行动所感动,立即在镇上开会进行声援。不久又发表了《角直高小回民学校宣言》,抗议北洋政府的暴行。当年冬.王伯祥与叶圣陶创办了《直声》文艺周刊,但不久即停刊。王伯祥也应厦门集美之聘,前往福建任教。 1921年1月4日,由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耿济之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文学社团。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王伯祥在集美学校闻讯,毅然人会。他虽然不搞创作,但在后来从事研究编辑的过程中,始终忠实于会章,并与许多文学研究会会员保持着友谊。 1922年初,王伯祥应北京大学蔡元培、马叙伦之聘,任中文系预科讲师。二月,叶圣陶亦应聘为预科讲师,与俄国诗人爱罗先珂结伴到京。一个多月后,叶圣陶因妻子分娩清假南归,所教国文,由王伯祥代授。北大学术空气活跃,教师人人有专长,王伯祥亦不例外。不少当日的学生如冯至、季羡林、游国恩、陈翔鹤等都曾被王伯祥深人而生动的讲课所吸引。在北大的一年多时间里,王伯祥与文学研究会在京会员相识,与郑振择一见如故,引为知己。 1923年年初,王伯祥和叶圣陶同时被聘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一在史地部,一在国文部。1月30日,王伯祥与郑振鐸、叶圣陶、顾颉刚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北京国立学校南迁的主张》,声援蔡元培和北京学生与北方军阀、政客及其代理人的正义斗争,呼吁国立学校南迁。3月,郑振锋倡议组织扑社,王伯祥、叶圣陶、俞平伯、顾颉刚等热情响应。为解决新文化书籍出版问题,人社者每月集资十元。5月12日,文学研究会刊物《文学旬刊》(后改名为《文学》、《文学周报》)决定自73期开始,由王伯样、沈雁冰、周子同、俞平伯、胡愈之、叶圣陶、郑振铎、谢六逸、顾颉刚等轮流主编。 1924年9月爆发了齐燮元、卢永祥之间的“江浙战争”。战后,为了解军阀混战的恶果,王伯祥、叶圣陶、周予同等结伴赴浏河访问。 1925年,匡互生、丰子恺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后称立达学园)并成立立达学会。教师和学会成员多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如叶圣陶、夏丐尊、陶元庆、章锡琛、刘薰宇等。王伯祥也热心参与活动,后与郑振铎、叶圣陶等被选为立达学会委员。这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激起人民的愤怒。5月30日,在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学生二千余人深人租界,声援工人,要求收回租界。英国巡捕逞凶,从而激起了人民更大的义愤,上万人集中在南京路,要求释放学生,高呼反帝口号,英巡捕又开枪屠杀,时称“五卅惨案”。鉴于上海报纸不能伸张正义,由郑振锋、胡愈之、叶圣陶等倡议创办《公理日报》,王伯祥参与办报,反帝意志坚定。 1926年8月30日,郑振铎宴请鲁迅,王伯祥、刘大白、陈望道、沈雁冰、胡愈之、朱自清等在座,宾主相聚甚欢。 1927年,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革命形势对苏州造成了影响。王伯样、叶圣陶等七人受苏州市党部委派,接管当地学校。不久,发生“四一二”大屠杀。苏州教改夭折。王伯祥和周予同、叶圣陶、郑振铎计划主编的大型选本《中国文选》,也因故未能成书。但白色恐怖并未能使王伯祥和新文化运动及其成员疏远。1927年秋,王伯祥、叶圣陶、徐调孚、丁玲、胡也频前往浙江海宁观钱塘江大潮,直至午夜。后来瞿秋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鲁迅、郑振铎、茅盾、胡愈之、叶圣陶等决定编辑他的《海上述林》,王伯祥参与集资出版工作。 在商务印书馆任职期间,是王伯祥学术上第一个丰收期。他在编写历史、地理教科书之余,还完成了专著多种,并发表了许多论文。他的研究,上起奴隶社会,下至现代,范围广泛。其中著名的论著有《我国三千年来地方制度的演变》、《古史辩与经今文学》、《三国史略》、《四库全书述略》、《清史稿述肊》、《辛弃疾的生平》、《郑成功》、《太平天国革命史》、《中日战争》等。这些论著材料翔实,见解新颖,学术性很强。有的论著还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当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932年春,王伯祥应开明书店之聘,离开了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创办于1926年8月1日。 1937年3月,《二十五史补编》正式出版,王伯祥时年四十八岁。 正当他设想再展宏图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使他壮志难酬。对于日寇的侵略,他历来就是反对的,而且早在商务印书馆时他就和上海人民一样曾身受其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华的步伐,企图占领上海,以它作侵华的南方据点。1932年1月28日夜,日寇由租界向闸北一带发动了突然袭击,并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挑起了淞沪战争。王伯祥、叶圣陶的寓所都在闸北,他们携家带口仓惶出走。人去屋毁,叶圣陶的书籍埋在瓦砾灰属之中,王伯祥的图书则荡然无存。劫后,周予同在一本旧书的题跋中记载此事说:“‘一二八’事发,伯祥兄藏书尽成灰烬,而同寓亦被劫掠”,“愤暴日之侵凌,忧民生之多居于东城小雅支胡同。总管理处在西总布胡同甲50号办公,没有生产部及文史、科技、刊物三个编辑室。 1951年年初,总经理范洗人逝世。傅彬然任协理,董事长邵力予参与开明方针大计的决定。日常事务由王伯祥、顾均正、唐锡光处理。在开明的公私合营和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合并工作中,王伯祥态度积极,起了很好的作用。 1953年,王伯祥应郑振铎之邀,到文学研究所(原属北京大学,后属中国科学院,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何其芳与郑振铎密切配合,高瞻远瞩,四方求才,努力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陆续应邀入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组的还有俞平伯、钱钟书、余冠英、孙楷第、吴世昌、吴晓铃、力扬、范宁、陈友琴等,济济一堂,如鱼得水。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是王伯祥一生最惬意的时期。他亲眼看到国家由贫弱走向富强,精神振奋,政治热情高涨。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在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期间,不顾年老体衰,到四川等地考察,议政言治,不掩善,不虚美,实事求是,与共产党肝胆相照。在政协会上,他和周总理祝酒的镜头,令人至今难忘。王伯祥到文学研究所时已六十四岁,此后十余年间,他在科学研究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编著了《史记选》、《增订李太白年谱》,参与了古籍《四库全书总目》的整理。《史记选》是文学研究所编选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的一种,与《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唐诗选》、《宋诗选注》、《唐宋词选释》等一样都是名家名选。《史记选》的工作开始于1953年,王伯祥为了迎接司马迁诞生2100周年纪念,夜以继日地著书,终于在1955年8月定稿。选注历时虽仅两年,但实际上是融人了王伯样一生研究《史记》的心血。迄今为止它仍是国内外出版的《史记》选本中学术水平最高的一种。这部书前有《序例》,它系统地论及作家的生平、《史记》的伟大史学成就、伟大文学成就、深远的影响以及版本知识等,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史记》论,也是一篇富于启示性的《史记》研究指南。王伯祥编选这部书特别强调它在传记文学上的文学性。他说:“在司马迁以前,没有专写个人的传记。他独能窥见人的一生是活生生的整体,若把它分系在‘以事为纲’的记载上就算了事,那就破坏了这个整体,无异支解了这个人物。所以他每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写传记。就这一点看。可以说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发见‘典型人物’的人。”(《序例》注)基于这一认识,他的书“只选了描写生动而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二十篇,凡是‘表’‘志’和其它偏重年代、世系或议论的‘纪’‘传’概从割舍”(《序例》)。从他选的《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孙子吴起列传》、《商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刺客列传》、《淮阴侯列传》、《季布来布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汲郑列传》、《游侠列传》、《滑稽列传》等篇来看,确实篇篇都是文艺珍品。本书注释,详赡准确,涉及音读、字义、语汇、地名、人名、宫名、器物名和典章制度。很有特色。《增订李太白年谱》是王伯祥拟编唐诗选而做的一项准备工作,学风严谨,反映了编者的科学精神。《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至今还有价值的、大百科全书式的书目工具书。它是清代学者为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存书及存目所作的内容提要。《四库全书》收书3461种,存目6793种,二者共10254种。这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经、史、子、集各类书的重要著作。要为万余部书的提要断句,没有渊博的知识和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是不行的,所以中华书局特别约请王伯祥担任。这部书影印出版后,深受学术界好评。此外,王伯祥还编辑了自己的题跋集《庋稼偶识》,校点过王夫之的《黄书》、《噩梦》、《思问录》、《俟解》和严衍的《资治通鉴补》,增补了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至于计划编辑的书还有多种,如欲与顾颉刚、俞平伯将蔡云的《吴觎百绝》、顾铁卿的《清嘉录》、袁学澜的《苏台揽胜词》、《虎丘杂事诗》、《姑苏竹枝词》、《田家四时净》、《吴门新年杂咏》、《岁暮杂咏》编为《吴门风土丛刊》。又如欲带领吴庚舜编纂《中国古代文论长编》等等,都说明他不伏老的精神状态。可惜,正当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突然发生了,友朋隔绝,子女下放,忧心国事,积郁成疾。 1975年秋,他以口授的方式写了一篇《旧学辩》,痛斥破坏祖国优秀文化的荒唐行径,热爱祖国之忱溢于字里行间。当年12月30日夜,王伯祥逝世,终年86岁。

《史记选》 目录大纲:

史记撰序例
项羽世家
陈涉世家
留候世家
陈丞相世家
孙子吴起列传
商君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魏公子列传
范睢蔡泽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单列传
刺客列传
淮聆侯列传
季面乐布列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
李将军列传
汲郑列传
游侠列传
滑稽列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苍虬阁诗集

《苍虬阁诗集》

陈曾寿,张寅彭,王培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1

“    陈曾寿是中国近代诗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其诗“沉哀入骨,而出以深微澹远”,“...”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二十四诗品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11-1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二十四诗品》包括今译、注释、诠析三个部分。今译和注释主要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因此,译文力求通顺流...”

全漢賦

《全漢賦》

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

“本书收录汉赋八十三家,二百九十三篇,其中可判定为完篇或基本完整者约一百篇,存目者二十四篇,余为残篇。 各作家按时代先后排...”

漱玉词·断肠词

《漱玉词·断肠词》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3

“在中国古代文化最繁荣发达的宋代,先后出现了李清照和朱淑真两位著名的女性文学家。她们生活的时代接近,文采相类,均属于婉约派...”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

叶嘉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是唐五代词的选讲,其主要内容盖大多取自于台湾大安出版社1989年所出版的作者的4册一系列《唐宋名家词...”

楚辭今注

《楚辭今注》

湯炳正,李大明,李誠,熊良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

“此书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特点在于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汇贯通。它不仅使二千年前屈宋鸿裁及两汉遗篇,能以...”

妄妄录

《妄妄录》

[明]朱海.文物出版社.2015-9

“《妄妄录》(作者:朱海),十二卷,清朱海著,道光年间刻。此书是取材民间传说的白话鬼怪小说。虽然情节荒谬离奇,但行文诙谐幽...”

鹤林玉露

《鹤林玉露》

罗大经,王瑞来 点校.中华书局.1983-08

“《唐宋史料笔记: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1196—1242)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宝庆二年(1226)进土...”

清名家词

《清名家词》

陈乃乾(编).上海书店.1982

“清词总集。今人陈乃乾编。陈乃乾,浙江海宁人。著有《启祯两朝遗诗考》、《清代碑传文通检》、《室名别号索引》等书。 《清名家...”

唐人轶事汇编

《唐人轶事汇编》

周勋初,严杰,武秀成,姚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

“”

清异录 江淮异人录

《清异录 江淮异人录》

陶榖,吴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清异录江淮异人录》介绍“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

李清照诗词选

《李清照诗词选》

李清照.中华书局.2005年1月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女作家。其词构思尖巧,词句清新,早被公认为名家;其诗虽存留甚少,而英风豪气,不让须眉,亦足...”

诗词赏会

《诗词赏会》

周汝昌.中华书局.2011-9

“自发表于一九三五年的长文《读词杂记》起,本书收入周汝昌先生《“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一篇〈锦瑟〉解人难》、《陆放翁诗...”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

张伯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4

“一九九六年,《全唐代诗格校考》一书面世。本书出版后,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好评。   一般来说,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作为專有...”

柳宗元集(全四冊)

《柳宗元集(全四冊)》

柳宗元.中华书局.1979-9

“《柳宗元集(繁体竖排版)(套装全4册)》内容简介:柳宗元,字子厚,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著名的思想家。他祖籍河东,人称...”

人物、角色与心灵

《人物、角色与心灵》

[美]吕立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8

“呂立亭(Tina Lu) 耶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明清文學研究。作品除本書...”

漫说水浒

《漫说水浒》

陈洪,孙勇进.人民文学.2005年1月1日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除了唐诗、宋词中一些广为流传的篇章外,在当代读者中影响最大的,恐怕还得数小说。小说中除了《三国演义》...”

词学史料学

《词学史料学》

王兆鹏.中华书局.2004-5

“《词学史料学》: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编辑室于几年前即提出编辑《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的计划,但...”

中国狐文化

《中国狐文化》

李剑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6

“《中国狐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狐的角色性质早先是图腾、瑞兽,后来是妖兽、妖精,即使在它被视为狐神、狐仙受到崇拜时,也还是妖...”

散原精舍詩文集(全二冊)

《散原精舍詩文集(全二冊)》

散原老人,陈三立.上海古籍.2003

“本书包括诗、集外诗、文、集外文、另有附录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