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清流3》

《民国清流3》 《民国清流3》

  • 书名:《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 分类:历史
  • 作者:汪兆骞
  •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 出版年:2016-7
  • 售价:45.00
  • 装订:平装
  • 页码:296

《民国清流3》 内容介绍:

隐匿山林还是出世救亡?且看民国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叶辛、何建明、张抗抗、梁晓声、李敬泽、叶廷芳、张颐武、王跃文、余世存、孙郁、解玺璋、岳南、李建军等众名家倾情推荐! 本书系民国清流大师们的集体传记系列之三。 本书沿袭《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的风格,承接前两部的历史阶段(1917年至1930年),讲述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1年至1936年)再次成为文化主战场的北平呈现出的中兴景观。期间,国共两党合作破裂之后,政治斗争激烈而严酷,日寇逐步开展侵华活动。民族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抉择? 文化主将们严重分化后,纷纷从上海回归北平,新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天才成群地来”,胡适、周作人、老舍、废名、章太炎、刘师培、刘半农、俞平伯、沈从文、冰心、金岳霖、萧乾、张恨水、朱自清、钱穆、傅斯年、陈寅恪、梁实秋等大师,或选择振臂高呼,团结民众,救亡图存,或选择灭迹山林,躲进小楼成一统,追求个人成就。民国学界一时云蒸霞蔚,是为中兴时代。 作者不囿于故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客观地描写民国大师们的崇高与卑微、飞扬与落寞,真实地还原他们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作者汪兆骞介绍:

汪兆骞: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深受读者好评。

《民国清流3》 目录大纲:

第一章  民国二十年(1931) / 001
“你总是这样叫人牵挂”——胡适重返北京大学 / 005
“隐逸态度为宜”——周作人躲进“苦雨斋” / 013
“北平是我的老家”——老舍拓宽了小说题材的疆域 / 020
北京大学“三大魔”之一——废名与《骆驼草》 / 031
嘲讽鲁迅“为一世故老人”——以《狂飙》闻名的高长虹 / 039
第二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 / 045
“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叫骂声”——钱玄同与章太炎、刘师培的交谊及晚节 / 049
“一条清溪,澄澈到底”——由叛徒到隐士的刘半农 / 059
“毕竟书成还是否,敢将此意问曹侯”——将《红楼梦》研究当作终身事业的俞平伯 / 069
第三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 / 081
“真迷众色看如雾”——沈从文是一本内容复杂、分量沉重的大书 / 085
“我弦索上迸落着明珠”——冰心,从清丽温婉的《繁星》《春水》到寓意深邃的“问题小说” / 098
人艳如花——才女作家林徽因及“太太的客厅” / 106
中国哲学界第一人——金岳霖及与林徽因的爱恋 / 115
“生气勃勃,勇敢结实”——萧乾的小说与报告文学 / 130
第四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 / 137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红极一时的通俗小说家张恨水 / 141
“半是儒家半释家”——《五十自寿》与重访日本“寻梦”的周作人 / 156
“争自由的方法在于负责任的人说负责任的话”——国事日蹙,胡适创办《独立评论》 / 169
第五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 / 179
一身重病,宁死不屈——诗人、散文家朱自清与郭沫若 / 183
“我是在新诗之中,又在新诗之外”——闻一多探索新诗格律化中的是非 / 194
“一生为故国招魂”——钱穆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 207
“黄门侍郎”投入胡适门下——傅斯年给儿取名“仁轨”及与胡适、鲁迅的关系 / 221
“谬承遗命倍伤神”——文化传统呵护人陈寅恪 / 231
“表现出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有理论素养、富有个性的严肃批评家梁实秋 / 240
第六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 / 249
“为国家做一个诤臣”——胡适抵御日本、保卫国家的思路 / 253
把鲁迅当作“人”,不是当作“神”——周作人在“苦雨斋”并不“专谈风月”,对乃兄认识透彻 / 264
“硁硁自守之节,老而弥笃”——集状元、共产党员于一身的教授吴承仕 / 281
尾声 / 290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英格兰宪政史

《英格兰宪政史》

[英] F. W. 梅特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12

“这是剑桥大学梅特兰教授向学生讲授英格兰宪政史的课堂讲义的译著。原著作者将英格兰公法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立...”

革命与霓裳

《革命与霓裳》

汤晓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4

“汤晓燕所著的《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记述了:女性与服饰,看似与革命、政治相去甚远,但不论是...”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邵燕祥.作家出版社.2016-7-1

“此书是邵先生到1958年的自传,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着那个时代。”

民国清流3

《民国清流3》

汪兆骞.现代出版社.2016-7

“隐匿山林还是出世救亡?且看民国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叶辛、何建明、张抗抗、梁晓声、李敬泽、叶廷芳、张颐武、王跃文、余世存...”

罗马法史

《罗马法史》

[德]孟文理.商务印书馆.2016-6-1

“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罗马法的产生、发展以及被西欧各国所继受的过程。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十二表法》之前的原始时代和上古时...”

后宫·褒姒传(套装共3册)

《后宫·褒姒传(套装共3册)》

飞刀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6-27

“中国古代四大妖姬之褒姒的旷世帝王恋 她,谋比芈月,“妖”似妲己,乃一笑倾城冷美人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传说中含冤千年的神秘...”

想象异域

《想象异域》

葛兆光.中华书局.2014-1-1

“李朝朝鲜的燕行文献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轶闻和失落的历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国史料中难得看到的。作者在阅读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受到极...”

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插图版)

《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插图版)》

厉以宁,王大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5-1

“这是一份立体化的地图,不仅充分展示了欧洲经济发展内在的脉络,而且将关键性的转折点予以深刻的剖析,前因后果,一目了然。 既...”

宗教改革史(上册)

《宗教改革史(上册)》

托马斯·马丁·林赛.商务印书馆.1992

“”

疾病与人类文明

《疾病与人类文明》

(美) 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7-1

“本书是作者1940年在伊萨卡城的康奈尔大学“梅森哲讲座”的讲稿。“讲座”的论题是“文明的演进”。作者的论题是疾病与文明的...”

王朝的家底: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历史

《王朝的家底: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历史》

波音.群言出版社.2016-8-1

“对历史的解读,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说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历史这间大房子,经济就是它的地基。仔细倾听大房子里面铜钱、...”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度阴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6-6

“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越。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

历史的地理枢纽

《历史的地理枢纽》

(英)哈·麦金德.商务印书馆.2010-10-1

“《历史的地理枢纽》包括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的两篇论文:《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与《历史的地理枢纽》。两篇文章虽然都不...”

希罗多德历史(上下)

《希罗多德历史(上下)》

希罗多德.商务印书馆.1959

“《历史》一书史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撰述的记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波斯帝国河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的一部历史名著。此...”

奥斯曼帝国闲史

《奥斯曼帝国闲史》

Jason Goodwin.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7-1

“纸页上的一场盛宴……高贵而睿智,充满有趣的点缀,全书以一气呵成的激情写出……古德温对帝国的逼真描述如此丰富、充满细节而令...”

文本与历史

《文本与历史》

沈卫荣,侯浩然.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7

“本书以对藏文文献的介绍和研究入手,通过对各种类型的藏传佛教文献分别在不同时期的出现、形成和发展的描述,来讨论藏传佛教之各...”

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

《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

於梅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7-1

“汉宋分争是清代学术的结穴,也制约着民国学术的流变。本书以重新梳理清代汉宋关系为主旨,在尽量占据文献的基础上转变研究思路,...”

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精装珍藏版)

《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精装珍藏版)》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2016-7

“印度国父尼赫鲁耗时三年为女儿“制作”的礼物 精装珍藏版,附送256页插图别册 大国领袖眼中的世界上下五千年 全球四代人的...”

德国天才2

《德国天才2》

[英] 彼得·沃森.商务印书馆.2016-8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

Empire of Cotton

《Empire of Cotton》

Sven Beckert.Knopf.2014-12-2

“The epic 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mpire of co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