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会让城市慢下来,《四分之三的香港》刘克襄答网友问丨现场速记

 

……...





上周末,旅居香港的台湾著名作家刘克襄携新书《四分之三的香港》做客西西弗书店·COCO Park店,带领读者们一起行山穿村,感受不一样的本色香港。

通过新书《四分之三的香港》,刘克襄期待读者了解郊野和城市的微妙关系。

早前,我们在微博@西西弗书店-华南地区 上针对本场活动,征集了网友提问,活动现场刘克襄先生选取了部分问题,一一解答。
1
香港因为过度城市化,慢慢有一些知识分子,或者一些人人,他常常在外面的接触的时候,开始在反省,城市的生活是什么。

@蒋媛媛(4月14日 11:00)

刘老师,您好。我个人是非常喜欢香港的文化及生活节奏的。就我而言,我见到的是香港回归后的状态,不知道这些年香港有什么样的文化,而就你来讲,你是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哒。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我刚刚有讲到一个议题,香港因为过度城市化,慢慢有一些知识分子,或者一些人,他常常在外面的接触的时候,开始在反省,城市的生活是什么,然后我们看到,香港的郊野和城市的边缘,慢慢有两大类团体的出现,一个是宗教类团体,一个是有机农业的团体,这两大类有一阵子像雨后春笋那样子的出来很多,比如说他们有所谓的自然学校,不符合体制的让小孩子去读比较非体制内的学校,这样的团体、宗教出现了,还有这样尝试在叫也和城市之间的农村去过一些简单的生活,这样的人们慢慢出现,这种出现的人虽然是少部分人,可是他们会带动另一种影响,当然这个影响有限,但是我觉得这种影响是持续性的长远性的,而这种长远性是我自己看到的,80后香港年轻人对土地的情感是比上一代更深的,我希望这个“深”是明确健康,具有长远性的,对土地的情感是好的,可是如何建立的深厚,需要他们不断论述,这方面目前来讲比较单薄,但是这样的意识已经出现了,我大概只能这样回答了。
2
他们写一个虚幻的城市去创造一个香港的未来,可是我写的是一个现在现实中的香港。

@上官肥鱼 (4月11日 22:19)

我想知道香港人到底如何看待自己?

这个问题是我自己挑的,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有一次,上海、深圳、台湾、香港四个城市,在2009年开了一个会议,叫“自然与城市”。上海一位代表说“上海没有自然”,那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句话是引用王安忆的话,我可以理解小说家讲这句话可以理智气壮。香港是梁文道,梁文道马家辉是所谓的老一辈的香港人,在他们的成长养成里面是没有自然这一块的,没有自然这一块的时候,他们是和年轻的80是不太一样的,没有自然的时候他们谈自然,其实是和自然比较有脱节的。可是因为我在开始写的时候,当我来香港第一个月的时候爬了20座山的时候,他们自己就吓了一跳,就问我怎么对香港爬山这一块儿这么有兴趣,我说我不知道,我在台北的时候,我看到山就会疯狂的往上爬,或者说我觉得这是这个城市很重要的一部分,透过自然去认识城市,可能是未来城市发展到一个阶段,它必须有很多很多公园和绿色来平衡它,所以,香港有这么多我肯定会去爬,可是像我这个年纪的香港人,比如梁文道和马家辉,严格说来,虽然是好朋友,可是必须讲,他们对自然是没有信心的,这个没有信心,不是他没有信心,而是他的养成里面对这一块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当这本书出来,他们为什么会震惊,是因为他们过去的写作者是不写这方面的东西的,你看董启章等作者,写的都是一个虚幻的城市,他们把香港走向一个虚幻,但是我不一样,我从台湾来,我把香港写成现实的、很实在的香港,就刚好是一个对照,香港他们跟我同样年纪的,他们写一个虚幻的城市去创造一个香港的未来,可是我写的是一个现在现实中的香港,所以香港如何看待自己,我想用这些作家做一个对照,把他看作香港现在的处境和状态。
3
我是非常关心香港的土地它变成一个财团,变成一个城市,或者这个菜园变成什么样子。

@柢年了 (4月12日 09:28)

请问作者,这七年香港哪个角落的风景让你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上个月去了台湾七天 垦丁的样子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了。很好奇作者这七年对于香港不一样的感悟和特别的情感,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最让我难忘的是大浪西湾。

我是非常关心香港的土地它变成一个财团,变成一个城市,或者这个菜园变成什么样子,就是土地的变更我会关心,关心人家的土地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者说这个地方会不会变得更好。
4
如果说我们深圳的作家或者深圳人,写出了与香港有关的自然的、人文的有关的东西,那这本书是香港人之前没有写过的,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送给香港的最大的礼物。

@里里里里昂zoey (4月12日 11:37)

香港的作家很多,或者说文人、自由撰稿人也很多,其中曾旅居香港的也并不少见,想知道作者之所以想将文字集齐成书的初衷是什么,因为写香港谈香港的人也实在太多,而这本书有没有一些小小的不同或者很大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您的思考脉络是怎样的?

我很希望能有一天看到住在深圳的作家,去写一本香港的书,比如香港的蕨类植物、香港的昆虫、香港的猫……假如他有写这样一本书,那香港人看到会吓一跳说,哇,为什么一个深圳人比我们还认识香港,居然是一个深圳市民写出来的。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因为我早年去到香港的话, 2006年去的时候因为语言文化上面的差异,还是比较痛苦的,当然,到了2012年我去的时候就方便很多了,我已经去了7年的时候我开给城市大学的课程都是香港的海岸湿地、香港的水稻田、香港的古道……当我开的一系列的香港的东西的时候,他们的学生就很好奇和奇怪,因为他们的老师从来没有教过这些事情,一个来自台湾的老师谈的都是香港,他就会震惊,那也因为震惊的事情他就会刺激我为什么写这本书,因为我们大部分的作家,我们每次去的时候都是谈的我的小说创作,我的信念是什么,我们都谈这些东西,可是如果我们每次去的时候我们的题目是“香港的海岸湿地”,我的看法怎样,他就会觉得你谈的是我关心的地方,他就会有一种改变,这种改变是我觉得香港在目前的状态一下,需要人家对他的某一种认同,或者是给予更多的关心,这种关心是在某一种文化或者精神上支持她的,而这种支持当然是很微妙,所以我在提到说,如果说我们深圳的作家或者深圳人,写出了与香港有关的自然的、人文的有关的东西,那这本书是香港人之前没有写过的,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送给香港的最大的礼物,或者让香港重新有另外一种角度去看大陆的写作者,或者看外面的人跟他们之间的关系。
5
郊野会让他(香港)慢下来,郊野会让他(香港)看到除了经济之外还有一种生活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猬胄(4月13日 23:34)

我想问的是:香港是一个"快"的地方,这种快表现在生活,工作,与人相处甚至餐饮。很多人说在这样快的背景中香港还是有成品,序言等很多优秀的书店,也有人说这些书店其实都是经营情怀而不是真正的书店,请问您怎么看待香港小书店的快速新生与消亡和他们的那些生存之道?

诚品书店来到香港,马上来到深圳,但是在台湾慢慢有一种反诚品的情节,就是说90年代诚品开始出来,台湾认同他,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台湾发现出版业越来越不景气了,出版业越来越少人买书了,台湾这两三年开始有一个东西出来,叫做独立书店,小型的书店的出来,它的出现不仅仅是卖书,它卖咖啡,卖各种可能性的东西,或者做社区活动,她这种独立书店的出现可能是一种新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可能会跟诚品共存,跟连锁书店共存,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香港这种小书店的消失,这个我当然不知道,但是我觉得香港的整个生活形态,我个人认为,它不仅要和书做人文性的结合,还有香港在郊野这块他如果不快点跟他做更紧密的衔接,不把郊野作为生活城市的主轴,而强调经济,很功利的算那些的数据的时候,他这个城市面对的危机可能是在这里,而不是其他的问题,这样的危机的时候,当然,书店一定会消失,或者她的郊野一定会完蛋掉,是因为这样子,郊野会让他慢下来,郊野会让他看到除了经济之外还有一种生活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所以我刚会介绍很多有机农园,介绍一些其他的价值。




    关注 西西弗书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