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征文获奖作品展(三)

 

白云苹贫困生基金会2016年三月“温暖”主题征文获奖作品展示。...





[b]手擀面的旧时味道


[/b]


文:赵晓慧



常常出远门时,中午每到饭口,为图方便省事,总是凭感觉就近钻进某家面馆,随便叫上一碗面条,三下五除二便吃得饱饱的。说实话,我能叫上名的面条,在每个地方的街上几乎都能吃到,唯有手擀面难觅踪影,也许是制作起来比较费事吧。

面条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擀、抻、切、削、揪、压、搓、拨、捻、剔、拉都成。用擀面杖擀出来的面条,也就称为“手擀面”,算不得有多稀罕,跟街头随处可见的重庆小面一样普通,跟人们通常所说的美食也扯不上多大关系。但是,在我的內心深处,手擀面却是挥之不去的童年最温暖的记忆,饱含着岁月的遗憾,老家的味道,奶奶的味道。

小时候每当受了委屈,或者嘴巴馋了,就往奶奶家跑,缠着她给我做面条吃。奶奶通常嫌弃地说我是小馋猫,然后乐呵呵拎着小马扎去灶房忙活。

我就抱着小花猫,坐在东屋矮矮的门槛上,瞪着大眼睛,惊喜地看着奶奶利落地和面,揉面,手中的一把擀面杖,生生的能把一团面擀成一大张薄饼。然后是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工序,把面团卷在擀面杖上,不停地推、拉、擀、扑面,反反复复,来来回回,擀的是面,真正反应的是奶奶的踏实和韧劲,淳朴与巧道。待面团被擀成薄片后,多次对折,垒成一摞。之后正是考验刀功的关键时刻,到底是奶奶的心灵手巧,手起刀落,最后一缕缕面条齐齐地码在案板上,宽窄均匀,不燥不粘,如此看着,便食欲大增。

然后奶奶去后院摘菜,我抱一些麦秸杆子过来,帮着择菜烧火,顺便往灶台里闷几个红薯。面条下好后,眼巴巴地等待奶奶给我盛好一大碗,看着浓浓的面汤和爽滑的面条和青菜,肚子便咕咕叫。我吃的很快,汤也喝的很干净。尽管嘴烫的好疼,可是乐滋滋地想着这手擀面真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了。奶奶一边嗔怪我:“吃的这么急,小花猫又不和你抢”,一边忙着用剩下的面团给我做烙饼。

一把刀,一根擀面杖,一张案板,一沓切好的手工面,这便是家,这便是最简单却最不平凡的幸福,这就是记忆中奶奶的味道,旧时的温暖。

我的整个童年都在老家手擀面的香气中度过。那时候天真地想着等我长大了,也向奶奶学怎么把手擀面做的那么劲道好吃,可是岁月不等人,奶奶在我升中学那年秋天摔坏了腿,行动不便,很少下厨,更别说做手擀面了。

有时候是真的想留住什么,但什么也留不住,这种眼见着流逝却无能为力的感受真叫人沮丧。唯一能拯救自己的,也只是那些似是而非却又无可厚非的旧时味道。

现在我也经常一个人做饭,看菜谱锻炼自己的厨艺,也试图做出奶奶一样劲道好吃的手擀面来,可是我发现压根做不到。

暑假我回家,和奶奶浇菜园时,一时兴起给奶奶讲小时候的手擀面有多美味,小心翼翼地问奶奶能不能再做一次,奶奶怔了一下,看着新长出的小白菜说:“八年了,你有八年没缠着我说想吃面了。”

我突然有点想哭。


    关注 益满白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