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岛 —  中南半岛的地缘结构

 

我们接着进行中南半岛部分。先把中南半岛地形图再贴一下,以方便大家参考。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南半岛为五个国家组成...



我们接着进行中南半岛部分。先把中南半岛地形图再贴一下,以方便大家参考。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南半岛为五个国家组成。多西到东分别是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其中缅、老、越三国与中国接壤。

由于中南半岛三面临海,因此大部分的国家的核心区都为冲击平原,并拥有足够的海岸线。只有老挝的国土80%为高原山地,为内陆国。这也使得他的人口为百万级,在整个半岛的政治中人微言轻。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泰国(暹罗)的附庸,直到法国人进入半岛后,暹罗不得不将湄公河东岸的土地割让给法国(1893年)。法国人给予了老挝所谓“独立”的地位,当然这种“独立”只是暂时的。法国人后来将老挝、柬埔寨、越南合并成立了所谓“印支联邦”以便形成全力对抗南亚次大陆上的英国势力。这个联邦的成立并没有历史上的依据,只能说是强扭的瓜。因此在二战后的民族独立潮后便又分成了三个国家。不过这却为越南的东南亚大国梦埋下了一个引子,其后亦对中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这些在分析越南时会具体说到)。

法国人对老挝的这种做法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日本日清战争后对朝鲜也如法炮制了一遍。不过日本人做的更彻底一点,直接把朝鲜并入了本土范围。

既然我们把中南半岛的文明基本定位为“农耕文明”,那么我们就必须对其中的主要河流做一个了解。因为几乎所有农耕文明都是存在于大河所形成的冲击平原上的,中南半岛也不例外。

中南半岛一共有五条主要河流,分别是缅甸境内的萨尔温江、伊诺瓦底江;泰国境内的湄南河;越南境内的红河;以及最为知名的,纵穿老、泰、柬、越四国的湄公河。

从地缘上讲中国也许注定要成为中南半岛诸国的大哥。因为这五条江河有三条半是发源于中国境内的横断山脉。其中只有伊诺瓦底江有一半的源头是在缅甸最北端(其源头有两支,另一支在中国境内);湄南河发源于掸邦高原,完全与中国无关。

当然能够控制上游的水源,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成为大哥。否则就应该是汉族从达L手中要求独立了。不过对于中国这样的世界级国家,能够控制中南半岛的大部分水流,确能将地缘优势转换为政治优势。

附:中国水系图



由于在介绍横断山脉时,所用的图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很多朋友对于横断山脉的走势可能还有疑虑。不过山水总是相连的,即由于山脉的横截面一般都是呈三角形的,因此落在上面的雨水会沿着两面的山坡下流,最终汇集成流(那条决定水流方面的山脊就是我们一直在提的分水岭)。如果山小,那么也就是形成山间小溪。但如果山脉足够高大,那么就会有足够的水量汇集成江河了。

对于横断山脉这样高密度的山脉区,由于山脉之间的距离近,山间的峡谷往往就成为两条山脉共同的水流汇集处。加之山高,流量大,因此往往能够汇集出水量极大的江河。因此从这张河流分布图上我们也能清楚的观察出横断山脉的走向,也能观察到金沙江对横断山脉东部区域的阻隔作用。

对于中南半岛来说,这几条河流所形成的冲击平原并非都在一起。事实上由于山脉的阻隔,缅甸境内的那两条河流所形成的平原,与越南北部的红河冲击平原是各自处于独立状态的。而半岛中心的湄南河——湄公河地区则地理上的联系要紧密的多。事实上中南半岛最早的文明和最主要的博弈也正集中于此。

附:中南半岛河流分布图。



由于缅甸境内的两条大江都没有延伸到其他国家,因此缅甸在中南半岛上与其他国家的联系相对并没有那么紧密。出于地缘上的关系,在缅族强大时,他们更多的是与中湄南河流域的泰人发现冲突。对于相对温和的泰人来说,缅人显得有些野蛮。因此缅人得以通过武力将自己的势力范围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缅甸本部),延伸至马来半岛北端。这一区域本来是泰人的地盘,现在不得不和缅甸共享了。

对于东部的越南来说,他的历史大部分与北部的强邻中国是分不开的。这也怪不得别人,谁要那阻隔交通的横断山脉在庇护了缅甸、老挝及越南西北边境后,偏偏没有再向东延伸一点,伸到海中的大陆架上。那条横亘在中越边境的“丘陵”做为“清晰的天然地理特征”大至划个界还可以,要想阻止华夏军事力量的进入就不够了。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越人(京族)的势力仅是局限于北部的红河流域,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拓展中南半岛上的势力(不是他不想,他也做过很多努力,但由于中国的干涉,总不能尽兴)。

当然中国在越南北部也并非如鱼得水,原因前面分析过了。在得到明清两朝不会再对其用兵的的信号之后,越南人终于可以放心的向南扩张了。他的南下路线就延着中南半岛东部的“长山山脉”南下,位于现在越南南部的“占城”国首先就成为了牺牲品。而后越人又从柬埔寨的高棉族手中夺取了湄公河的出海口,占据了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17世纪)。这也使得越南成了象中国那样的,同有拥有南北两条主要河流的国家。这种格局让越南的战略形势更加稳固。

之前在分析朝鲜时也谈到了朝鲜半岛的地缘结构有类似中国的南北互助的格局。有趣的是,这种类似的格局有时很容易造成南北治。中国的这类历史自不必说,越南也不过才合了40多年,朝鲜半岛现在还分着。不过一旦南北地区拥有共同的文化(东亚的大一统集权思想),这种地缘格局还是利大于弊的。最起码拥有这种战略纵深的国家你很难一口把他吃掉。

由于缅族和京族在历史上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各自的边缘地区发展,因此中南半岛的腹地长时间是高棉人的天下。高棉人也就是现在柬埔寨的主体民族。现在由于两边的泰人和越人的的挤压,高棉人已经不得当年之勇了。在丢失了湄公河中上游地区和肥沃的出海口后,柬埔寨目前的基本被压缩在湄公河下游的平原地区,海岸线也只有一小段。这使得高棉人没有足够的战略纵容和防御高度,地缘格局使得它只能成为中南半岛上的二流国家了(越南当初先拿它开刀,而不是人口更少国力更弱的老挝开刀正是基于此)

关于高棉人在中南半岛的存在,中国的史书在1900多年前就有记载。高棉人最早建立的国家叫“扶南国”,后来叫“真腊国”。如果大家对这两个国名不熟悉也不经紧,毕竟这些故纸堆里的东西不是谁都感兴趣的。不过随后高棉人建立的国家就非同凡响了,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强的武功,而是因为他们建立了一个梦幻般的城市——吴哥窟。我们并不需要在这里探寻吴哥王朝的历史,单从他们的建筑能力上也可以想见高棉人当时的国力之盛。

吴哥窟代表的是高棉人在中南半岛上的势力顶峰。14世纪末,高棉人被迫放弃他们的国都吴哥,南迁至现在的首都金边。这地切都是缘于半岛上崛起的另一股势力——泰人。泰人所建立的“暹罗王朝”从此以后成为了中南半岛核心区的主人,并一直到现在。

有一点需要说明,尽管高棉人失去了他在中南半岛上的统治地位,但他们的王室却延续到今天,这一古老的王室薪火相传了1940多年,堪称奇迹。在上个世纪中国也为这个王室的存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最起码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西哈努克亲王是可以和阿拉法特并列的,在收音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外国人(没有中国,早就被越南灭了)。不过当时我也很奇怪,做为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为什么要这么礼遇这个封建残余。现在我当然清楚了,意识形态始终是要放在国家利益之后的。

关于泰人,无论是基于历史还是现实,我们都需要重点的说一下。在此之前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中南半岛的主要民族分布情况。

上图



就中南半岛上各民族的起源现在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说法。一般中国人认为缅人最早是从青藏高原的东缘,穿过横断山脉进入伊诺瓦底江流域的;而越人则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越(粤)人同出一脉。在此之前中南半岛上的主体是孟——高棉人,孟族主要活动在缅甸本部地区;而高棉人主要在湄南河——湄公河地区。这两个民族应该同出一源,因此他们的语言也被称为“孟高棉语”。

有一种说法是这两族也是从中国境内迁过去的,只是时间更早。其于国内史学界的政治引导性,我并不想过于深究。这些也并非今天的重点。我们只需知道缅人最终取代了孟族人,成为了中南半岛西部的主人。而后者现在还残存有一百多万人在军政府的统治下艰难生存。

高棉人的主要敌人则是泰人了。关于“泰”这个民族,目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是指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包括以此为标签的生活在其他国家的“泰族。广义的“泰族”还可以包括缅甸掸邦高原上的“掸族”,老挝的“佬族”,甚至越南北部的“岱依族”,中国境内的壮族、傣族等民族。

目前由于政治上的敏感性,一般把这一系列同源的民族称为“壮泰语族”。学术上的观点是这一族群发源于云贵高原东边缘的红河地区(广西境内),后来由于北方华夏文明的压力而部分南迁。他们试图进入红河中下游地区时,被北越的京族阻挡住了。于是只得沿着横断山脉的南缘进入中南半岛北部的高原地区,他们继续向西试图进入伊诺瓦底江流域时,遇到了先期到达的缅人的阻力。于是向南进入湄南河——湄公河流域成了最佳的选择。最泰人在14世纪末战胜了土著的高棉人,成为了这一地区新的霸主。

在迁移过程中留下的部分族人现在被定义为越南的“岱依族”,老挝的“佬族”,掸邦的“掸族”。当然这些“民族”与泰人分离的时间不同,所以之间的差别也不尽相同。

“壮泰语族”在语言上有很多共通性,在民族习惯上来比较接近,类同性看起来似乎和“突厥语族”有些相似。不过由于西南地区的地形原因,各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没有突厥语族那样的接近。最起码中国境内的壮族和越南境内的“岱依族”由于长期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和泰人的差别已经有些大了。相比之下佬族——掸族——泰族的差别更小,关系也更为紧密些。事实上老挝所在的那片高原山地,长期处于部族纷争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做为泰国的附庸而存在的。如果不是法国人的介入,使得老挝有建国的机会,泰国人应该已经把他们消化成纯一的泰人了。目前佬族有1800万人,有一千五百万人在泰国东北部,现在的民族认同感已趋同于同一的“泰族了”。

对于掸邦高原的的“掸族”,泰国人也并非没有想法。不过缅人是半岛上另一股强大的势力,他们也需要这一地区做为对泰国(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缓冲区。因此目前泰国的民族主义者们更多的是寄掸邦自身能先独立出来。

泰人由于和北部的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可避免的也产生了“大民族主义”,即所谓的“泛泰主义”。其内涵是将所谓的泛泰族群统一在一起(和泛突厥主义类似,现在这个“泛”字都用滥了)。当然对于中国境内的“亲缘民族”他们也不敢多想,更多的是希望加强学术上的联系,以期获得外部的支持。但对于中南半岛上的那些国家来说,这却是不小的压力。因此这些国家希望与中国,甚至印度联合起来(印度的东北部地区也有泰语族为主体的邦)压制泰国的这种念头。

“泛泰主义”最风光的时候是二战时期,那时借助日本的力量,泰国国内的上层人士希望能借此夺回被英法两国蚕食的领土,并一举将泰族统一进一个国家。最终由于日本的战败没能成功。不过泰国仍然象一个不倒翁那样的和日本划清了界线,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也许泰国的这种平衡能力是由于长期处在强邻的包围中所形成的吧。

上张泛泰族分布图(印度东北地区未标)



目前中南半岛的地缘、族群及政治格局大致如此。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缅甸、泰国、越南无疑是半岛上三股主要的力量,老挝和柬埔寨由于地缘的关系,属于从属地位。从地缘的角度来看,缅甸和越南与中国接壤,因此会有更多的利益冲突。越南是在海上,而缅甸则是陆地上。就这两个国家本身的地缘特点来看,缅甸的优势在于印度洋上,越南的优势在于南海上。这些地缘优势会成为中国与之交往政策的重点考虑因素。至于是胡萝卜还是大棒就要因时而异了。

在这种情况下,泰国做为中南半岛的核心地区国家,就更显他的平衡功力了。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两边都不是好惹的主),泰国也愿意和中国建立更深层面的关系。因此中泰关系从长期来看,是有地缘保障的。如果泰国人最终能够挖通“克拉地峡”,那么它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就不仅仅是体现在的平衡上了。


    关注 地缘看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