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故事:琉璃之乡的传说

 

博山琉璃,遐迩中外,故博山素称“琉璃”之乡。这里边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琉璃最早起源于炼丹家。传说,古年间...





博山琉璃,遐迩中外,故博山素称“琉璃”之乡。这里边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琉璃最早起源于炼丹家。传说,古年间博山有一个叫路申的人,在炼丹炉的炉碴中,发现了一颗颗不规则的发光的东西。有的晶莹透明 ,有的五颜六色。于是路申欺骗国君说,这就是仙丹,放在室内,一可避邪,二可使人长生不老。当时的统治者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晶莹闪烁的发光体,就信以为真,如获至宝。

这发光的东西,就是博山琉璃的“始祖”。随着琉璃的发展,“始祖”的子孙们,经过人们世世代代勤劳的双手,形状各异,大放异彩,远远超过他们的“老祖宗”了。

清朝初年,天下大治,百业俱兴,琉璃行业也迅猛发展。博山西冶街一带家家户户都以琉璃为业。生产的琉璃制品设计精巧,色彩耀眼夺目,可与玉石、玛瑙媲美。更多琉璃工艺品被进贡到宫中,或悬于宫殿大厅,或摆设在书房案头,深得大小官兵喜爱。相传,乾隆皇帝见到这些琉璃品,大为赞赏,于是动了观光琉璃之乡的念头。一日,乾隆皇帝微服出宫,携带几名随从来到博山,沿西冶街一路观赏,惊叹不已。 且说博山琉璃工匠,性情豁达、豪放,常与过街行人戏闹取乐。乾隆与随从人员身穿布衣,工匠们哪里知道是皇帝驾到,见一行人在炉前观看,也上前与他们戏耍。有的搔乾隆的后脖,有的摸乾隆的屁股。一时间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乾隆皇帝也尝了尝“与民同乐”的滋味。他们又走了一段,乾隆悄悄问随从:“这条街是什么街?”其中一名随从刚要说出“西冶”二字,另一名随从心想,这“西冶”与“戏野”谐音,恐有冒犯皇威之嫌,惹怒了皇帝,想到刚才的场面,于是灵机一动,随口说到:“这是条闹龙街!”乾隆含笑点头,与随从过街而去。事后,工匠们得知,戏闹的就是当今万岁乾隆皇帝,于是在博山琉璃工匠中就有了这样一句自豪的话:“咱炉匠连皇帝的屁股都敢摸。”

在整个琉璃生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常有神话般艺术出现。象鸡肝石色花瓶上的花纹,就是这样神话般地撞进人们的艺术领域的。有一年冬天信息里,一个熔化琉璃的匠工——熔化工,正在用挖勺对盛有鸡肝石色料的坩埚中半熟状态的料进门搅拌(行话叫打挖勺)因铁挖勺多次使用,勺柄之间已很不结实,没搅几下,挖勺头就掉到坩埚里去了。这位溶化工就冒着一千三、四百度的高温,用铁钳、铁夹、铁棍,从溶化状态的琉璃料中取挖勺,可任你使什么办法,怎么也没把它取出来。他大汗淋漓,身体也疲惫不堪。此时,他抬头向外看时,天色微明,制瓶师傅已快上班,只好作罢。

没想到,第二天制瓶师傅吹出来的瓶,个个上面都有了自然花纹。大家传着看,眉飞色舞,但不知其帮。等那位溶化工又来上班,大家问明了底细,才知道这是铁挖勺头的功劳。自此之后,炉业匠工又经过几次实践,终于得出了结论:鸡肝石料加入铁皮,可得到“看啥像啥”的自然花纹,收到巧夺天工之效。其实,铁皮入坩埚之后,就通过气化作用变成了氧化铁。所以后来,博山人生产鸡肝石色料花瓶,都加入适量的氧化铁,而很少加铁皮了。直到现在博山的琉璃生产还是如此。这一方法在全国同行业中属独家创造。

搜集整理者:郑毓宏



有偿征稿启事

《孝妇河畔》有偿向公众征稿,一经采用,即有5至100元的红包送上,关注《孝妇河畔》,回复:征稿,查看详情。


    关注 孝妇河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