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一个乡村小学

 

大清早在甘肃省的庆阳市庆城县坐上一辆朋友找得旅行车,向185公里外的该市唯一一个回族自治乡——正宁县五顷塬乡...



大清早在甘肃省的庆阳市庆城县坐上一辆朋友找得旅行车,向185公里外的该市唯一一个回族自治乡——正宁县五顷塬乡前进。这次要找的是一所回族小学——西渠小学。

一路翻山越岭颠颠簸簸来到大山环绕的西渠小学。孩子们已经放学了。家离的近的孩子已经回家去了,留在学校的只有20多名住校的孩子。

西渠小学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2003年得到一家企业的扶助以前,校舍已经很旧了,不大的院子里也没有铺砖,下雨的时候特别泥泞,住校的孩子们的灶台还是土垒起来的,常常在热馒头的时候就塌了。学校原来没有电视,更不要提电脑了。桌椅板凳没有一件是好的。

这所学校有六个年级,分为五个班(五六年级为混和班,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在这里上学的90多个孩子只有几个是汉族,其他都是回族。住校的孩子家离得很远,最远的是40里以外的刘家店村,家在刘家店的15岁的六年级男孩张小宝对我说,每个星期他们回家,都要走近4个小时才会到家里。孩子们每个星期回家的最大目的,就是星期天回校的时候背来够五天吃的馒头和咸菜。夏天的时候,馒头不到4天,就会变味,五年级的汉族女孩王梅梅说,变味的馒头不好吃,但是不吃也不行,习惯了。

喝的水是孩子们从学校对面的小河里挑的河水。常常不烧开,就喝了。

现在的学校有了电视机,也有了几台电脑,校舍和硬件都发生了变化,这是社会捐助的,但是孩子们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因为当地的经济收入主要是种植庄稼,没有别的收入。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能够呆得很长。在拍摄了一些图片后,准备离开时,两个女孩拉住我,说:“叔叔,能和你照张相吗?”看着那些孩子的目光,我拉着两个女孩和其他的孩子们都站在了一起,拍了合影,然后将所有的图片复制到学校的电脑上时,孩子们紧紧的围住了电脑……,我静静的离开了。

在路上,遇到了一些小学,依然是破旧的教室,破烂的窗户、桌椅、板凳,想起高大挺拔、装修豪华的一些政府办公大楼,相比之下,恍若相隔几个世纪……。

男女生各一间屋子就是宿舍,全是上下大通铺。



13岁的六年级学生位明军躺在床上,他的心里想着的也许是远方的彩色世界。

15岁的六年级女孩马成香取出自己的馒头,孩子们五天的粮食全都在这样的包包里。

喝的水缸里的凉水,是孩子们从远处的河里抬回来的。



三年级的巩艳艳,也许猜不出城市里的孩子中午的午餐和她的有多大的区别。



五年级的马会强和小同学在烧火准备热馒头,童年的他们已经开始自己照顾自己了。



当我的镜头对准他的时候,他把脸扭了过去,不愿意正对我的相机。



身后墙上的“绿树”和“花朵”是孩子们自己编绘的,他们就是用自己的小手编织着自己的希望和向往。

(这个时间段是2006年6月19日。文字图片作者:一格)


    关注 一格影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