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37年名家画记第12期:追随国父革命的中国油画之父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李铁夫是最先到西方学习并造诣最深的“中国油画第一人”,中国油画之父,首屈一指的油画艺术大师!...



《画廊》杂志创刊于1980年,至今已有37年历史,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当代艺术杂志之一。《画廊》见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的全过程,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与画廊业在世界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重看画廊”带你重新回顾、解读《画廊》的前世今生!
谈起李铁夫,迟轲说:“他是一位现代史上传奇式的人物;辛亥革命时期与孙文、黄兴情同手足的民主斗士;中国第一个去西方攻研艺术而达到精湛造诣的大艺术家。”
《画廊杂志》第十二期内页


李铁夫(1869年—1952年),广东江门市鹤山县人。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李铁夫是最先到西方学习并造诣最深的“中国油画第一人”,中国油画之父,首屈一指的油画艺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李铁夫是民主革命的元老、功臣之一。他一生醉心于艺术,又忧心于国民,并具有朴素的普世理想。李铁夫曾经说:“我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
李铁夫(三十年代摄于香港)


1885年,16岁的李铁夫为了生存,也为了艺术,随叔父背井离乡,到海外工作与学习。1887年考入英国阿灵顿美术学院。由于他对艺术特有的天赋和勤奋,第一学年便取得考试第一名,并获一等奖学金,以后年年如此。1891年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1897至1906年的十年间,他往返游学、工作于加拿大、英国和美国之间,并以卖画和从事印刷设计工作谋生,因而有机会去巴黎、罗马、佛罗伦萨等地的著名艺术博物馆,接受欧洲历代艺术熏陶,临摹大师名作。
《秀发女郎》


长期系统地攻研了西方油画艺术,使得李铁夫的写实主义风格深得欧洲传统艺术的精髓,领悟了西方油画的精神内质,达到了高深造诣。无论是李铁夫油画语言的精纯度、技法掌握,还是在西方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与声望,都是中国早期乃至后来相当一段时期西方绘画追习者们远远难以企及的。李铁夫以雄厚的实力进入欧美主流艺术圈,并且与当时的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是中国油画史上达到高深造诣而与西方艺术接轨的里程碑式人物。
《纽约公园》


然而,这样一位艺术大师,却未能得到重视,长期被有意或无意地遗忘与遮蔽,直到由宋庆龄题写封面的《李铁夫画集》问世(这本画集的编者正是迟轲),人们逐渐注意到了他这样一位沧海遗珠。
《未完成的老人像》


台湾艺术评论家吕理尚,评论说:“着实令人惊讶于世纪初的中国洋画界具有如此突出的绘画奇才,他探讨西方艺术所循的途径,与稍晚的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截然不同。在他笔下掌握到的西画的精神与内质,都是其他三人所没有触及的”。

著名作家秦牧,在谭雪生所写的剧本《李铁夫》序言中指出:有一个名字很值得大家铭记,这就是首先到欧美研习油画,并且以卓越艺术造诣蜚声海外的画家——李铁夫。
《画廊杂志》第十二期内页


杨先让说:学西画留学最早、画得最好的,是李铁夫。他在中国学西洋绘画的历史中是成绩很大的,真是要大书特书。李铁夫的画好到什么程度呢,美国的萨金特都佩服他,在美国大展上得金奖的是李铁夫。

2000年在日本举行的东亚油画大展中,日本人称李铁夫为“东亚油画第一人”,并郑重邀请广州美院选送李铁夫作品参展。

《风景》
嗜好艺术,李铁夫成了“中国油画之父”;而对于另一嗜好——革命,李铁夫也没有辜负。1904年,李铁夫加入同盟会,最初任孙中山的海外秘书,为革命奔走四方。1907年与孙中山等创立兴中会后,到英、美各埠组织同盟分会,致力国民革命。

此后,李铁夫又与孙中山奔走美洲各地,陆续成立了十九个同盟会分会,并任纽约分会书记长达六年。期间,李铁夫还组织戏剧演出和组建电影公司,通过文艺宣传革命,同时积极开展筹饷活动。李铁夫还把自己的200多幅油画以及汽车、别墅全部卖掉,捐献于革命活动。
《画家冯钢百》


建国后,李铁夫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暮年的李铁夫终于得偿夙愿,朝夕与青年师生融洽相处,传授油画技艺,为岭南培养了美术108家。他度过了两年舒心、幸福的生活,于1952年6月16日逝世于广州,安葬于银河公墓。
《客家女人》
李铁夫铜像(潘鹤作品)


在李铁夫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之际,李铁夫半身铜像在“李铁夫美术馆”落成。铜像中的李铁夫身穿西服,面容清瘦,铁骨铮铮。以粗犷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代艺术大师和民主革命先驱者的的风貌。铜像作者为雕塑家潘鹤。


    关注 画廊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