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篱与光影中 静心品味当下无边落寞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是宋代诗人杜耒描写在寒冷的夜里,主人点炉煮茶,以茶当酒待客的诗句。...



导读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是宋代诗人杜耒描写在寒冷的夜里,主人点炉煮茶,以茶当酒待客的诗句。清香茶暖,品茗交谈中其情浓浓,此中儒雅正是宋人传递出的悠悠风韵,令后世神往的高雅生活。当代浮世尽欢,亦有静心品味当下无边落寞者,竹里馆为此而立。





一栋三层临街小楼, 以魏晋消散之气为道,喻意君子的白竹为器,尝试一种搭建。搭建似乎更像游离在严肃建筑学之外的民间土木,而搭建带来的空间体验正是将“散”放置在被重新梳理的空间秩序中,这种秩序里最重要的因素—“光”亦是被搭建所带来的“散”重新分解,而获得光线与空间的双重情感,“散”可以告诉你如何塑造弹性的光线!如果说“搭建”是一种放松的尝试,那么梳理则是完整的理性分析。





由外立面的竖向线条延伸至主入口玄关,形成侧向分流进入一层茶歇区,将竹用单一纬度的围合方式形成半空间限定区间,茶座布置在竹篱一侧,形成二方连续式的空间关系,并由此聚合成一层的功能核心—“篱园”,此时,围绕着“篱园”的顶面竹篱正发生着纬度关系的转变,并引导性的将吧台、出品、服务动线等功能串连起来,与之前的功能核心形成咬合关系而最终指向通向上层的垂直电梯。





通往二层的交通增加了北边的步行体验式楼梯,氧化钢板制作的梯段,尝试在有温度的交互中保持部分冷静,从而在进入另一个场域前,以一种旁白的姿态重新整理出独立的情绪。二层茶歇区临窗布置,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入座者更易感受到光线透过窗棂散落桌面的诗话景象。向南的尽头由横竖交织的排竹分割出茶座与电梯厅,并由向东延伸的排竹将用作洗手功能的饮马槽托举而上,颇有四两拨千斤式的巧力应和感,水源从顶面透过竹管顺流而下,饮马槽的沉重之势被瞬间削减。二层包间区的入口被收纳在一个相对有压迫感体量内,“压迫”是为了更好的“释放”。在没有自然采光的现场条件下,取西边分割包间与公区的墙面凿壁借光,自然光线在通过茶歇区间后传递到包间内,虽没有斑驳感人的光线落入,却也不失温和透亮,白天被过滤后的光线在相对黑暗的空间内像一张开启光明的网。包间区过道内的墙面除了混合草茎的暖白腻子,亦有七百年历史的城墙砖陈设其中,行走其中具备时间的穿梭体验。包间内壁留白,取拙朴之姿态,给文人墨客留下足够的臆想与挥毫界面。





三楼全部设置为独立茶舍,依场地东西而立,交通中置,似林中小径,在南北进深三分有二处微微转折,借扭转之态,一个看似溪边草庐的建筑体离地而起,屋檐下探,竹窗由内而外撑起,似乎不论置身内外都有一探窗外究竟的愿望。在狭长的过道中,为获得“静谧中探寻”的行走体验,并有效的将自然光线引入到一个,并没有直接对外采光的封闭空间,曾几何时,回忆起某个很久以前的淳朴年代,门扇没有门套,没有踢脚,却在门扇上方有个邻里孩童打闹时,拴起房门依旧可以翻门而入,被唤作“亮子”的采光神器,可以解决在隔离中交换光线的问题,于是乎,存在于黑暗过道背光面的上部,并由竹篱叠加其中而形成的双层采光界面,充当了瞬时解放黑暗的勇士。而顶面转折处被雕塑化处理的局部搭建,正是在空间获得光的解放后所表现出的肆意姿态,有效的软化了相对硬朗的空间对接。包间依旧拙朴、留白。

入座,想起竹林七贤,想起耕读中的陶渊明,也许琴声起时,才是丰满。





































项目名称:竹里馆

设计单位:南京名谷设计机构

设计师:潘冉(创始人)

撰文:八路

项目地:中国南京市江东中路

项目面积:900平方米

完工日期:2016年7月

主要材料:竹、泥灰、木板

潘冉  / Jaco.Pan
 

名谷设计机构创办人

梧桐学社创办人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客座教授

国际室内建筑师联盟成员(IFI)

南京室内设计学会青年设计师分会会长

老门东历史街区评审委员会装饰设计顾问

2016中国美丽乡村民宿设计【筑美奖】评委顾问

潘冉先生从传统筑造功法到艺术领域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出发,完整清晰的认知设计学脉络与设计践行的高度统一,被誉为当代建筑室内设计东方精神推动与践行之代表人物。

代表作:【来院】、【小东园】、【竹里馆】 作品中透出的人文气息,暗藏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并喜从江南文人墨客的精致生活态度中,解读空间美学与哲思。其团队严实的训练与15年精英客群执业经验;造就其事务所成为中国当代最具设计统合能力的设计团队之一。


    关注 设计干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