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祖寿的《草东与草蜢》一文 看资深乐评人如何与新时代脱钩

 

世道真的变了吗?...





「草东没有派对」成为今年春天的乐评显学,似乎谁都要来参一脚,发表一下见解。资深乐评人王祖寿,在 24 日于联合新闻网上一篇《草东与草蜢》的乐评,却引来了不少挞伐,被当作奇文共赏。

这位前年出书后,可顺势邀到五月天、江蕙、周杰伦、张小燕、张学友、陈奕迅、陈绮贞、刘德华、蔡琴、蔡依林、欧阳菲菲、黄莺莺等众星写推荐序的乐评人,在书写这一年来窜起的草东时,竟踢到了铁板,象是穿透同温层而来,另一个世界的吓人观点,讪笑之余,也实在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带着小巨蛋心理看Live House
撇开该文标题,相当勉强地在「草」字上连结,从音乐属性、表演模式、养分吸收到长成过程,相似性近乎为零的「草东没有派对」与「草蜢」两团,以及对歌曲作品的个人形容笔法,王的文章仍透露出不少对草东所处场景的无知与脱勾处。就说第一段提到乐迷在雨天,涌向「Legacy阳春没有座位的舞台」。不知道「阳春没有座位」究竟是中性形容华山 Legacy 的环境,还是带着「有座位的小巨蛋」的对比心态,来检视这对于诸多乐团来说重要的展演场地?

显然,这样写是为了映衬出乐迷们甘愿闯过重重「障碍」(如:大雨窒闷难躲、华山满地的泥泞、阳春没有座位)也要听草东的热情吧。但就笔者撑伞去 Legacy 听表演的经验,实在没有几回踩泥泞的辛苦历程。华山文创园区确实有草地,不过走走前门、侧门地板可都是水泥地阿。没座位?常到 Live House 听表演的人都知道,站着听团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了,实在没必要特别当成「障碍」。王究竟有几次听乐团现场的经验是相当可议的。这是他与草东乐团所处场景脱钩的第一点。
封闭在中文世界里听独立乐团
第二点脱钩是「思维/路数/技法等量齐观,能够承载五月天、苏打绿、四分卫、回声…音乐力道向上,仍待人文环境孕育接续养成。」这句。

王在这段将提出当今「独立乐团」的素质落差问题,并列举上述乐团为标准,笔者认为,他们在中文世界的成功或许有部分的可取之处,可惜王或许碍于篇幅而没有提理由出来解释清楚,这些团究竟有何值得效仿的地方(营销包装?写歌技巧?乐迷经营?),甚至直接套了「承载」一词,听来就像:「你们怎不如前辈五月天、苏打绿好?」 这项比较的盲点在于,现在的「独立乐团」可未必有要承接五月天、苏打绿的意思与责任;他们生命中的启蒙团,以及对好作品的标准,可能是国外风格大异的优秀乐队,一路至今,从来不带也没必要带着「台湾乐团史」的包袱经营自己的作品。

就算王指的是「作品成熟度」好了,可将乐团的成长孕育,化约到「人文环境」这种模模糊糊的培养皿里,不只诡异,更是偷懒。「人文环境」究竟是什么鬼玩意儿?多读文学吗?多看影展吗?多参加沙龙论坛吗?关于「思维/路数/技法」云云,有时并非乐团素质不足,而是我们缺乏理解能力,以致往往不识真货与伪货,以致听不出谁抄袭国外经典,以致那些,把爵士乐、R&B 或电子乐当成黑胡椒调味的某些「主流」乐人,能倚着大把的营销预算霸占「电子摇滚」、「灵魂歌姬」或「跨界爵士」的招牌,而真正专业的反倒靠边站,被当小众。这是更大的问题,也是这类乐评人从不检讨的。

简单两句,王除了五月天这类中文世界的乐团,还举的出国外当代的独立乐团来比喻吗?而对于玩电子的,给他「人文环境」还不如给他们一座能尽情发挥的舞池呢。
自曝的岂止一人短处
王在文中至少说对了一件事:「今年 2 月刚发行首张专辑『丑奴儿』,主流传媒一无所悉」(硬要挑毛病的话,这话也只说对了一半,事实上专辑制作为求精良而有所拖延,《丑奴儿》迟至 3 月 11 日才实体上架) 。

主流传媒在音乐新闻上,早已仅剩「娱乐」视角。郑宜农没出柜,灭火器没有合约问题,王榆钧与时间乐队在金音奖演出时外场没被消音;他们光是发片并不会有任何版面,新团草东没什么搞怪之处,「一无所悉」是理所当然。而今,从王的这篇文章亦透露出,某些名气响亮、应当专业介绍作品的资深乐评人,面对新世代的声音,其观念也不太可靠了。且再想,草东使其自曝的岂止王祖寿一人的短处呢?仅有这样的音乐解释能力的人,难道不一直存在于我们的主流媒体环境之中吗?

音乐媒体在这时代的存在绝对重要,而如果音乐创作有新旧世代的交替,现在开始也是时候让乐评进行新陈代谢了。

后记:笔者认识不少,也具资历的乐评人,聆听范围广,对于作品讨论极具专业,也常常是自己求知解惑的对象,无奈他们总不是主流。文末所谓代谢并不针对年龄世代,针对的是讨论音乐方式的思维汰换。

文章内容来自:欣音乐

微信ID:TCMMR
这个账号有毒,千万别关注!!


    关注 theycallmemotherrocker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