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事,很多熟悉的人在圈子里一声不吭

 

一款有文化底蕴的文学写作交流平台——各地报刊最新约稿征文信息、美文佳作欣赏、文坛动态、深度焦点……x0axxieshou 做写手一生的朋友!...






拒绝形式主义的社交
文/婧晓
晚上看着电视,手机震动了一下,划开密码键,显示我被人拉到了一个大学群里面,进去的时候正是人声鼎沸,最多的就是有好几个不认识的头像冲出来问,这个人是谁,或那个人是谁。

突然的冲击波让我对这个盲目的群体竟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就像是远离了戈壁很久的生命体在习惯了人类生活又再一次被现实拉回了原生态的星球,剩下的只不过是赤裸裸的陌生。明明是有人好心为了将所有人聚到一个群里,还修改了群名,约定一起砸蛋糕。可我却没有丁点的兴奋,只是和加我进群的好友打了声招呼,默默退了群。

要换做是大学里的我,如果被意外加入初中的群,估计会和其他旁观者一样坐在海边,看着不相干的聊天,任由微信时不时提醒有多少条信息。可是,在经历了很多交情变幻之后,我觉得,我宝贵的生命里不再需要浪费时间的形式主义社交,纵然过去是校友。就在我退群前20秒,群里依旧是咋咋呼呼对每个新鲜的角色进行猜测,其他的人纹丝不动。

这却是更让我坚定了退群的不犹豫。其实,脑海里闪过几个念头,如果所有的人都在互相交流,且都是有趣的话题和内容,我会比较感兴趣,如果我的几个好友都参与热闹的气氛,我或许会驻足。但是事实,一如我料想的那样,不留给我停下和参与的理由。



创立群的是班里的老大,侃侃而谈的是班里的话唠。他们就像是穿制服的关防兵对进入关口的姓名身份好奇猜测一番,待确定身份后,放行,任其自主发展。大部分的平民都无声无息躺在死沉的角落,对外面的世界偶尔探个头露个风,然后各干各的事情,一如往昔。

我朋友见我退群,问我,你不加以前的群吗?该熟悉的早就熟悉了,在自己的圈子里安营扎寨,建立属于他们的交际圈,不熟悉的,即使拉到一个圈里,也是打着招呼的陌生人。这是我想都不用想的回答。

难道说进了同学群,当年三观不合的如今就可以成为良师益友了吗?当年毕业后私下的小关系早在潜移默化因为志趣相投和性情俨然各自独立门派,岂是表面上拉一个群就可以互化得了的。即使出来开个派对,砸个蛋糕,砸的是数量,而不是人心。以拉人的形式进群互动体现的还是一个被动,若以由少到多的自愿加入,那才叫生气蓬勃。

有篇文章提到要杜绝低质量的社交,何为低质量呢,就是不交毁你三观,不拉你后退,不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多余无效的社交圈,比如微信的社交群。有些社交爱好群,表面上以文会友,好个雅致,可发展到后面,活生生成了聊天群,实则是精力的拖沓浪费。

我不多说所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引用作家三毛的话,放在这里很得体。若是社交多些专业倾向,少些客套多余的闲言,会给我们的个人生活腾出多少可视化有利空间。和志趣相投的人说符合同一逻辑的话,这才是高效率。

我一直不主张把时间花费在低质量的社交上面,包括多数人忽略的形式主义社交。但凡以聚集人数,或以某种特定的出发点聚集的组织活动都称之为形式主义。表面上和谐一体,背后缺乏自愿以爱的元素调和,较为僵硬。如果习惯性流连于这种方式的社交,迟早会淹没在失去明确交友方向的大海里。

任何形式主义的社交,其实都不如用心去选择有数量,有质量,少而精贵的圈子来的实在。有时候聪明果断的拒绝,却是对自己社交的高效负责。
作者简介

婧晓 90后文艺高冷小清新专栏作者,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新锐诗人。诗词入选《诗中国》,《中国当代诗词典藏》,文章入选《中国当代散文典藏》,曾获《短文学网》人气作者称号,始终抱着岁月静好的心过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
  写手唯一投稿邮箱:xieshoutg@163.com
写手热文

●这枚小女子,简直美到极致了!

●深度好文 ▏流氓式写作与自我标榜

●一个群主说了一句狠话 结果全退群了

●溜达猪 ▏《小说月刊》投稿邮箱

●范小芋,女,35岁,副厅级。。。

●暖心好文 ▏十平米的爱情

●老是跟屁事搅合在一起,你完了


    关注 写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