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中世纪艺术,为啥看上去这么喜感?

 

内有互动环节!...











比如说,那个头上被插了刀还那么开心的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中世纪的画家要把画画得这么喜感?它们背后有什么寓意吗?

Q

&

A

果壳网友 翁昕 回答:
这些图片和调侃均来自一个叫做“中世纪反应”的推特用户。他将很多中世纪的手稿插图中截取出来,并配上和插图完全无关的笑话,二者相结合,产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不过,笑过之后,有一个问题呼之欲出:
这些手稿当初是做什么用的?

难道它们真的是笑话书么?


如果是的话,那这真是非常奢侈的笑话书——肯定不是我们能随便在杂志摊上买到的那种。在中世纪,制作一本抄本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用来书写的纸张大多是羊皮纸或者牛皮纸。尽管在哈利波特的故事中,羊皮纸并不是什么昂贵的材料,但实际上,在中世纪乃至后来到了文艺复兴,羊皮纸依然是颇为难得的材料。纸匠首先要将动物的皮浸泡在柠檬水或者石灰水中数周,将软化后的皮上的毛刮干净,再抻平晾干,最后切成小块备用。



19世纪的工人在制作羊皮纸

有了纸以后,负责抄写的艺术家(通常是若干名,有人负责抄字,有人负责画画)先根据要抄写的内容将羊皮纸打好格子,然后再逐句抄写。画家所画的插图,制作工艺则比较像去年特别流行的减压游戏——《秘密花园》,艺术家需要先用黑线勾边,然后再上颜色。只不过,和我们不同的是,由于材料极为昂贵,制作周期又长,恐怕给这些书来上色不会帮助艺术家减压了——尤其是在填那些需要使用黄金叶子来上金色的部分的时候。

但是我们还是要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既然他们花这么大力气,这些插图为什么不画得严肃一些,而是看起来这么搞笑呢?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要比想象中的难得多。咱们之前上学的时候,学到中世纪曾经说:“中世纪是黑暗的一千年,文明倒退的一千年”。这个论断现在看来可能欠妥,但中世纪之所以一度给人们这种印象,恰恰是由于我们对其所知甚少。直到现在,历史学家也很难解开很多中世纪的谜题。我们所能解释清楚的,终究还只是一小部分。而史料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就导致了这些抄本在我们眼中看起来非常搞笑。



举个例子。咱们小时候可能听过《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故事。主人公王祥的母亲朱氏生病,想要吃鱼。可是此时天寒地冻,无法垂钓。孝顺的王祥便干脆脱光上衣,卧在冰上,指望把冰化开钓鱼。结果,冰突然咔嚓裂开,有两条鲤鱼蹦了出来。周围邻居都说,这是王祥孝心感动上天所致。

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如果不知道这前因后果,直接看下面这幅画的话,恐怕很难自圆其说:



《卧冰求鲤》的故事

如果硬要瞎掰,只能说是“卧槽没想到!冬泳竟然还有鲤鱼来舔我咪咪!”。但是,知道故事的人,可能一看就说,“喔,这个是‘卧冰求鲤’。”并不会觉得多么离谱或者好笑。这就是语境缺失与否的巨大差别。



因此,不光是中世纪手稿,我们在看待任何一件艺术品时,语境都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何很多艺术史学家坚持认为,艺术品不应摆在灯火通明的博物馆,而是应该尽量努力保留在其原本所在的位置——一件描绘基督的作品,离开了它所在的教堂,很可能就失去了一些只有结合当地环境才能发现的信息。

于是我们回过头来看文章开头的那两个倒霉蛋。头上插刀的那幅图,出自《马内塞古抄本》,作于14世纪。这套包含了138幅插图的抄本的主要内容为德语诗歌。画面中被插死而面带微笑的小哥,是吟游诗人莱因马尔·凡·布莱内伯格(Reinmar von Brennenberg),为德国的莱根斯堡主教服务。毫无疑问,被单刀插头而死对谁来说都不可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在这个地方,小哥面带微笑很可能是因为,他相信他死后必定会上天堂。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死就不是什么“感觉自己人生快完了但还是只能强装出微笑”,而是一段阳光明媚的新生的开端。



《马内塞古抄本》插图

然而,对历史学家来说,研究做得越多,遇到的问题越多。虽然上面的推论可能成立,可是学者发现,莱因马尔·凡·布莱内伯格这个名称并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就像日本的制刀匠村正家族,会一直沿用“村正”这一名称(品牌),无论是家族的哪一代成员当家,做出的刀都是“村正做的刀”。布莱内伯格家族之中,最有名的诗人是莱因马尔“二代目”,按说画面中画的应该是他,可是他并非被人谋杀,反而是他的儿子“莱因马尔三世”是遭遇了血光之灾。这里面有何种蹊跷,究竟是写书的人搞错了,还是另有玄机,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上图这位倒霉鬼,被利剑穿胸的国王一样的人物,是摩押王伊矶伦。和刚才那个故事不同,这幅图中的主角,恰恰是右边的刺客。他们的这段故事,见于《圣经:士师记3:15-31》,《士师记》讲的是上帝的子民如何受苦,而上帝如何派遣救世主——也就是士师们,来拯救信众的故事。

在这段故事中,信仰上帝的以色列人被摩押王统治,生活十分困苦。上帝派了以笏前来。以笏拿了以色列人送给摩押王的礼物,见到摩押王后,以笏说,我有一件机密的事情跟您禀报,请让周围人回避一下。国王万没有想到,以笏是个左撇子。因此当以笏用左手抽刀刺向大腹便便的国王时,国王根本来不及反应。

“(剑)刺入王的肚腹,连剑把都刺进去了,剑被肥肉夹住,他没有从王的肚腹拔出来,且穿通了后身。……这样,摩押就被以色列人制服了。国中太平八十年。”

(士师记 3:21-22,30)

所以,画面中国王淡定的深情,恰恰是为了体现他“来不及反应就被刺死”。对于抄写宗教手抄本的艺术家来说,接近原著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自由发挥。

除了被调侃的这幅图,摩押王在别的艺术家笔下还有别样的神态,但死法都是一样的。







(上图来自网络)

当我们行走在世界之上,会看到很多和我们当代人的常识相悖的艺术作品。比如在巴黎圣母院左大门边,有一尊手捧着自己被砍掉的头的圣德尼像。这位圣徒曾是巴黎主教,在约公元250年的时候被罗马皇帝斩首处死。据说他殉教之后,依然捧起头颅,继续传教,直到走出十公里后才气绝身亡。





这故事听起来可能比较离谱。但实际上,这和大冬天脱一个光膀子趴在冰上得鲤鱼的离谱程度差不多。重点都在于后面的这个寓意。不管是孝心也好,信仰虔诚也罢,这些寓意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候的重点。

如果大伙儿在外面看到了觉得有意思的艺术品,开怀一笑自然无伤大雅。如果能够引起您对艺术的好奇,继续挖掘,找到背后的故事,一定会另有一番收获。

愿大伙儿的每一次行程,都有一件让我们哈哈一笑的作品在某个角落等待着。

作者曾经在英国读过艺术史专业,如果还想看更多艺术故事和解读,可以关注他的个人公众号:不艺术不幸福(微信号:artalkweng)
一个AI

嘛~ 今天来个无奖互动:



这幅山(总)魈(编)照片你们觉得配啥文字比较合适?
果壳网
ID:Guokr42
中二病究竟有没有得治?
密集恐惧症真的“只是矫情”?
不相干的东西严丝合缝拼在一起就觉得爽,是强迫症吗?
你有病?没事~ 果壳有药呀!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关注 果壳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