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霞  我所熟识的候波

 

输入文字请输入文字...





我所熟识的候波

作者:赵玉霞


在我的书架上整齐地陈列着几本书,有作家侯波的《稍息立正》《谁在哪儿歌唱》《春季里那个百花香》;刘江老师的《孤独行走》;赵永奇老师的《陕北的雨》。他们是我所认识所敬重的宜川本土作家,拥有的几本文集均是其所赠。
与他们几位相比,只能说自己是个喜欢文字的人。如果说文字是我的灵魂,是支撑我行走的精神之柱,那么,他们则是行走中支持鼓励我前行的良师益友。我从不敢企及在文学这个崇高的精神领域里有所大的成就,目前自己还未曾出版过一本书集,只能算是在文学边缘徘徊的一个文字爱好者而已,但是至今自己仍在这条路上快乐地不懈耕耘着……
在这些作家里面我与侯波最熟识。称其朋友或老师应更为确切些。我们认识很久,他与我爱人陈勇是挚交,我们不仅是同龄人,同样有着对文字的爱好,而且相互还那样的熟识,在心里早已是朋友了,即使现在他成为挂职副县长,见了面,我对他的称呼还是没有变。
三十年前,我和爱人恋爱的时候,侯波和我爱人是师范同学,而且关系甚好,时不时的和我爱人一块来找我,当时就听爱人说侯波很“厉害”,18岁师范就读时在国家级刊物《当代》杂志发表了小说《黄河之歌》,引起了很大反响,读者来信像雪花一样飞向丹州大地。曾有南方的妙龄女子读了《黄河之歌》后不辞而别,千里迢迢慕名专程来县城拜访侯波,与他一同观赏游览了黄河瀑布。这些都成为他人生中的一段趣味佳话,让年少的侯波内心深处感到了无比的自豪和欣喜,也激励了他的创作激情。
如今,在宜川县侯波早就成了知名人士,在延安、在陕北、在全国也都有了广泛的影响。但在我们眼里他还是当年质朴的样子,不狂妄,不做作,不虚伪,不势力,诚恳,纯真,朴实,善良,这些优良品质在他身上仍表现的尤为突出,这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也是我们之间友谊的基点。侯波曾经的生活虽不是那么富有,但他对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淡定从容让人觉着很舒服。平时,言语不多的他,精神世界却丰富多彩,对精神的追求使他内心日益强大起来。他是一个真诚的写手,一个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是一个扎实勤奋努力的作家,更是一个善于思考有灵性接地气的作家。因此,他的作品总是视角独特,思想性强,不落俗套,境界高。不论是《上访》还是《肉烂都在锅里》《春季里那个百花香》都是从生活的小问题中反映出了令人深思的社会大问题,使作品有了厚重的质感,增强了可读性和耐读性。



2005年县上创办了《飞瀑》杂志,侯波任总编。一次,我把自己的文字拿去给他看,看能否刊用,他看后对我毫不客气地说:“你的文字视野不够开阔,写的东西总是围绕着孩子、老公和父母,没有写出什么新意来,以后写东西要打破这些局限性,让视野开阔起来,多关注些社会现实问题。在文字表达时不必追求虚华,自然朴实就好,在朴实中要有质感和生命的穿透力。”就是从这次谈话后,对我写作方面有了新的启发,起到了大的帮助。在以后阅读文学大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秦腔》等作品后更能体会到他所说的那种境界。作品里如果融入了独特的思想和见解,才能给人以思考和感悟。文学上他的点滴话语对我都是一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有了这样的作家朋友和老师,后来自己习作的风格有了新的变化,文字的表达也渐渐从华丽走向了朴实,在质朴中蕴藏了生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作品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受到了一定的好评。
可以说侯波是宜川县文化的领头人,为促进宜川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还影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宜川文化新人和精英,为文化大县再添风采所起的作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文化是导向。《飞瀑》杂志的创刊,倾注了他的满腔热忱和心血,在辛勤的浇灌耕耘下,使其成为我们县文化园中的一支奇葩,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开出了艳丽的花朵,产生了许多追梦人,摄影爱好者、书法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等等云集在这片所热爱的黄土地上。单看《飞瀑》杂志分设的栏目有:“小说十里龙槽”、‘’散文孟门岛’’、“诗歌霓虹”、“大文化古渡口”、“鲤鱼跳龙门”、“雄在壶口”、“丹州风景线”、“圪针坛”、“听涛谈艺”等等,所有这些就能够使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飞瀑》杂志是弘扬黄河文化与黄土地的园地,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侯波在这个阵地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情和才干。刊物凸显了黄河文化和黄土情结,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办的有特色活力和质量,成为县上家喻户晓的纯文化大型期刊,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甚至影响到周边的县市,有的地方创办刊物时难免要借鉴它的模式,但是,刊物的内在质量别人是难以借鉴到的,它蕴含了编辑和作者的深厚文字功力和文化素养。

侯波任县文联副主席的时候,曾多次组织召开壶口笔会,以达到促进地方文化传播,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而我们这些壶口岸边的追梦人,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如何将黄河文化发扬光大,促进宜川经济文化繁荣,并产生深厚的影响,是我们这些追梦人肩负的责任和重担。作为黄河岸边的儿女,我想拿起手中的笔,扎根这片深爱着的土地,去抒写黄河的壮美、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把母亲河的美通过文字来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壶口,了解宜川,进而走近母亲河,感受母亲河,领略壶口的雄姿壮美,是我心中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侯波不惑之年童真不减。我们两家经常往来,一次到他家,侯波对我和爱人说他有好东西让我们看看,说后片刻,从房间出来,手里提着半桶大小不一的石头。挨个取出后,一个一个依据石头外形给我们说起石头的来源,这块石头叫什么,那块石头叫什么,他津津有味绘声绘色地讲解时不时惹得我们两口子开心而笑,经他这么一讲听起来倒真是蛮有乐趣的。他说这些石头是他专程到黄河岸边挑捡的,从石头趣事中不难看到他的天真烂漫和真性情,他是如此地热爱生活。在他县城家里的客厅墙上,曾悬挂着一位远方网友画的黄河瀑布。只是网友没有亲临过黄河瀑布,有的地方画的还有欠缺,可侯波却很喜欢,家里来了朋友总会说起这位画家朋友来的,可见他对朋友的至诚至真。

侯波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还在县上文联工作的时候,秋天的一个双休天,满山红叶的时候,我们两家驱车到寿峰桃池人家去看秋景。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柿树枝头上挂满繁密红彤彤的柿子,特别好看,桃池的柿子林被霜冻后,红红的树叶铺满一地,像红地毯一般。水池里的水特别的清凉,上面飘着一些红红的叶儿,看得清水下面的水草和鱼儿,大自然的纯美,让人总是觉着格外的亲切和舒畅,心儿也变得如池水般透明澄澈……在村子附近转悠,看到用玉米杆搭的瓜庵,便进去坐坐看看,看到废弃的石碾子,走近用手抚摸一下。他是农民的儿子,始终没有忘本,对土地对农具十分地喜爱,有着特殊的感情,满眼的柔情。
侯波为人低调,但宽容乐观。不管在什么环境里他都能够随遇而安,总是那样乐观、努力而充实地活着。在仕途上,他淡泊名利,言语上从不谄媚上级,骨子里透着一种文人的清静和深邃,让人从内心里由衷地敬重他,愿意亲近他。
2010年元月,侯波从宜川县文联被调到延安文学社任《延安文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暂时还兼职《飞瀑》总编,身在他乡不忘故乡,继续为家乡文化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期间,孩子在宜川中学上高中,周末的时候他经常回家,两家人时不时的在一起聚聚。后来孩子上了大学,妻子随他到延安了,从此,家便安在了延安,以后我们见面就没有以前容易了。便在博客里,彼此加了关注。我们两口子随时可以了解到他生活工作的动态,欣赏他的新作。
到了延安后,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可以让他更好地施展才华和抱负。工作环境变化了,接触的人和事也多了,视野也开阔了,对生活有了新的认知和感悟。期间,2012年3月又去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进行了进修。2013年10月又一次重担落肩,任延安文学主编。2015年3月,组织任命他到子长挂职去当副县长,从而有了更多深入实际的机会。
三十年来,侯波始终没有放弃初衷,十分热爱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的人们,坚持创作。经常深入乡村,走近村民,了解风土人情,扎根黄土地,执着坚韧,埋头创作,一步一个脚印,从而写出来的小说十分接地气。新作品不断涌出,有了质的飞跃,受到广泛好评,以回报读者和领导、同事、亲朋们的厚爱。
今年清明节早晨,侯波夫妇约我们夫妇一起去寿峰,为宜川农民的好儿子北京知青张革、好女儿陕西知青张伟扫墓。当年,两位知青都是二八年华,怀揣梦想和同学们一起翻沟越岭,跋山涉水,用五头毛驴驮着行李,经过百十里崎岖山路,来到宜川县穷乡僻壤交通落后的寿峰乡卓里村插队。为改变当年农村的落后面貌,他们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洒下了汗水和热血,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当年,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在宜川家喻户晓,流传甚广。时隔二十年的今天,对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两位知青,当地村民没有忘记他们,我们也没有忘记他们。当我们手捧鲜花,提着祭品去祭奠他们的英灵时,在墓地遇到从中组部来卓里村挂职的第一书记陈建波同志,他也是带领村党员前来扫墓祭奠知青的。他们手里举着党旗,在墓地进行了庄严地宣誓,祭奠完毕后,在走出墓地时,与专程而来的我们迎面相遇。侯波与陈建波书记在路边进行了倾心交谈,他们谈到了知青精神,谈到了五湖四海,谈到了大爱无疆,谈到了无私奉献,谈到了继承与发展……的确,如今侯波的眼界和境界更高了,他敏锐地洞察着社会,从细微处点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所在。



扫完墓后,侯波又想开车赶去看石马陵古迹。通往石马陵的路十分难走,坐在车里看前方的路,蜿蜒曲折,窄窄的一条土路起伏跌宕,左边是万丈沟壑,右边紧靠山石,看着都让人心里害怕。没有向导,我们只是一路向当地人打听。原本说离寿峰街只有十多里路,在这样的路上,车像甲壳虫一样缓慢行驶,车过后,尘土飞扬。走出好远还是望不见石马陵,路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路陡路窄弯急又不熟悉路况,只好停车步行而去。步行了有五里多路还是看不见目的地,把人累的,我和侯波爱人只好返回车中等待。他和我爱人继续前行,三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回来了,往返步行了二十余里。从给知青扫墓到去石马陵的考古,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常人没有的情怀胸襟,他的气度、执着、善良、宽厚、淳朴、韧性、柔情和灵性集于一身,融于作品,在作品深处绽放出了人格的魅力。他的作品之所以接地气,得到读者的喜爱,完全来源于平时对生活的热爱,细致的观察和善于积累知识的缘故,所创作的作品不是闭门造车,胡编滥造而来的,是源于生活的。思想决定作品的质量和高度,在我看来,有时文品即人品,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写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在生活的点滴里看到了人性的闪光点,充满了幽默感和人情味,读来暖心。
侯波对文字一直很痴迷,他的毅力和滴水穿石的精神常常令我们感动。他曾经对我爱人说,他发誓要把文字写得入木三分让人震撼……是啊,守着文学,守着梦想,也守着清贫和寂寞,他时常枕书而眠,要知道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多么地丰富精彩,多么地令人羡慕和敬佩。
如今,侯波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曾在《当代》、《延河》、《黄河文学》、《北京文学》《延安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上百篇,200余万字,有多篇作品获奖。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谁在那儿歌唱》《稍息立正》《春季里那个百花香》《太阳花开》四部文集。2011年在《当代》第四期发表中篇小说代表作《上访》,被第九期《小说选刊》转载。此篇小说发表后,《光明日报》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推荐其小说作品。小说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性,以至于引起了中国文坛的高度关注。同年,《小说选刊》第十期转载短篇小说《肉烂都在锅里》;2012年,中篇小说《春季里那个百花香》刊载《当代》,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年度小说选.中篇小说选》; 2013年,贵人相助刊载《清明》杂志第一期,同年《北京文学》第八期刊登短篇小说《埋坑》,《飞天》第八期刊发短篇小说《女儿身》,此年,获2013年陕西作协首届年度文学奖;2014年,中篇小说《二〇一二年冬天的爱情》被《当代》第五期刊载,后被《中篇小说选刊》转载,同时被《作品与争鸣》第十一期转载; 2015年获第四届柳青文学奖;2016年,中篇小说《狼的诱惑》载《清明》第一期头条。

近年来,他的作品不仅引起了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评论家的高度关注。2014年《小说评论》第一期,刊登评论大家张艳梅女士写的“侯波小说简论”。《作品与争鸣》2015年第二期刊有曹雨河写的关于《2012年冬天的爱情》的评论。只要在网络上搜索,评论他作品的文字随处可见。我是他的粉丝,特别喜欢读他的文字,几乎篇篇都阅读过,有的还反复阅读几遍。但是,由于自己才学疏浅,在此,不敢对他的作品做深入细致的评论。
在荣誉、掌声和鲜花面前他没有沾沾自喜过,没有因为环境和地位的改变而变化,而是倍加珍惜,越加勤奋,开始着手创作了长篇小说《流火季》,现上部已完成,又接着继续创作下部。
正像贾平凹在陕西省作协与《当代》杂志社联合举办“侯波小说研讨会”上幽默说地那样:“侯波姓候,他命中会有‘三候’:过去他一直在‘等候’,现在正是‘时候’,将来必成大‘气候’”。我想这几句话就是对侯波以往写作生涯最真实最精彩最高度的概括,相信不久的将来他必定会成为大气候的。
在家乡,我们再一次期待静候着他的佳音……



主编:月射寒塘



微信号:78716273


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欢迎投稿、交流、分享投稿信箱:yuesht@126.com


请长按或扫描上面二维码关注


    关注 文苑漫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