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云南新平寻隐者不遇,他走进深山拍下最美图集

 

2017年4月初,终于有机会前往这个一直向往的地方。...





很久以前曾经在某旅游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花腰傣的介绍:

“有一个生活在红河中上游地区的傣族族群,其中妇女的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腰部彩带层层,挂满樱穗、银铃等闪亮挂件,图案精美且绚丽斑斓,也因此被戏称为花腰傣。”

2017年4月初,我终于有机会前往这个一直向往的地方,4月14日--18日,为期5天的新平磨盘山古村寨行摄,这个神秘的地方终于在我的面前揭开了面纱。



行程安排:

第1天:昆明-- 新平--磨盘山
拍摄重点:磨盘山星空、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杜鹃花和各种生态美景
第2天:磨盘山--哀牢山
拍摄重点:哀牢山云海日出、万亩杜鹃花拍摄创作
第3天:哀牢山-- 嘎洒镇
拍摄重点:嘎洒花腰傣小镇、品尝嘎洒汤锅
第4天:嘎洒镇-- 者嘎村-- 它才吉村--石屏
拍摄重点:者嘎村土掌房、它才吉村寨湖水倒影、哈尼族彝族人文生活场景
第5天:石屏-- 宝秀-- 昆明
拍摄重点:石屏豆腐、石屏古城、郑营古村

下午3点飞机准时降落在长水国际机场,无忌在昆明地接公司的一辆商务车已在机场外等候多时。

没有在市区停留直接驱车前往新平,虽然是一路高速,但受山地多弯道的影响行车加上限速,车行较慢。傍晚6:30才进入新平县城,晚餐后前往磨盘山森林公园。



一场不期而遇的暴雨将我们固足于酒店。

6:00就醒来,推开窗户依稀可以看到薄云中的那一轮月亮。

清晨雨后的山林空气新鲜而又凉爽,阳光像是在和我们捉迷藏时有时无,日出是没可能了,那就拍拍路边的杜鹃花吧。
杜鹃花
雨后的磨盘山观景台
磨盘山圣火台


南恩瀑布就前往哀牢山的公路旁,也可能是昨晚下的那场大雨,水量很充沛,垂直落差有大概100米的样子。喘急的水流从山顶喷涌而下,巨大的落差加上中间错落有致的巨石阻挡,气势非常宏大,也很壮观。因为有阳光照在瀑布上,现场光比很强。

今天的重头戏选择在金山垭口守候日落


一边等待日落一边寻点小品拍拍。以逆光中的小花来配合远处的公路,但花的角度太低,如果蹲着拍摄有点累,还好这次带的是配有触控翻转屏的相机,省去了不少的麻烦。



这里是茶马古道的途经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李润之在这里依靠络绎不绝的商旅,贩运货物,开厂设号,将几乎衰败的陇西李氏家族重新振作一番,陇西世族庄园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集中体现了新平雕刻、绘画书法传统艺术。在这里你可以回顾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悲壮历史,在这里你可以触摸到土司人家的奢华生活。



这里还是一个很有口福的地方,耀南火腿是新平县的一大特产。选用生长在海拔2000米的山猪,以农家小院的传统工艺制作,咬在口中,肉质细嫩、香味四溢。



新平的餐饮也非常有特色。食材崇尚天然、野生、少污染,各种鲜花、植物都可以入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戛花腰傣人做的汤锅,精选上好黄牛,大锅煮肉,大碗盛肉,大块吃肉,配上辣得让你直吸冷气的蘸水。这种酣畅淋漓的吃法绝对是荡气回肠、过瘾十分。





为了第一时间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我们还去了当地的农贸市场,这是最快捷的方式。






新平县嘎洒镇就坐落在哀牢山山脚,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嘎洒”傣语意思“沙滩上的街子”镇子周围是连片翠竹和各种果木相互交织的人工植被。经霜不凋的翠竹和四季披绿的果树,为这座小镇设置了一道绿色幔帐,增添了一道风景。



我们在镇上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早地离开嘎洒镇前往“大槟榔园” , 大槟榔园其实就是一个傣族村寨。大槟榔园村寨掩映在竹子、芒果树、荔枝树和攀枝花树构成的树林之中




虽然没有机会拍摄到哀牢山的云海日出,但晨雾中的远山另是一番朦胧。找了几棵小树当前景拍摄剪影。



昨天在嘎洒鸿运宾馆的床头柜上看到一本介绍新平县的画册,其中有一张照片深深吸引了我:丕且莫村----地处新平县扬武镇东北面,距扬武镇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丕莫村中有一种独特的民居----土掌房,依山而建,呈梯田排布,照片中的土掌房在落日的余晖中泛成一片金色。此地不在计划之列,但经验告诉我这是一处不可遗漏的拍摄亮点,经和领队商量决定前往一探。
行驶途中拍摄到的路边彝族村寨


从扬武镇到丕且莫村只有17公里,但都是盘山碎石路,不过车窗外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森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也挺惬意。随着海拔的升高,峰峦叠障山高谷深,云雾缭绕的景象掠过窗前,不时停车拍摄。大概走到一半的时候对面过来3个当地人,我们停车问路,才知道丕且莫村已经不存在了,据说是整体搬迁。古村落越来越稀有,如何保护、如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沿途一个山清水秀,安静而朴素的小山村。从房子上看得出这里也算比较富裕。村子的四周围绕着一座座青山,一片葱葱郁郁的树林将村子和公路隔开。



随即继续前往下一站目的地“者嘎”,位于元江城南5公里处的一个村子。
元江县城


者嘎村依山傍水、背靠哀牢山,整个寨子被芒果、荔枝、酸角、菠萝蜜、槟榔、竹林等环抱,这里至今仍然保留着傣族依水而居的传统和两层以上土木建筑风格,是元江境内目前保持最完整的傣族村落。在这里,我们也如愿见到了传说中的“土掌房”。



“小资料”土掌房民居为土木结构,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具有当地傣族传统民居风格。土木结构土掌房,分三层连体,正堂为二层楼房,第一层正堂天井为一体,中间八棵立柱支撑,用料为木材,左右各有二间耳房,第二层为竹木结构,前房为二层楼房,和正堂房第一层平高的第二层楼房要用来放置农具、工具和做厨房,随存房用途,分一区两耳三房。最底层为牛圈、猪圈。整幢房由高到低逐层降低,又连为一体,具有当地傣族传统民居风格。

土掌房
一路雾气昭昭,仿佛寻至云深处。


今天最后一站选择的是“它才吉村”,在中国、在云南来说都是一个相对冷门的村落,它才吉---这个村名听上去很独特、也很拗口,其实要记住也很容易:你不急、我不急、它才急(吉),OK记住了吧?村名很特别,其景色也与其他的村落大不相同,这里的房屋极为密集,周围的风景很有观赏性。




关于它才吉村,网上能找到的信息很少,它才吉村这种原汁原味的古朴村貌,至今外面的人也很少知道。



雾霭越来越重,由远而近,还没来得及反应,视线里已是缥缈的意境。



原计划是在它才吉村拍摄日落时的场景,今天是不可能的了,但雨雾中的它才吉村也是可遇不可求。收工后,开车前往石屏县城。对于我来说品尝特色美味是旅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到石屏首先想到的是豆腐。豆腐是石屏县的著名特产,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中提到石屏豆腐后,石屏豆腐更是声誉鹊起。



石屏县城紧靠异龙湖,青山绿水,风光秀丽,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水源。所制豆腐是采用当地的地下“酸水”点卤,代替传统的石膏点卤,所制豆腐清香细嫩味道鲜美,为其他豆腐所不能及。用木炭文火慢慢翻烤,豆腐皮黄而不焦,膨胀如馒头,掰开后熟透的豆腐气孔如麻,调料蘸食,妙不可言。



这里有云南唯一的状元公的府第、有保留着古老技法的传统豆腐作坊、有静静留下历史时光的火车站、有全木制古老的走马转角楼和精雕细刻的门窗屏风,更有传承百年的文庙和家族祠堂。





石屏古城名气虽然不及大理、丽江之类,不过在雨后的石板路上走走还是挺舒服的。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在不经意间就会有意外的惊喜。所以在巷子里瞎逛是我游古城古镇最喜欢的方式。



2015年4月,石屏县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几百年过去了,这里仍有着保存完好的民居和街道。因为弯街曲巷是石屏古城最大的特点,于是就想寻找一个制高点用来拍摄全景。石屏古城的街道弯弯曲曲,小巷纵横交错,一不小心就会迷路。闲逛中看到一幢4层楼房,这楼房除了一层是店铺,上面都已经荒废,试着攀到顶层,虽然不算很高但可以看到眼前一片保存完好的建筑,色调统一,也没有五颜六色的彩钢板屋顶。



和当地人聊天得知,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居住在石屏县城里的商品房,只是偶尔回古城的老房子来看看。这里与丽江古城等地不同的是,石屏古城的房屋很少有出租的情况,石屏古城里满街满巷的小商店,也是当地人在卖一些衣服、鞋帽、烟酒糖茶等生活必需用品,他们世辈生活在这儿。
县衙门


从石屏县城沿323国道往西,行不久左拐进入乡间小道,穿过阡陌纵横的田野,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出现在眼前。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四合院,宗祠那古老高耸的墙角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些新来乍到的,这就是“郑营”。



郑营村位于石屏县西边12公里的宝秀镇赤瑞湖畔,山青水秀,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99年初,郑营村被列为云南省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云南第一村”。



郑营村民居房屋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全村房屋皆坐南朝北。民居房屋建筑很有特色,其中比较著名的古建筑有陈氏宗祠(目前关闭维修中)、郑氏宗祠。郑氏宗祠没有修复,大门紧锁,从门缝和门上的小洞向里面可以看到正房和金黄色的柱子,依稀可以想象得到当年的辉煌。



老房子虽然很旧,但从大门上的木雕、门口的门墩等细微之处都可以看得出当年建房子时的精致和考究。




和前面的老房子相比,这栋房子的建筑比较别致,有两道门、两个大门,里面的两个门之间用假山连结,外面的两个门的形状不同,两个门之间的墙是弧形的,也许其中一个门外面的门楼损坏了。院子里有一栋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房间里堆放着杂物,没有人居住的痕迹,院子里堆放着柴火,二楼栏杆上晾晒着包谷。



从“郑营”开车4个小时就可以回到昆明。至此行程全部结束,虽然天气不是很给力,但沿途的景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可供拍摄的内容很多很多。



此行给我影像最深刻的还是“土掌房”:以石为墙基,用土基砌墙或用土层夯实,墙上架梁,梁上铺破开的松柴或栗柴,上面铺上松毛或芦柴杆,再铺一层潮湿的胶泥土,最上层再铺上一层细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用此材料建盖起的土掌房,简单实用,冬暖夏凉。同时,根据各家的经济与能力状况,选择建一层平房或二屋楼房。





此行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雨雾” , 很多时候山路突然间就看不到了尽头。






古城里没有酒吧、没有客栈、没有为游客而开的“旅游特色商店” 随处走走,那些老房子彰显着主人们曾经的辉煌。



当然了,老城里的美食也是值得称道的。坐在餐馆后院的石桌子上啃着刚刚出炉的烤鸭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我们所走过的几个古城规模都不是很大,用脚丈量一番也就一两个小时。连续不断的降雨将古城洗刷了一遍,淋着毛毛细雨去近距离感受古城是别有一种韵味的。



此行得到无忌游-昆明明峰团队的大力配合和全程协同,在此一并谢过!


    关注 无忌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