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停课半天,竟只为看央视这部纪录片!这部央视拍摄了十年的纪录片,真实照出了中国家庭的教育悲剧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十年酝酿、两年摄制,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近期震撼播出。...





最近,你有没有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十年酝酿、两年摄制,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近期震撼播出。有人说,这部纪录片“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爱为什么有时变成伤害?到底什么又是理想的教育?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陷入困境,亲子关系紧张,父母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教育机构“改造”,却意外收获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张钊(化名),17岁,高三学生,原来成绩很好,突然不愿再去上学,甚至把父母赶出家门,直接还手打父亲。

在跟父母发生冲突的过程里,他多次想要自杀,想要跳楼。

见来者是教育机构的,张钊反应激烈,径直朝阳台门窗撞去…
被制止后,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
经过劝说,张钊同意前往武汉,却在途中吼叫“绑架”,招来警察问询…

在接受心理辅导后,张钊表露心迹:他们(指父母)平时就说,什么事儿你让他干吧,他不敢干。其实他只要每一次说这句话,就是说‘你跳下去,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家明(化名),15岁,刚参加完中考,沉迷网游,不愿上学。家明的父亲干着急,“就是不能提上学,一提上学就烦了,他说我要唱歌要画画,要做一个自由的人,我说那怎么行呢?”

当教育机构老师去接家明时,他极为抗拒,指着自己手腕的伤疤嘶吼,想要逼退来者:“你知道这个伤疤是怎么来的?怎么弄的?”“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因为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

孩子被“掳走”,家明的父亲痛心至极,“走到这一步,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我也不

想把他交给你们,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敞开心扉后,家明说“他们明明说的是我自己可以干嘛就干嘛,他们从来就没给我机会干嘛,我就恨他们,他们说话就像逗小孩子。”与张钊、家明不同,14岁的泽清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一年多几乎不出门,上网下军棋。

面对母亲的关心,泽清却说成“贱”。在失控时,他曾拽着母亲的头发,拼命地打,用指甲抓,甚至拿起刀…

泽清的父亲心灰意冷,“有时候觉得回到家了,还不如在办公室待着,还不如去出差…一到家里就是吵吵闹闹,不断地声音轰炸…干脆这个家庭破裂算了。”

泽清的这段自述,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会对母亲拳脚相向。他认为,最需要上课的是家长。这些父母,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

在给儿子的一封信里,张钊的父亲这样写道:看到你写的信后,我心都碎了。儿子,知道你的心情不好受,知道你还在怨恨我们…

我感受到我这个做父亲的有点不合格。回想你没有上学的那段时间,我没有读懂儿子的心,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和语言和你沟通。老爸对你说一些狠话,请儿子原谅,老爸在这儿对你说声对不起。”

家明的父亲说自己读大学之前都没有喝过一杯牛奶,如果即将离世,最想对孩子说的就是:希望他这一辈子过得比我这一辈子要过得好,这是我最终的一个心愿。

而应泽清的要求,他的父母已经卖了一所新房,替他筹措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学费。
《镜子》第一集

《镜子》第二集

《镜子》第三集


我们看纪录片《镜子》,其实就是“照镜子”。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说好妈妈或者好家长胜过好老师?这个问题每个人都要深思,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永久的教师,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身影长大的,家长的教育功能是学校无论如何都不能取代的。

在最缺乏教育资源的乡村,最好的学生往往都是老师的孩子,这个老师可能学历也低,没有什么教育方法,但至少不是天天打麻将,晚上要批改作业,要坐灯下备课,这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这种身教的力量从学术角度讲,称之为文化资本的传递,家庭的文化氛围会传递到下一代。

而在中国,不幸的家长普遍有三类:第一类,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交给老师,或者上重点学校,觉得进保险箱了,放弃家庭教育。第二类更普遍,很多家庭沦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帮凶”。家长帮着老师监督压迫学生,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有人叫“五加二、白加黑”。后果大家可以想象,即便孩子上了重点学校,他的健康、情感、人格、个性,这些重要方面都得不到关注。第三类用力过猛,中国出现了很多“虎妈”、“狼爸”,小孩才三岁,家长已经像热锅上的蚂蚁,想尽各种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很多家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天候陪伴。家长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不堪忍受,是让一些孩子最终走上绝路的原因之一。
今天做家长很难,每个家长都有焦虑,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起跑线上的竞争成了当下最有煽动力的商业口号,而且起跑线不断往前移,已经移到幼儿园升小学了。其实,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一个伪命题。

孩子永远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只会累死、病死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的竞争对刘翔重要,他需要争分夺秒,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大家知道马拉松前几圈领跑的人几乎都跑不到终点,过早透支体力就会是这种结果。

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


家长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家庭是不会太平的,就是一个战场。从三岁开始,一直到二十岁,家长的焦虑无非就是让孩子上一个重点大学,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

到底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是重视分数,一味追求好成绩,还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孩子?我认为,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比什么名校都重要,身心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其实很多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对子女的期望其实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做空头文学家。老舍的期望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既不欺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欺负。这是基于一种通达、透彻的人生观。事实上,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什么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第一要宽容、善待孩子。保护他正常的生活,保护他的身心健康,把孩子当孩子看待,这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

第二是等待。作家毕淑敏说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的当柴,三年五年生的当桌椅,百年的树才是栋梁材。越是名贵的木头生长期越长,像紫檀、黄花梨。人也同样,所以不要着急,耐得住心,平常心也是一种耐心。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念,叫做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

不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就能培养出人才。另外对孩子不宜过早定向,否则杨振宁就是个熟练的会计师,齐白石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发现他的个性。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

找到热情是一个辛苦而又玄妙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如果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和回报,就像乔布斯说的,做自己真心喜爱的事情。
怎么衡量家庭教育是成功的?


第一个指标,当孩子在幼年与书籍为友,喜欢阅读,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书籍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那些基础价值观将影响孩子终生。

第二个,在他高中左右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个性和特长,包括兴趣爱好,孩子形成自我,能够去自我发现和学习,就算成功了。

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如果给他三天时间自己安排,他除了做作业就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咨询︱团体定制︱商务合作
电话:400-88-12586
微信号(小莱):zhtxsz  手机:18320972346
微信号(小科):zmqzysz 手机:15112380517


    关注 周末亲子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