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画室】刘琦,茶,造像,皆是庄严

 

[画室里,茶和佛造像]初夏,济南的空气还很凉爽,风有点大。刘琦的画室好像空中楼阁,四壁的窗户敞开着,让风灌进...



[画室里,茶和佛造像]
初夏,济南的空气还很凉爽,风有点大。
刘琦的画室好像空中楼阁,四壁的窗户敞开着,让风灌进来。客室和阳台中间用一块小竹帘做了个小小的隔断,悬挂着的竹帘,有一些日本和风的意蕴。一问,果然是从日本带回来的。
走过的地方自然不少,客室的墙上悬挂了很多张贴画,一溜排开。有许多是自己在欧洲旅行时看见拍下来的,有的则是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的,因为喜欢。古希腊时期的雕塑,或者中古时期的绘画,又或者敦煌壁画……无一例外,线条流畅,一针见血般的通透。
他,痴迷于此,深入骨髓,再表征到创作上,非常自然的流露。
一阵风,竹帘飞起来一般。竹帘隔开的阳台上兰草在午后阳光里很安静的在生长。四处都是静悄悄的,整洁得难以置信。
画家本人从从容容,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生活本身就是这个模样。
我们在茶室落了座,喝茶。




[庄严对茶]
没有刻意的,一定要喝什么茶。
茶和中国文人之间的关系向来都是自然,好像骨子里头的血脉,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所需。一间洁净的茶室,一把壶,一只杯,一盖碗……喝茶似乎是一项生活里的练习。坐定,安心地等待茶叶舒展,茶汤清亮。
他喝茶,也是自然。
画室特意设置了一个茶室,有一些小小的隆重。可是,于他到底是生活。画累了,或者等墨迹晾干,又或者三五朋友来,都会在这茶室里悄悄然地喝茶,看日光如何爬上爬下。心底很静,手上的茶汤也沉静得很。
他会尝试很多种泡法。比如注水碗泡法,静静地注水,好像入定,看茶叶一点点绽开,用小汤匙一点一点慢慢取茶汤。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郑重其事,缓慢修行。
陈列的、待泡的茶在一角的民国火烤的斑竹书架上,整整齐齐。
这一次,我们喝的是岩茶。
初夏午后,在烧水壶”吱吱“声里,我们静静等茶。
他说起自己的祖籍,山东博山,属鲁中地区。淄博,自宋辽金时期就开始产黑陶。历史悠久,有些小小的自豪来介绍,“手上用的这个黑陶就是宋代的淄博窑。”这陶碗有一些小破损,可是却自得自乐般的悠闲。隔了重重叠叠的时光,任茶叶茶汤在其中生发,本身就是一种谜。这黑陶碗应该是极受其钟爱的,一侧的墙壁上悬挂的就是它静置的模样,气定神闲。
同行的小姑娘喝起来,说有一股花香味。“岩骨花香,四个字可以来概括它的特点。‘岩骨’,是因为这个茶是长在石头缝的土里,所以茶的岩韵特别的浓,这是它的特点。另外,好的岩茶,不光是有花香,还有果香……”
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同时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这是饮者刘琦的生活修养。


热爱茶,也因此画过茶。设置了许多暗喻在其中,也算是自我对于茶的敬意和理解。在他看来,每次泡茶,哪怕泡的是同一款茶,都会不一样,不可能完全一样,就像苏格拉底说过的。他懂得无常,讲究无常。所以他把这种领悟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创作了以茶为主题的《一期一会》。
他理解中的茶一定是庄重的,所以在自己的画室里单辟一个空间留给茶。洁净、安然,茶桌上留有茶渍的杯子都庄重得很。“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喝茶一定要很庄重,不是我们聊聊天,光着脚很随意的这样。我所希望的喝茶的状态,是很唐宋的状态。”
他的《一期一会》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一个男孩拿碗的手势,还有画面上的碗,都透着唐宋茶道的一种气息,庄重的礼仪啊!
Q:中国人喝茶是一种寻常?
A:中国是人在茶之上,日本是茶在人之上。日本人对于茶道有一种敬畏,敬畏心产生仪轨来规范行为,规范他们的心,他们是靠茶来修炼的。
Q:中国不一样?
A:我们到了明,就把团茶改为了散茶。也就是说制作方式简化了。散茶,像绿茶,采下来,一萎凋,够了。复杂一点的龙井,炒一炒,保持绿的感觉。不能用原来的方式泡了,得换,紫砂壶,茶往里面一放,水里一煮,一泡,就可以喝了,很简单,也很随意。
文人喜欢喝茶,这个壶呢,做得不好看,匠人要按我要的型来做,“曼生十八式”就出来了。这个东西就跟文人结合起来了。
Q:书斋化了?
A:是的,通过喝茶的方式,书斋化了。
Q:喝茶的器皿也很有讲究?
A:是的。比如盖碗,瓷的不损茶味,但它比较硬,釉面质地比较硬,它不会吸收,虽不损茶,但也不会増味。如果你用紫砂来泡,可能泡的时间会短一些,比如能泡十泡的茶,你用紫砂泡可能只能泡六泡,不过它的好处是能把杂味去掉。
Q:很讲究?
A:讲究。泡乌龙茶要用朱泥小壶,因为朱泥壶质地比较坚硬、细腻,吸得不会太多。如果用紫泥,它吸得就会多了。用紫泥泡普洱比较好,因为普洱杂味特别多,用紫泥反而会发挥茶的味道。用柴烧的杯子泡茶,会増味。你喝柴烧茶器泡的茶,会感觉到它是活的。
Q:有特别喜欢的柴烧吗?
A:柴烧,柴窑的,必须经过三天,连续烧三天。我比较喜欢北京一个朋友的柴烧,夫妻俩在北京怀柔的山里面,两个人都不用手机,很安静的生活。他们烧出来的东西很沉静,不像有些人烧得燥气很重、锃亮的,跟他们烧出来的东西相去甚远。
Q:用水也有讲究?
A:现在好了,有纯净水。古人没有纯净水,到处找水,找适合泡茶的水。不像现在的纯净水,很方便,没有杂味,水是软的。纯净水是最软的,缺点是没有矿物质,优点是它能够完全把茶的味道发挥出来,除非有特殊需求,特殊的茶用泉水。
Q:不同时节的茶也讲究吗?
A:一般春茶比较鲜、香,但是会有农药。夏茶更不用说了,夏天虫子更猖獗,所以农药更多。最好的是秋茶,农药少,然后养分也够了。所以秋茶的铁观音,韵、香都好,悠远。
[齐于造像里的线条]
这大概是我们所遇见到的最简洁、最安静的画室了。
一张桌子上,单单放了佛造像。一束光在上面,好像时间都静止了。
佛造像被放置在画案一侧,或是特定的一张案几上,书房,茶室……井然有序,又处处可见。许多都是残缺的,可是,哪怕是残了一半的造像,你看上面服饰的褶皱,似乎还是能够感受到佛像整个造型,以及饱满而健硕的胸怀。

它是活的。更重要的是,它能传递一种气质以及高超技法所带来的领悟和感染。
从画室墙壁上贴满着的雕塑艺术品来看,他的热爱、痴迷也超越了国度。在他看来,“无论哪个国家,雕塑艺术是最高级的艺术,因为他占有空间。一个雕塑放在那里,‘啪——’这个空间撑开了。而且每个年代的造像,北魏、东魏、北齐、唐、宋、元、明、清,都不一样。”
而自我从中汲取的最大养分,应该还是对于线条的理解,发现了其一致性。从战汉到唐、宋、元、明、清,在中国最原始的玉器、壁画、瓷器、浮雕、线刻里面找东西,找到了线条,发现了其一致性。他把这种一致性发扬,并转化为自我的艺术语言,从而形成了自我的艺术体系。因为他理解“整个艺术史是语言转化的历史,是语言变通史,一个画家水平的能力高低是看他对语言转化变通的把握。”
Q:如何理解佛造像?
A:所有文化都是变通的。没有所谓的纯文化。文化都是碰撞出来和杂糅出来的。杂糅产生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再杂糅又产生新的文化,但是根脉是一致的。比如佛造像,最早的是犍陀罗。从犍陀罗风格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样式?如何变化成中国文化的内容?它就是一种变通,糅合了中国文化的内容。你从中可以发现这种变通的途径,将这种变通的方法论应用到你的画面里面,你会发现很简单。
Q:佛造像带来的启发很深?
A:变通为中国人的面相、中国人的审美、中国线条的处理和线条虚实的变化。
首先要明白你本身的文化是什么?你的文化从哪里来的?你的文化跟谁发生了关系?那些文化对于你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后来又生产了什么?这个脉络必须搞清楚。脉络和造型方式掌握了,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Q:还要转化为自我的语言?
A:语言是随着画家的情绪、境遇而变化的。而且语言和内容一定要搭配结合,必须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而不是形式和语言单纯的结合。
比如这个是德国的东西,但是我就拿过来用了,用来干嘛?用来泡茶,还能干嘛?要看作用到底是什么,这很关键。它在美国可能是泡咖啡的,在我们这儿就用来泡茶,不用刻意去区分中西,重要的是你在用它,作为中国人在用它,如何体现中国的特点,就只是这样。
真正的造型是没法学的,这是我的,这个语言体系是完整的。
【 画 者 刘 琦 】
有评论家评说他,“画者刘琦,尤擅人物,讷于言。而画纸,几乎成了他与众人情感交流最真实有效的媒介”。
实际上,天秤座的刘琦,并非讷于言,相反,他热忱,爽朗,还有处女座的一丝不苟。画室洁净得令人难以置信,悬挂的也多是好友的作品,处处都关情。
他自然高贵,对于艺术文化有热忱的、难能可贵的一种执念,有着作为艺术家单纯的对于文化的痴迷而散发出来的自然而然的高贵。也或许从骨子深处的这种热爱,使他看清楚文化脉络里的相通环节,领悟到世界文化背景下“线”的极致性,使得自我在其中可以游刃有余的畅游,终成自我。
呵呵  136cm * 68cm * 2  纸本设色  2014


进行中的猫   62cm * 97cm   纸本设色   2013
半个苹果   43cm * 32cm   纸本设色   2013



    关注 建湖美术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