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老兵情怀,像一坛陈年老酒

 

聆听一位退伍老兵的爱国拥军故事...





题记

50年前,他挥泪告别军营,但与部队的缘却一直没断。用他的话说,就像婴儿与母体,一根无形脐带始终相连并输送养分。此后的几十年间,他想方设法与部队青年官兵再续缘,直至古稀之年仍为国防奔与呼。这位老人名叫朱龙训,家住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前不久,记者走进他的农家小院,聆听一位退伍老兵的爱国拥军故事。





在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规划建设的千年古镇中,有一处位临长山河畔的农家小院,5月初,县规划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来此造访。这座普通宅院,既无历史底蕴可开掘,也无名人轶事可探听,一行人为什么来这儿?

走进小院,真是别有洞天!只见围墙上喷绘着反映军民一家亲的彩色简笔画,一楼大厅里挂置着房屋主人与部队官兵大大小小几十张合影,一侧还有一个装着兵器模型的展示柜。

原来,这里是一名退伍老兵在自家办的爱国拥军教育基地。规划办公室工作人员感叹这可是为传承千年古镇文脉添上了新的一笔呀!农家院的主人叫朱龙训,从半个世纪前黑白照片上的帅气年轻人,到而今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朱龙训身上有讲不完的故事,恰似一坛陈年老酒,沁人心脾。

如同婴儿与母体,一根无形脐带紧相连


1965年,朱龙训恋恋不舍脱下军装退伍返乡。

走出军营的朱龙训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他当过兵,善于开拓创新,做事不按“套路”出牌,时常不被人理解。4年间,先后干过公社建筑队的木工、农业机械厂的修理工等6个岗位。

那段日子,父母不解,工友讥讽,朱龙训只好给连队干部和战友们写信倒苦水。“龙训啊,军人的词典里没有怯懦二字。”“刚走出军营步入社会,这种不适是暂时的……”回信中一句句宽慰的话语,一声声殷切的勉励,像行军跋涉途中的补给,给了朱龙训劳顿之后满满的能量补充。

后来,朱龙训“一根扁担、两筐羊毛衫”闯上海,从摆路边摊到开办羊毛衫厂,成为当地有名的企业家,几年时间里,他的人生发生蝶变。

当他写信给老部队报告创业成功后的喜讯时,没想到信被退了回来。因为编制调整,原部队撤编了。那一刻,朱龙训就像一个有了出息的孩子却无法回报含辛茹苦抚养自己成人的母亲,一种无法填补的遗憾始终相随。

“部队像母体,用一根无形的脐带输给我丰富的精神养分,让我在举步维艰时挺起脊梁骨。没有部队,也许我的人生就倒下了!”回想刚退伍那几年的跌宕起伏,朱龙训愈加想念部队和战友。

夜深人静时,朱龙训问自己,该怎么还上老部队的恩情呢?

见到穿军装的,就像见到娘家人


2002年6月28日,这天是朱龙训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虽然时光一晃已15年,但那天发生的一切清晰如初。“老朱!有个穿迷彩服的人刚才敲咱家门,说是部队来训练,想到咱家里借几个房间住一段时间……”那天,朱龙训正在羊毛衫厂接待客户,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他兴奋地差点蹦了起来,重要的话说了3遍:“快请他们进门、快请他们进门、快请他们进门!”

不一会儿,朱龙训就赶到家里,身后还跟着一辆小型运输车,车厢里装着3台空调,他来不及和妻子多说话,就和空调安装工人忙乎开了。

浙东沿海的夏天热得像蒸笼,官兵来了怎么住?朱龙训一送走客户就跑到家电市场买来空调。驻训官兵安顿完毕,得知空调的来龙去脉,带队领导非要给他经济补偿,被朱龙训一口回拒:“不要谈钱!”

为了让官兵住得踏实,朱龙训还让女儿、女婿到单位宿舍睡,自己睡地板,妻子则带着孙子睡小床,腾出好几间房和床铺。见此情景,官兵们死活不答应,朱龙训便向带队指挥员详细道起自己退伍后的曲折经历,并吐出肺腑之言:“老部队撤编了,见到穿军装的,就算是见到娘家人了,理当竭尽所能搞好保障。”

官兵驻训的日子,朱龙训脸上一直挂着乐呵呵的笑容,天天尽职尽责地当着“炊事班长”,上午跑水果市场买西瓜送到训练场,下午跑菜市场下厨煎炒烹炸,给官兵加菜……

海训结束,部队跟他结算水电消耗等各类费用时,朱龙训坚决不收,只提了一点要求,明年来驻训,还要住他家。

第二年,部队再次来驻训时,朱龙训只留了一间卧室,包括女儿的闺房在内的7个房间全部腾出来,清扫干净并装上空调,让官兵当天抵达就可入住。有官兵驻训相伴的夏季,被朱龙训称为“幸福的夏季”。

可2011年的夏天,朱龙训心里像打翻的五味瓶。因为当地发展海洋经济,部队更换了海训区域,从下一年开始,部队将不再来镇里驻训了。

官兵走后,热闹的农家小院一下变冷清了。茶余饭后,朱龙训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回味着官兵集合站队的铿锵呼号、交流聊天的咯咯笑声……

思绪回归现实,朱龙训又问自己,与部队的情缘该如何延续?

开门办基地,让情缘延续下去


朱龙训细细回忆,从2002年第一茬官兵驻训,已有200多官兵在他家里住过,为了留住这些美好回忆,他把与部队官兵的合影装框集中张挂在一楼大厅的墙上。

慢慢地,这面照片墙成了朱龙训的“精神家园”,每每想念部队和战友时,他就静静站立墙前,任思绪穿越时空,回到曾经摸爬滚打的军营。

这时,一个小插曲让朱龙训再次与部队续缘。镇上有个叫肖敏辉的年轻人,论辈分是朱龙训的表孙,新兵下连后多次打电话跟家里诉苦,他父亲只好硬着头皮找到朱龙训,请他出面找部队领导给孩子调换个轻松一点的岗位。结果,不仅没办成事,还遭了一通训:“去当兵又不是去享福的,现在正好给年轻人补上吃苦这一课!”接着,朱龙训给肖敏辉发微信,鼓励他苦练军事课目,用优异成绩回报家乡父老。

但朱龙训心里一直不好受,这件事情引他深思:一些家长送子参军的报国意识和新兵的吃苦精神在淡化。

他对视照片墙,部队哪个指挥员不是矢志军旅、千锤百炼磨砺出来的?朱龙训凝思良久,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念头,这些指挥员的成长经历,都是教育青年立志报国的鲜活教材,何不发挥照片墙功能,在家里建个爱国拥军教育基地,这样,与部队的情缘也可以延续下去了。

想到就干,他把一楼大厅进行了重新装修布置,并购来展示柜,把部队送的各种装备模型和雕塑集中装放,并请人在院子里的墙壁画上以拥政爱民为主题的彩色简笔画,一个像模像样的家庭爱国拥军教育基地就此落成。

参观人员从最初的一个两个到现在的成量成批。去年9月,镇里还组织即将入伍的15名新兵来到他家,进行入伍前教育,朱龙训勉励他们当兵要珍惜荣誉,树立吃苦意识,早日建功军营。

对每一位参观受教者,朱龙训都热情接待。前不久,县民政局和教育局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准备组织退役士兵和中小学生来接受教育。朱龙训决定给参观者好好上一课,当即打电话给女儿,让她帮助查找资料备课。女儿听着父亲兴奋的声音,有些无奈,只能劝他多注意身体,毕竟岁数大了,经不起折腾。

女儿的话似乎点醒了他,朱龙训时常问自己,等到了耄耋之年,如果干不动了、走不动了,还能为强我国防做点什么呢?

(第521期)

作者 | 葛羽哲 罗正然

编辑 | 蓝精灵

来源 | 中国国防报

投稿邮箱:qtbswx@126.com


    关注 钱塘兵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