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为孩子做点事

 

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的沉默着。...



当对教育的理解越深,对国情了解越多,就越认为教育不能仅仅交给学校了。

当不断听闻孩子用极端方式结束青春年华,就更为大环境焦灼下孩子的脆弱而担心。随着孩子年级的上升,学习环境日益高压,如何让孩子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的聚焦。

想得越多致使想法爆棚时,行动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于是,以自家孩子为中心的一亩三分田,就开始种起来了,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周末孩子们的一聚而成的小课堂,成了家常便饭之事。

实践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在知识型父母间是有可行性的,就写下自己的行后感,分享如下:



WHY-初心
为了孩子——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触发家长去用“自干五”的方式来耕耘了。


WHAT-方向:身心健康
所上内容需要为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们独立思考,所以,那些个儒家东东就靠边站了。高度可能够不着,但底线一定要有。

记得在11月7日的小课堂中,我们聊了一个话题“个性”。

-----你喜欢自己吗?你喜欢自己的哪些方面?不喜欢自己的哪些方面?

-----你的成长中,遇到过哪些对你有过伤害的人和事?遇到过哪些让你感到温暖的人和事?

-----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是怎么对待的?

我的女儿也在其中作了回答,让我感触到一家三口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我也未必了解她的另一面。娃说:“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我就对着窗外大声唱歌,当唱得行人寻声找唱歌的人时,我就快速蹲下来,不让他们找到,这时我就笑了。”原来,她经常在家旁若无人,即兴而起的英文歌,也成为抚平伤痕的一种方式。

泰戈尔在一首诗《我的歌》中写道:

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它将坐在你的身旁,在你耳边微语着;

当你在人群中的时候,它将围住你,使你超然物外;

当黑夜覆盖你在路上的时候,它又将成为那你头上的踏实的星光。

我当时转向妈妈们说:“人有一个爱好,是需要且重要的。在挫折时,爱好可以安慰自己。”


WHAT-上课内容
上课内容么,说得好听点是多学科的,说得通俗点是腊八粥呗,如阅读、语文、数学、科学、心理、艺术、旅游、生活、欣赏演出、外出参加沙龙等。

互联网时代下的父母,不缺的兴许就是资源,而是缺对资源的敏感和应用。我们现在是选择了这些资源:
01
书籍和视频

1、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在11月7日的课结束后,我拿出第1册出来,请孩子投票感兴趣的话题,根据选票数量,接下来我们要分别讨论:对与错、痛苦与欢迎、自由与不自由、生与死、信仰与传说。

2、健康与幸福:这是美国的小学心理学教材

3、视频资源,如电影、BBC记录片

第1、2是直接作为备课资源的。这也是为避免我们念歪了经而做的参考。





02
社会资源

关注书房、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的信息,内容与时间合适,就带娃们过去。需要有觉察的就是,我们作为父母能有初心用自身力量为孩子做点事,但也可能的是,长期局限于此,父母也会是孩子成长的限制,而孩子属于广阔的天地。



WHO-课堂分享人
可以是孩子的父母,或其他专业人士。

小课堂由一人来安排每周分享人的,这就需要其了解参加孩子父母的专业、擅长点、兴趣,请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来为孩子们分享,至今为止,我们是聚集过数学、编程、科学、电影、心理;


WHO-学生
没有对外广而告之,而是教育理念相近的家长走到一起来,巧的是这些孩子们之间彼此也合拍,成员相对固定。


HOW-形式及时间安排
一节课按先后顺序排下来是三部分:

1、正经事儿:内容是如上所说的跨学科形式的小课堂。

2、美食分享和自由活动:这才是孩子们的盼头呢。

课堂的过程是山寨的,如果用科班老师的课堂标准来评价,是非常不足的,缺乏专业性、没有扎实的备课,有的只是初心和经验,所以,时而担心会不会把孩子们带到沟里去了。





如上所述,看着难,做着不易,其实,真去做了,也就那么回事。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神奇的,神奇的人儿在一起,应该可以酿出更多神奇,以后的将来,我们这些大人奢望之处就在于,这些往事能温暖到孩子们,就像头顶的那抹星光。

赞赏她:


    关注 麦思齐行通识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