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辑思维》到忽悠

 

心锚平静的涟漪,没见过石头。沉睡的古树,不懂希腊的矛。你投向我,惹波纹圈圈。我就以为你,创造艺术。你刺向我,...



心锚

平静的涟漪,

没见过石头。

沉睡的古树,

不懂希腊的矛。

你投向我,惹波纹圈圈。

我就以为你,创造艺术。

你刺向我,伤痕累累。

我就以为你,只是罪恶。

你在我的心中,

沉了一只锚。

压不跨我,

却引我的魂魄,

向某个方向,

执着。

之前不止一人推荐我这个节目,我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当推荐的次数多了后,我终于开始从头听,到现在听完了两季,来吐吐槽。

去年新学会了一个词,叫锚定效应。

所谓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度娘

其实,我这没节操的标题就给读者下了个心锚,我虽没说这节目忽悠,但估计有一帮“螺丝粉”已经准备臭鸡蛋瞄准我了,因为他们隐隐的感觉到了这标题两个词语间的关系。

我听这节目也是因为我的朋友不断推荐,我心中的心锚越来越沉,直到牢牢钉住,最后还是看了听了,直到第100集我才开始快进,还是够拼的。

说了这么多,和《罗辑思维》有何关系呢?其实罗胖子的这个标题就很没节操,悄悄地给人下了心锚。虽然他也说他只是个读书匠,拿来一些新锐的一家之言与大众来讨论,又说他自己是文科生讲的并不是逻辑二字,但这标题生生的给听众尤其是铁粉下了心锚,会不自觉的认为他说的就符合逻辑,就是有道理,占领了思维方式的高地,从而爱上节目,推荐节目。

从节目推广上来看,这很高明,也无可厚非,对于这个坚持了4年的节目,我还是觉得拿来当故事听,给人一些启发是不错的。这也不是我今天吐槽的主要方向。因为我突然有了灵感,想起了忽悠二字。

也学他,来个无节操的观点。我突然生生的觉得,忽悠不仅是一个东北土生的新生名词,而是深植于人民心中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就受了忽悠教育,不是抹黑教育,而是我们学的那个三段论的议论文,本质就是不断下心锚的忽悠原理。

试想,我们现在的好多语言应用,忽悠不就是给人写议论文么,论点就是忽悠主题,而论据,从来就不是以完全的详实为目的,而是找出对论点有利的证据不断罗列,让其丰满且看起来都真实可靠。但仔细想来,这就是以偏盖全嘛,如果论点方向有忽悠成分,哪怕再扯,论据也是能找出来的嘛。而我们从小收到的这种论述方式不就等于忽悠么?

想来当年写售楼文案,多是如此,还洋洋自得。自诩“只说卖点优点,不说缺点,就不算忽悠,不算欺骗目标客群”,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啊。

比如:一只鸭梨,一半是雪白的,另一半早被咬了一口,不仅黑掉,里面还爬着虫子,但我们只描述雪白这边的圆润美好,列出一大套逻辑,来推测出整个梨的价值,不就是议论文么,不就是忽悠么:)

又比如:一个原本价值20元或许更低拖把,“只卖998”。虽然你不会认同这个价格,但是这个锚沉的高,所以以后没准打三折300块的时候你就买了。无论是最开始的电视购物,到现在的淘宝,或者微商。这种事一次一次发生。标高价,植心锚,然后打折。其实买单的不是折扣,而是那个虚无的心锚。

再比如(据说传统议论文得多来论据):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享用了很久的“五一长假”——没有了。但五一放假七天已经深深地锚在了我们心中,纵使现在放假总数高于以往,当你五一只放假三天的时候,你依然会觉得别扭,不满,甚至各种抱怨。类似的还有涨价前的猪肉,心中各种“一块五二斤”的回忆。

好了,我这一家之言的行文方式虽然拖沓,可能不严谨,但必然也受了从小教育的影响,不自觉的启动了议论文模式——从热点切入,引出论点。罗列论据,然后总结。——没准也让诸位真信了一句半言。这本身也是忽悠或者心锚,谁知道呢。
怎么防止被忽悠,被下心锚?

其实,锚多了就好了,只要不是一个方向。多从不同的角度领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那只梨,吃与不吃自然明了。当我们的心以被各种心锚戳的千疮百孔,自不会去纠结谁对谁错,谁有逻辑了。《罗辑思维》挺好的,多听听这类节目,也都只当做一家之言,一个思维的起点,不盲从相信,听得种类多了,自然成为心锚家。

临结束给做个预告,也无节操下个心锚。下篇更新讨论讨论我4个月来粗读历史的感受:《历史不该是文科》


    关注 夕阳作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