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300位小伙伴一起讨论学习,我到底讲了什么?

 

你们可以选择原谅我吗?...





大家好,我是大梦。

相信不少伙伴应该都知道我们28在深圳办了一场一周进步一周年的分享会,许多来自天南地北的小伙伴...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原本也许根本不会有交集的人聚在一起?

《运营之光》里写:“运营是有光的,它自有它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所在,而且优秀的运营也一定能够同时给到自己与用户足够的价值反馈。”但我想在一周进步里,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运营与用户,我们更像是互相彼此成长学习的伙伴,这也是让我们能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最重要的原因...

-----------------------------------------------

这次分享我讲的是《如何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者》,听上去似乎有些虚无缥缈,但学习却是我们都在做的事,如果你也曾对它抱有疑惑?不妨看下这篇文章,文末可以获取演讲PPT。



相信关注这个公众号的伙伴,应该还是学生居多。相信大家在学校中一定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会发现始终有人不认真复习,最后分数还很高?

这个问题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那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相信熟悉PPT的伙伴一定都知道“编辑顶点”这个功能,Photoshop中则为钢笔工具,不同软件略有差异但本质相同,都是贝塞尔曲线



而贝塞尔曲线是计算机图形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条参数曲线,因此贝塞尔曲线的运用就不仅仅只是在PPT或者Photoshop中,同样道理在其他平面设计软件中也可以运用。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中看出的一点即是:知识与知识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而我们学习最重要的也是不断去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比如巴普洛夫在他实验中,每次给狗送食物时都会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会开始分泌唾液。这也是条件反射的形成。



而我们人也是如此,学习的生理本质也是重新构建神经回路。



而遗忘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就像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显示的一样,如果没有科学复习与记忆的过程,30天后我们记住的内容甚至不足30%。



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理解学习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从三部分回答这个问题。

科学方法:学习一定要掌握正确方法,否则容易进入低效率误区,花费时间很多效果却很不明显。

构建体系:知识之间都是琐碎且复杂,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方法去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体系。

时间管理: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必须知道何时进行正确的复习与科学的安排。



学习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

请教别人:比如老师上课/培训等,我们是向别人取经的过程。

自学:自学当然就是从头开始自己摸索了。



那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

在人民的名义中,玉良书记之所以会喜欢上高小凤就是因为她自学明史,对万历十五年有非常深刻深刻的理解。但他不知道的是,高小凤这方面的知识都是赵瑞龙请老师速成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和别人学习虽然能够快速的掌握,但你很可能没有一个系统积累的过程。基础十分不扎实。



就像在《学习的本质》一书中说: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知识,就必须经历一些知识创造/传播的情景,否则很难理解。



自学则相反。我们需要从0开始学习,因此体系相对完整,但存在问题是我们会十分容易走入误区。



比如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刚开始接触的同学都要学习光圈/快门/iso三者之间的参数,但可能为此我们会去使用M挡,但M档其实并不十分常用。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构建体系?



平时时常会收到这样的问题?

Q:老师您是用什么软件来制作PPT呀?

这时我们都会非常郑重其事的回答:记事本。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反应了我们在刚开始接触某一新领域时,确实非常容易走进许多新手误区。



我们可以把整个构建过程分为三部分:

入门:刚开始接触,就像前面所说~

精通:这是在入门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许多问题。然后再去找别人请教。就像做数学题。那个让你瞬间茅塞顿开的点,能让你在之后的过程中提升的更快。

熟悉:熟悉自然是融会贯通了。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快速整理的笔记法则。INK法则。i是想法,我把它称为闪念盒子。其实就是把我们瞬间想到的创意或者碎片的知识点记录起来。

然后再去寻找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或者延伸的内容,最后归类成主题,变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或体系。



比如阅读《《华尔街日报》是怎样讲故事的》,这本书是偏向新闻采访写作技巧的一本书可以总结出几个值得借鉴的地方,它在资料搜集,结构设计,阅读体验上都有所涉及,但我觉得它讲得还不够全面和系统,然后我们可以再去找其他的书来看,然后整理进去。最后形成我们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然后是第二部分:

非专业内容是否值得学习。



这部分内容其实来自于曾经的留言:



难道看非专业的书真的是浪费生命?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不管我们学什么最后肯定都是会用用到,这些东西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形成你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或者价值观。



从这里我们可把知识分为深度/广度,两个维度,这样就得到了知识坐标。

如果看两个极端。
全部是广度的人,你会发现这种人可能非常健谈,但是可能业务能力不行。全是深度,可能这人又非常难以沟通。

所以往往是两种情况,同样深度但你比广度多,可能这样会比较适合于项目管理之类的工作。
同样广度但你的深度多,可能这样会比较适合于技术专业类这样。

延伸出来即是:我们究竟是该好好说话还是努力干活?

这两者都很重要,没有主次之分。



然后多数非专业知识我们都是在手机/网站或者其他零碎场合所看到,因此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重要了。



所以我们看书时一定要做读书笔记:

建议大家用这个QIP法则去做。

Q就是摘录,就是看完这本书之后你觉得写得非常精彩的内容。

I 就是我们看完这本书之后的想法和见解。

P是框架。参考目录整理出这本书的结构,或者你觉得比较重要的部分。



我们可以整理进Evernote中。



而整理时可以采用马克飞象工具。(关于Markdown技巧,请查看文末)



最后,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的进行复盘输出?



每到学期末时,相信大家的朋友圈一定都是...



如果你是医学或者文科专业,那也许...



就像在艾宾浩斯遗忘中所显示的一样,我们刚开始遗忘特别快而后逐渐趋向平稳,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一周内进行科学合理的复习,也就是一定要输出。



而输出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输出也是非常好的刺激学习的方法。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其他地方,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很努力,最多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努力一文不值,这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与努力相比,或许聪明的学更重要。 他能让你更有效率的去做这件事情。





其他阅读:

双屏工作,开启你的高(zhuang)效(bi)时代

毕业了,不从医了。

再一次,答辩PPT这些坑我想告诉你。

为什么要用Markdown写作?

PPT源文件下载请回复关键词:学习

------------------------------

1个月策划,2天准备,30位来自全国的志愿者,300位来自各地的观众。

没想到我们还是完成了这件事,虽然过程有些曲折。

王小波在《我的阴阳两界》中写过这么一段:

“人类历史分作阴阳两个时期,阴时期的人类散居在世界各地,过着吃了就睡,睡足了再吃,浑浑噩噩的生活。后来人类又到了一些河谷平原聚群居住,有个文明,一起烦恼就由此而起。与此相似,我的生活也有硬软两个时期,浑如阴阳两界。软了以后,回想过去是如此的硬,简直不敢相信我也会有软的时候。

所以我们都要硬硬的生活,而且我相信我们这群人聚在一起搞事情应该还能持续很久。有时候觉得十分幸运在于能够凭借此结识许多人,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我有许多毛病,过程中也许犯了许多错误。

嘿嘿,你们会选择原谅我吗?

希望有助,顺颂时祺。


    关注 大梦PPT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