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客栈记  亲历古巴

 

大雪茄,敞篷老爷车,加勒比海岸拉风,随处可见的精神领袖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老爷爷。...







古巴,听听名字都那么熟悉惬意。大雪茄,敞篷老爷车,加勒比海岸拉风,随处可见的精神领袖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老爷爷。

从无比舒适宽敞的廉价航空INTERJET飞机上走下来,心想,古巴人民,来自东半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同志来看你们了,流浪已久,赶紧拉横幅热情欢迎吧。



▲脑海里幻想中的接机场景

走进机场到达大厅,怎么回事?一股晕暗凝重的气氛扑面袭来。机场压抑不明亮,黑漆漆的似乎没几盏灯。古巴同志个个脸色凝重、冷漠,全然没有西雅图、坎昆人们的友好。说好的热情呢?为什么感觉到的是战时的防备、严肃、紧张。

在机场找地方换汇,到达厅没有换汇处,楼上出发厅ATM共两台,坏的,两个换汇窗口像国营柜台一样,旁边站两人指挥你排队。用美金换汇,被征收了不少的惩罚性关税。一下飞机就开始反美,傲视全球的美金第一次受到了歧视。

下楼去INFORMATION寻地图,这应该是目前所有国家里遇过的最冷漠柜台。全世界的地图、旅游资料都已免费领取,这里却要3CUC(相当于20人民币)一张,而且是极其简陋、质量下乘的英文版。果断放弃。开始寻找电话,打给查找好的民宿确认房间,遍寻,没有找到一个现代化的电话,终于在大厅外面寻到一处老式壁挂式电话亭,90年代插IC卡那种,四处无卡卖,又寻到唯一一台可投硬币的电话,坏的,放弃。

打车去哈瓦那市内(30CUC),一路满是破败的风景和漫天刺喉的机油味。街上飞驰着轰鸣的老爷车、拖拉机,城市里则马车、人力三轮车、观光车、老爷车、快要散架的公交车并存,一如各种肤色的人们。





穿过当地人居住的社区,

就像勇敢的走进20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

殖民地时代的房屋颓衰破败,孩子们用一根棍子玩棒球,女人们头上戴着卷发器出门购物,古老的美式俄式老爷车轰鸣般驶过,像博物馆里的大玩具。没有一个地方会如此超越你的想象,没有一个地方会如此迷幻不真实,如此杂乱,如此惶恐,似乎街角楼里藏着无数双眼睛盯着你,似乎每个角落都隐着许多的秘密。





▲古董,古董,到处都是古董!

饱吸半小时油烟和灰尘后,寻找到第一家CASA(古巴人家开的民宿)投宿。在楼下等着主人下楼来开门,破败的外表,仄仄的楼道,二楼豁然开朗,中世纪典雅的装修,法式城堡般的挑高拱廊,古董般雕刻的双开木门,皮质单人沙发上坐着一金发房客在夕阳中安静的看书,仿似穿越到了英伦贵族时代。电影不是都这么演的么?大漠里的龙门客栈。店小二是枚洋妞,叽里呱啦一句不懂,不知哪里钻出来的德国房客会英文,西班牙文,友情赞助替双方翻译了好一阵,原来,旅游旺季,客栈已满,客官请另寻别处。无电话,无地图,无备选客栈,加之天色已晚,孔二不知如何是好。德国人一阵叽里呱啦翻译,店小二叫出另一金发碧眼女子,看着像是老板,开始打电话。原来古巴民宿(CASA)自成一个网络,不过这个网络的主要沟通方式是靠手机电话,民宿之间相互介绍业务很是常见。很快,孔二被另一龙门客栈老板娘带走,只能收容两天,第三天已被预订,到了第三天再次被倒卖到一黑人妈妈家的CASA。



黑妈妈领走了惶恐无助的孔二,在一个凄风劲刮的夜里,就像带走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仍然是在当地人居住的社区里,再艰苦也没有躲进老城区舒适安全的五星级酒店里,出来旅行的意义不就是在这些深入当地的真实体验中吗?旅行社的常规产品无非不过就是倒飞机,换酒店,踩景点,这些浮光掠影的匆匆一瞥,又怎么可能去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每个当下,那些家里的细节,市场的市井,博物馆艺术馆里的文化沉淀,甚至孩子们的教育,药房和超市里的日常才是深度旅行的意义。













▲古巴超赞的鸡尾酒 Mojito

第一家龙门客栈高大上,满楼古董,9间古董房里挤满了高贵的白人。第二家客栈是市井民居,四代同堂,挤在长长的一栋小楼里,但家产众多,LG电冰箱两台,电视(很多古巴家庭迄今用的收音机),两个可爱的孙女儿干净整洁,彬彬有礼,这在社会主义国家已是资本主义之家了。



▲第一家龙门客栈  看书的房客



▲第二家龙门客栈  房东的小孙女

第三家是真的龙门客栈了吧,位于街角转角的一栋古董楼的前半段。当年古巴革命解放后,大量的古巴富人扔下豪宅和豪车偷渡移民美国,政府将这些豪宅没收充公,分给几户人同住一栋豪宅。高大粗壮的黑人妈妈不苟言笑的打开两层铁门,领我进屋上楼。



▲第三家龙门客栈  奢豪的外观



躲在楼上饥肠辘辘的研究史上最小的洗手间的使用,心里无比凄凉,开始强烈的想念起海峡对岸的资本主义国家墨西哥的坎昆来了,那些遍布的超市、美食和舒适的客栈,深夜一人在外行走都倍感安全,清晨被鸟儿唤醒,窗里窗外洒满阳光。

这里的夜里是不敢出门的,一到夜里,街道上就人迹罕至,总觉得街角里好几双黑碌碌的眼睛直愣愣瞪着你。两日游历观察,哈瓦那,这似乎是一个生活在监牢里的城市,普通民众被封锁在狭小的门窗里生活,没有网络,没有SHOPPING MALL,没有药房和便利店,居民区最常见的景象便是领着少得可怜的工资的人们,在黑森森的国营商店门口排着长队领取鸡蛋、米、油。物资极其匮乏,家家户户没有网络,甚至没有净化后的饮用水。游客拿着外汇券般的洋比索(CUC)购买水、食品和旅游商品。各种不安使我动心起念提前离开这里,思忖明天白天去小广场买黑市上网卡,上网订机票离开。

忽地,楼下传来一阵天籁琴音,怵的划破了夜空。无需凝神静听,已被摄走魂魄,混沌的世界透彻起来,好比《肖恩克的救赎》男主人公为监狱狱友播放的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Duetto-Sul 'Aria"那段一般,带着魂灵飘远。

轻轻开门,斜倚扶梯,楼下窄窄的一角有一台古老的钢琴,钢琴前面端坐着男孩,正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一曲终,掌声四起,楼上的我,楼下沙发上的黑人妈妈,楼外路过驻足的白人。

都说古巴是音乐和舞蹈的国度,幸运如我,终得聆听。小男孩,起身敬礼,复端坐,黑人妈妈用西班牙语示意他什么,小男孩开始边弹边唱起来,童音清越,如天使之音降落凡间。曲终,礼敬,安静羞涩回房,我已不能自拔,下楼比手画脚请黑人妈妈让儿子再奏一曲。跟黑人妈妈走进男孩刚才钻进的“房间”。这是一间只有10平米不到的与其说是房间,不如说是一小处隔断,因为这是客厅一角用板子隔出来的一个小空间,没有光线,没有窗户,低矮得都站不直身体。里面只挤下了一架简陋铁质上下铺,一张小书桌和一台几十年前用的286式台式电脑,书桌上一盏用于学习看书的小台灯便是这间屋的唯一照明设备。不敢相信刚才的钢琴王子竟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密闭暗室里。他们把家里最好的唯一的一小块阁楼让给了游客,为了获得20CUC(约130元人民币)每晚的收入,看来这笔收入对她们家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带着孩子挤在这样的空间里,这便是古巴人家真实的生活。





▲警车来啦!!

第二日,买了网络卡,与海阔天空的外界取得了联系,并买了隔日的机票,逛了著名的海滨市场,早早回了黑妈妈CASA收拾行李。最后一夜却成了毕生最难忘的异乡夜。当游客花着大把的银子在各个夜总会演艺场观着热闹的歌舞表演之时,我在CASA家里尽情的享受着藏身旧楼里的家庭音乐会。钢琴和男孩的歌声是主旋律,男孩的爸爸似乎也是专业音乐家,一手极好的吉他和弦,黑妈妈则精准的唱着节拍和动听的民谣,时而合音,时而三重唱,完美的旋律就像排演了多年的演唱会,要知道,这不过是一场日常的即兴唱弹罢了。于孔二,却是古巴同志们送给天朝同志极致特别的礼物,珍藏一生。





翌日,黑妈妈带孔二去了藏身于社区楼里的SALSA学校,在古巴热烈的舞步中徜徉了最后的难忘的半日。终于忍受不住,那些未知的恐惧,那些未亲历的抢与盗,那些越洗越油腻腻的头发和身体,那些所有人集中到小广场买卡上网的闭塞,一个小时的飞行后,逃回了坎昆,重新投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怀抱。暂别,不与世界同的唯一的古巴!











古巴特色* 古巴是现存世界为数不多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古巴、越南、老挝)之一,而且是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迄今,遭遇了美国长达50多年的经济封锁。

* 古巴号称“世界糖罐”,是世界上最大的蔗糖出口国。长期维持以蔗糖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制糖业、旅游和镍出口是重要经济支柱,旅游和侨汇收入是重要外汇来源。

* 古巴正是当年欧洲人发现烟草的地方,至今仍出产最好的烟叶和最著名的雪茄。古巴文化深深地扎根于醉人的烟草香味之中。古巴人每年要吸掉2.5亿支雪茄,另有6500万支出口国外。大部分古巴雪茄都是手工卷制的,以保持其上乘的质量。游客每人限购50支。

* 古巴共有8处世界遗产, 有7000多公里海岸线和300多个白沙海滩,其中巴拉德罗洁白细沙海滩是世界上著名的八大海滩之一。

* 不用办签证,只需在墨西哥坎昆机场买一张旅游卡,250墨西哥比索(16美金),护照上不用贴签,盖章进出。

* 酒店、民宿众多,网上却订不了,在国内和美国多次尝试无果,孤独的古巴。

* 美国不能直飞古巴。中国到古巴最佳最经济路线是美国和墨西哥两次中转。次选路线依次是,加拿大中转,俄罗斯中转,欧洲中转。

* 两套货币系统。外国人用CUC洋比索(相当于天朝改革开放初期的外汇券),1CUC相当于一美金。古巴人用CUP土比索。1CUP可以买一只鸡蛋或面包,也可坐公交车。1CUC=25CUP。

* 没有网络,上网要用CUC买上网卡,一小时3CUC,相当于20多人民币。游客上网可在酒店区高级酒店内购买,当地人则在有网络信号的一个小广场买,没有商店出售只能从广场周围一些黑人卡贩子手上买。

ENG


    关注 孔二小姐流浪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