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年轻的岩土人 老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岩土工程近乎哲学,有人说岩土工程近乎艺术,更有人说岩土工程近乎中医,这是怎样的一个工程师群体呢?...



老朱案语:有人说岩土工程近乎哲学,有人说岩土工程近乎艺术,更有人说岩土工程近乎中医,那么从事这一行业的工程师会是怎样的群体呢?

《新中国66周年——岩土工程的人和事》通过60多位岩土人讲述的内容,使读者了解这个学科,不光有专业知识、工程经验,还有人生感悟。老朱读完这本书发现,岩土人长寿者多,岩土人心态好,岩土人永远是年轻的。
这本书里面有历史的记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前辈们的贡献。读完此书的意外收获是发现前辈们大多高寿,如张问清教授享年104岁,曾国熙教授享年97岁,黄文熙院士享年92岁,俞调梅教授享年89岁。


活跃在工程与教学一线的岩土人· 从20岁到80岁[@2016-04-28]
查询60多位作者简历, 10多位作者80多岁,如魏汝龙教授、刘金砺研究员、顾宝和大师、刘袓德教授、张永钧研究员、秦宝玖研究员、高大钊教授、唐业清教授等。70至80岁近10位,如龚晓南院士、钱力航研究员、闫明礼研究员、黄绍铭研究员、沈保汉研究员等。他们不光身体好、思维敏捷,而且大多活跃在工程和教学第一线,利用一辈子积累的经验处理技术难题和培养接班人。
刘金砺研究员(右)、李广信教授(左)、钱力航研究员(中)[@2016-04-28]


60多篇文章中,有很多篇让人记忆深刻,如此书主编黄强副院长写的“一时冲动,一生岩土情”、龚晓南院士写的“我与岩土工程”、黄运飞博士写的“趟过岩土河,湿了双脚”等。这些文章通俗易懂、情真意切,讲的是岩土人平常的工作、学习及生活。
老中青三代共话岩土工程的人和事


60岁以下的中青年岩土人的文章各种各样,有研究成果、工程经验、学习体会等。宫剑飞研究员写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介绍了黄熙龄院士的研究成果,高文生研究员写的“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技术创新的典范,张雁研究员写的“我的岩土职业若干记事”给青年工程师提出宝贵建议。

岩土工程是经验学科,对于岩土人,60岁至90岁是专业生涯的黄金时期,为了更好的工作,先要有好的身体、更要有好的心态。刘金砺老师读完我写的“桩基室——我永远的精神家园”,评说“有意思,你对岩土有感情”。


我的精神家园


我们“年轻”岩土工程师是幸运的,前辈老师们是我们的引路人,更是我们人生的导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钱力航研究员书赠年轻时的"小"朱


做好学问先学做人,借二十年多前钱力航研究员送我的墨宝与“年轻”岩土人共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关注 老朱杂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