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丨帝石——田黄

 

田黄石,简称“田黄”。因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村“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为寿山石中最名贵的品种。...



让我们从三首田黄颂开始了解田黄石

宋朝·黄干
吾闽尤物是天生,见说田黄莫与惊。
可望有三温净腻,绝非夸大敌倾城。
何赏斑驳与玲珑,和璧隋珠比拟同。
不是夜郎偏自大,称王原在众望中。
瑰宝天生剧有情,寿山举世早知名。
水田得石坑何在,也许科研可发明。
▼▼▼


田黄石,简称“田黄”。因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村“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为寿山石中最名贵的品种。由于它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具备细、洁、润、腻、温、凝印石之六德,故称之为“帝石”,并成为清朝祭天专用的国石。



广义的田黄石呈黄、白、红、黑等色,其中以黄色最为常见。具有珍珠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光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里隐约可见萝卜纹状细纹,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素有“无纹不成田”、“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之称。
▼▼▼
田黄的形成
田黄石形成过程十分复杂而缓慢,它只有在地下松软润澈的环境中,即充满水分的泥土中,才可以在分子作用下聚集形成一种饱含油脂的金色浆脂团,同时不断吸附泥土水分中的油脂,又不断分析出油脂中微量的矿物质,再经溶解转化,矿物分子不断聚合形成微小颗粒的结晶过程。通过分子作用,白色的矿物颗粒较大而有棱角地呈不规则排列,随着浆脂超过它的溶解度,矿物颗粒便不断聚集挤压形成有规则排列的结晶小颗粒,它们相互粘连地形成一个整体,才形成了绝世奇珍田黄石。
▼▼▼
田黄的种类

橘皮黄:色如橘皮色。

黄金黄:色浓黄带赤,有如足色黄金。

枇杷黄:色如熟透的枇杷,较黄金黄鲜艳。

桂花黄:色比枇杷黄淡,如中秋桂子,略带粉色调。

鸡油黄:色比桂花黄淡,比白田稍黄。

银包金:外白内黄的田石。

金包银:外黄内白的田石。

乌鸦皮:外表附有微透明的黑色石皮的田石。

田黄冻:如肉冻果冻一样,萝卜纹非常明显。
此作品利用石皮巧妙地表现王羲之给两只白鹅喂食的场景,构图严谨,小画面见大画意,刻工质朴,颇具文人雅韵。
▼▼▼
田黄的价值



此作品强调画意,杨柳轻拂,远处老翁,近处扁舟轻泛,观之赏之画意扑面而来,以石雕薄意之技,达此境界,殊为难得!石乎?画乎?皆绝品!

田黄因其石质高贵,被誉为“石帝”和“石中之王”。田黄发现于明代,但并非一经面世,就得到世人认可。明末时曾被山农作为压谷之“黄石”挑进福州城。“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曹节愍公(即曹学俭)见而奇赏之,遂著于时”。明末礼部尚书曹学俭成了发现田黄的第一人,并因其赏识,田黄价值初步受到重视,声名逐渐响亮起来。清初特别是乾隆以来,由于受到帝王将相、权贵富贾的推崇和追捧,田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其地位日高,身价剧增,有“一两田黄一两金”、“易金三倍”、“易金十倍”之说。
▼▼▼
田黄的鉴定

我们可依田黄的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来鉴定。



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石质: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焕发出一种其它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石头,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



石皮: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红筋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


    关注 天衍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