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新一代产业园:埃因霍温是个好榜样

 

企业进入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便意味着进入了成熟的商务生态系统...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产业纵深的发展,无论从地产业务创新还是各产业横向整合的角度来看,产业园都是一块巨大且诱人的蛋糕。由产业集群塑造一座城市,而产业集群在城市中孵化出世界级企业,各发达经济体一直在提供着“产城融合”的不同案例。

产业园3.0的前世今生

国内的产业园区自改革开放始,与经济发展战略同步,经历三十多年来的变迁,在不同阶段有着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特征相应的特点。

第一代产业园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随着国内的“三来一补”企业应需求大量涌现,逐渐形成了以生产加工型厂房为主的工业园,一般是由入园的企业自建,自主招商,缺乏规划和产业引导,这些从事生产加工的工厂在一个区域内连成一片,相互集聚并依存发展,仅具备产业链雏形,同时由于多为附加值较低的产业,粗放型发展成为常见现象。

第二代产业园是“雁阵群飞”的模式,带有明显的行业聚集特性,产业导向性显著;大型交通枢纽的诞生和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替代二产成为经济支柱。依托大型枢纽的综合优势,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集聚,具有现代服务性特征与新经济时代特征。同时,产业的变革也导致了工作模式的转变。

福特制时代的“工厂+家庭”二元模式逐渐模糊,创意阶层兴起,产业+社区的模式成为了第三代产业园的核心要素。第三代产业园要围绕科技创新、创意、创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既有高度的产业集聚特性,又有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以发展高科技服务业为主导,以产业服务为核心,重视产业链整合以及上下游产业的配合,以满足高科技创新创意人群的生活、休闲需求为配套。

智慧港的诞生:创造交流空间

把荷兰埃因霍温称作飞利浦之城,并不为过。这座城市的很多标志性建筑都是飞利浦企业留下的,现在市中心还有飞利浦博物馆。大多数埃因霍温居民都有亲朋好友在飞利浦,很多家庭好几代人都为飞利浦工作。

一直以来,荷兰的发展重点都是西南部的兰斯塔德(randstad)大都市区域。埃因霍温在荷兰的地位,在构成兰斯塔德大都市区域的城市中排行第五位(前四位是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德勒支)。随着阿姆斯特丹航运的发展,阿姆斯特丹逐渐发展成世界级经济中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包括飞利浦的企业总部。

上世纪90年代末,飞利浦决心改造旧园区。飞利浦意识到,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中,需要开放性创新,需要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才之间的交流,才能研发出更具创新的产品。飞利浦对园区的期待是:吸引全世界的顶级人才来这个园区工作,创造一种开放的创新型工作环境。



于是,飞利浦的高科技园区(Philips High Tech Campus)诞生了,荷兰的inbo公司、JHK建筑事务所及Juurlink + Geluk景观建筑事务所一起完成了规划设计。设计主题围绕“开放式创新”和“创造交流的空间”,并将建筑融入优美的景观中。





园区内部是步行空间。车辆停放在南北两侧的停车楼。人们到办公室上班,会穿过优美的景观带。午饭时,人们可在园区湖边散步,看湖里自由游动的天鹅。附近居民也来此休闲。冬天湖面结冰,可举办滑冰比赛。建筑多运用透明的玻璃,创造通透的空间,建筑风格透着简约凝练的科技感。所有新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树,以保证园区受自然景观主导。园区内还有绿盒子一样的停车楼,也让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建筑内部创造了很多交流和碰面的空间:开放的中庭可以成为灵活的工作空间;把电梯建到角落里,鼓励人们走楼梯,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能和同事不期而遇。在埃因霍温一个新近改造的创意办公楼里,楼梯窄到无法让两个人同时通过,两人相遇时,必须友好地打个招呼,侧身让对方通过。



交流街是园区规划中最突出的特色,规划者将园区所有公共服务设施都集中到这条街上,如餐馆、超市、会议中心等。设计师坚持不在办公楼里设置公共服务设施,这样能引导人们使用交流街,创造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每天到中午,这条交流街往往会热闹非凡,湖边到处是散步的人,生气盎然。看到这样的景象,不难想象为何全荷兰近一半的创新产品会来自这个园区。这个园区也使埃因霍温被称为智慧港(brain port)。

科技生态的新高度

起初,飞利浦希望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从2002年起,飞利浦将其更名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吸引不同企业入驻,也向一些中小型高科技创业公司提供研发设施。这一措施把飞利浦带到了新的发展高度,通过接触此前未知的高端科技,飞利浦得以制造出更先进的产品。飞利浦不再希望将所有优秀人才据为己有,而是用开放的态度接受更多新知识。

2012年,飞利浦更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出售给一个运营开发商,这笔交易成为荷兰当年的年度最大交易。飞利浦从中获得巨额利润。2013年,《福布斯》杂志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评为世界上最智慧的园区,据世界专利统计数据库(EPO)的研究称,全荷兰40%的专利都来自于埃因霍温高新技术园区,其每百万居民所产生的专利数为854项,位列全欧洲第二。近年来,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才。如今,来自60个国家的8500多名高端人才,在这个园区中工作。

自此,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运营商对入驻园区的企业有严格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园区的发展做出贡献”。这里的租金高过市中心的园区,却仍有很多企业排队等候。因为,企业进入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不仅意味着将拥有现代的办公空间和便利的服务设施,还意味着进入了成熟的商务生态系统,可与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和人才相互交流,拥有更多的商机与发展空间。

从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成功经验观之,如今产业园的驱动要素由工业这一单一要素演化为科技、创意、加工等多种驱动要素。日本曾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园区,从其发展初期以显著的产业空间需求为特征,受制于时代的限制,当时的产业园区与城市的日常生活是割裂的。到如今,服务于高智人群的创造性园区更需要全方位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在原有产业园区特性基础上,充分满足人群的生活需求,将园区的社区功能要进行深度整合,不仅能激发从业者的创意和满意度,同时可以增加园区活力,令科技研发和商业运营形成互为的良性态势。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


    关注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