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趣谈·明清时期的如厕

 

“小哲子,背朕出恭~”...

每日忙碌的工作之后,今天来聊点不一样的杂闻。
古代皇宫如何如厕
紫禁城明清两代皇宫内,上至皇帝、后妃,下迄宫女太监,侍卫人员,以及盛大典礼和平日上朝拜见的王公大臣,人数众多,在哪里解大小便?粪便又如何处理?这让好多人好奇不已。更多人都去过故宫,颐和园,富丽堂皇的建筑,宏伟的建筑,就是没有厕所。更有好奇的游客不死心,找遍了所有房间,个个宽敞明亮,就是没有厕所的一点痕迹。问题来了,那些个皇帝,大臣如何解决尿急问题。当然有关记载也不多,但我们还是通过文献的零星记载及清宫藏的便器实物,多少能够窥视皇宫大内除溷的大致情况来。
据李诩《戒庵漫笔》和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 明清皇宫“宫人多用粪车,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以空车拥入一换。”虽只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已能略见端倪。

另据明•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在干清门围墙之内,左右廊庑之间朝南半间房,曰“东夹墙”和“西夹墙”处,“皆宫眷、内官便溺之所”。另外,隆宗门外慈宁宫东小门内有北司房,即文书房;再南是司礼监掌管处,“即两班四拨写字所居也,亦有茅房、木桶,为便溺之所”,也称之为“西茅”。看来,所谓“便溺之所”、“西茅”等,即是明宫内廷所设置的厕所。在厕所宫墙之外,有宫内监“净军”值班,随时打扫卫生。于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日,开玄武门(即神武门)及各小门,“放夫匠及打扫净军抬运堆积冀壤”。

清宫中茅厕则主要采用便器的形式,存放便具的处所称为“净房”。解大便时,盆内盛炭灰,解完后用炭灰盖严;解小便不用炭灰,解完倒进恭桶里,用盖盖好。每天由小太监清理后,将便盆刷洗干净。皇帝、后妃们专用的便器称为“官房”,并有专门的太监保管,若需要时则令太监或宫女传“官房”;平时不放在寝宫内。其他下等人用的便具称“便盆”。



官房有长方和椭圆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制大都镶安锡里,形如抽屉,外有木框,框上开椭圆形口,周围辅以软衬,口上有盖;便屉可以拉出。这种便具多为帝后所专用。据金易《宫女谈往录》介绍,慈禧大后所用的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外表雕成大壁虎,四爪抓地,成为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肚子鼓鼓的,为宫房的盆屉;尾巴卷起,尾梢折回和尾根相交形成“8”字形,为官房的后把手;壁虎下颔稍稍鼓起,可以托住,为前把手。壁虎嘴微张,口内衔手纸。两眼镶宝石。壁虎脊背即官房口,椭圆形。上有盖,正中卧一条螭虎,作为提手。使用时,打开盖子,坐在上面。官房内放些干松香木细末,便物下坠后,立即陷入香木末里。

次一等的木质锡里便具,结构大体相同,没什么装饰。现在故宫内还藏有一个,长61.5厘米、宽31厘米、高31厘米;下有3.5厘米高的腿足,上平面开出长35厘米、宽18.5厘米的椭圆形洞口;靠前端堵头开方口,装一具宽 21.5厘米、高15厘米、长58.5厘米的抽屉;抽屉内镶安锡皮里。此器木质不重,可能是香楠木,外罩柿红油。

还有盆式“官房”,以锡质居多。常见的为椭圆形,大小不等。盆上有木盖,盖正中安银锭形钮。有的还在里口沿下镶一圈带槽锡条。盆的一头开出与槽口平行的扁口,另用一块锡板随盆内形状做成椭圆形抽拉盖,盖的一头安拉环,使用时可以从盆外将盖板拉出。用后插上锡盖,再将上口木盖盖好,可以减少在搬运过程中因颠簸震动而造成的脏物外溢。使用这种便盆,还要配有便凳,亦称“恭凳”、“茅凳”。便凳四足与常用坐凳无异,只是较矮。坐面开椭圆形口,有的把坐面前边开通,便盆可以从凳前腿间放入凳下。还有一种圆形夜壶,高 11.6厘米,也属于锡金属制品,口上附盖,侧处有提梁,外面包一层黄色锦缎。质地精细,做工考究。



据金易《宫女谈往録》讲,西太后的专用官房有人专管。老太后-说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分头准备。一个去传唤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管官房太监须终日值班伺候,所以宫女去叫,点首即来。官房用绣着云龙的黄布套裹着,由太监顶在头上,送至寝宫门外。请跪安后,打开黄龙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进寝宫里的净房(寝室净房,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装一扇或两扇小门儿,里面是一个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儿,专为解便之用)。这时,另一个宫女已取来油布,铺在净房地上,将官房放在油布上。又一宫女拿来手纸,放进壁虎(即壁虎官房)嘴里。待太后恭事完毕,仍由宫女将官房捧出寝宫,管官房太监双手接过官房,仍用黄龙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脏物后,重新擦抹干净,再填充香木细末放好,以备下次再用。

据清宫陈姓老宫监讲,光褚皇帝居养心殿时,“便所在寝宫套殿。小便用锡夜壹,大便用腰圆盆,或磁或锡或木盆。有蹲足架盆,用时内垫以纸,大便用纸,即用揉过去硝之裱心纸”。还有老宫监回忆,“娘娘行便溺之盆,木匣盛着,外付布套。便溺不出寝宫,完毕后木盆在下屋洗涮,凡太监不能近事,均由下屋女子承当”。上面谈到的几种便器,除磁便壶故宫博物院没有外,其余均有收藏。

宫中后妃、嫔等主位众多,分居各宫,各处成千的宫女、太监也要有存放便溺用具的埸所。这个场所,宫里称之为净房,常设在各宫院配房之后的小屋内。净房内备有恭桶、茅凳、便盆、灰槽等。每次恭后,都要将便溺处理好,盖好盖子,将便盆擦抹干净,放于茅凳之下,以供后来者使用。通常情况,在紧靠净房不远,还另设一屋,内设板床、柜橱等物,是专为主子传唤官房的太监值班室,也称为“净房”。

慈禧太后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记载。太后说要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去分头准备,一个去叫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里放有干松香木细末。太监要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净房一般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专门为便溺用)里,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完事后,由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细末,等下一次使用。



清史家孟森的描述是:“兰泉承宣怀指,车中备铁床、裀褥枕被,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床横置,面车窗,以幔围之,床身购诸肆,嫌柱稍高,截其脚而移高其床面。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车身亦(遍)套黄绒,而以缎贴里。”这种如意桶,可算是当时登峰造极的高级卫生设备了。

依笔者分析,床是供值班太监休息用的,柜橱是存放零用杂物的,灰槽是盛炭灰以供清除赃物和擦抹便具时用的,檥子、拐子、御前巴掌是净房内常用的工具。这些净房分布在皇宫内各个角落。《圆明园堂谕司谕档》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八日一份承恩堂改建工程的谕旨,有“东西净房二间撤去,着照转角房加高”的记载。可知每个院落设两处净房。由此证明,宫内太监、宫女等解溲是男女分开的。

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这些便溺用具多被清理出去,留下的空屋子与其他屋子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就给后人留下明清宫中没有厕所的疑问。

明宫内使用的卫生纸(俗稻草纸),由宝钞司(其址在紫禁城西华门外南花园)负责制造。宝钞司左临河,后倚河,专有泡稻草池,有作坊七十二房。草纸“竖不足二尺,阔不足三尺,各用廉抄成一张,即以独轮小车,运至平地晒干,类总入库。每岁进宫中,备宫人使用。”这类供宫人使用的草纸,较粗糙,而“大内供御溷厕所用,乃以川中贡野蚕所吐成茧,织以成帛,大仅如纸。每供御用之物,即便弃掷。”(明谢肇制《五杂俎》)至晚明时期,皇帝所用的卫生草纸,一是“惟市买杭州好草纸用之”;二是专由“内宫监纸房抄造,淡黄色,绵软细厚,裁方可三寸余,进交管净近侍收”,而非宝钞司造也。
 
慈禧太后的座便器
 
慈禧太后的座便器
 
慈禧太后的座便器


顺便透露一个小故事哈,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爱不释手,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先王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盆子击碎了。
尿盆与酒器难以分辨,这大抵是古人审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话。便器发展到清朝,已体现出极强烈的人性关怀特征。清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皇帝、妃嫔们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讲究的。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作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象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而已。

来自明朝的商业机会--掘新坑成财主

厕所管理员的工作也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这绝对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值得商家学习,值得全民把玩。明末清初有一个叫做穆太公的人。他是乡下人,有一天进城,发现城里的道路两旁有“粪坑”,且是收费的。老先生进去痛快了一把之后,并没有一走了之,他立在这简易厕所外面呆了半天,发现来解手的人不少,于是,他凭借自己特有的商业敏感度,确立了自己后半生的饭碗——“倒强似作别样生意!”

回到家之后,穆老先生请工匠把门前三间屋掘成三个大坑,每一个坑都砌起小墙隔断,墙上又粉起来,忙到城中亲戚人家,讨了无数诗画斗方贴在这粪屋壁上,并请一个读书人给厕所题写了个别致的名字:“齿爵堂”。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书先生写了百十张“报条”四方张贴,上面写着:穆家喷香新坑,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

这一手很有吸引力,农家人用惯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现成的草纸用,加上厕所环境实在优雅,“壁上花花绿绿,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吸引得女子也来上粪坑,穆太公便又盖起了一间女厕所。

值得说明的是,穆太公的厕所是免费的。那他老人家费这么大劲儿,如何体现经济利益呢?原来,早在城里上厕所的时候,他便已经领悟到,在乡下,厕所收费是行不通的。但是,粪便是可以出售的。他便把粪便收集起来,卖到种田的庄户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盐来置换。一劳永逸,久而久之,便获得了不小的收益。真的是“强似作别样生意”!
京师无厕

在16至19世纪的北京,也就是明王朝和清王朝时期,商业一片繁荣的背后,是公共设施的匮乏和管理的无序。偌大一个北京城,公共厕所寥寥可数,以致有“京师无厕”的说法传世。事实上,情况远比这严重得多。由于寥寥几个公共厕所还都是收费的,如果不是出于体面或是别的什么顾忌,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人满大街找半天之后走进去的。“故人都当道中便溺”,不仅普通百姓这样做,一些官员也带头这样做。不仅男人这样随便,甚至女人也将便器直接倒在街上。自然是大便夹杂着小便,人粪夹杂着牛溲马尿,北京城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厕所,还是一个巨大的垃圾站。直到清朝末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北京各街道遍修厕所,不准随地便溺。而且,出现了大粪车,以摇铃为号。
按住下方二维码一起聊不一样的趣闻


投稿邮箱:seven_space2016@sina.com
欢迎各位将自己的喜欢的话题留给我们
一经采用将会给您送去一份小礼品


    关注 SEVENTH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