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精神”的背后

 

蓝马传书倡导读书风尚,助推全民阅读,帮优秀作者出好书,将优质图书传递到读者手中,你关注了吗?...



蓝马传书
倡导读书风尚,助推全民阅读,帮优秀作者出好书,将优质图书传递到读者手中,你关注了吗?
周未早晨,李先生打来电话,邀请我去他家“喝一杯”,我便“弃家而去”,不顾其他……

到了李先生家,李先生的妻子恰要外出买菜,结果没有寻得零钱。李先生妻子就喊她家儿子:“小栋,你不是存了一些零花钱嘛,借给妈妈用下。”

小栋就抱出储钱盒子,打开,拿出一把零钱,数好,交给妈妈。妈妈收下零钱,并没有立即去买菜,而是拿出一张纸,写下一张“借条”,签上自己的名字念给儿子听:借条,今借小栋现金六十八元整,借用期限一天。借款人:妈妈。

小栋收了“借条”,郑重地放进自己的零钱盒里。

从儿子那儿拿些零钱用用,还得写“借条”,这娘俩的“这一出”让我很是吃惊。

李先生见我吃惊的样子,微笑着解释:“我们跟孩子借零钱,都是要打借条的。”

“有这个必要吗?”我反问。

“很有必要,因为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李先生继续解释。

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我听着都新鲜,一脸茫然。李先生就跟我说起他们培养孩子契约精神的起因。李先生说:有一次读书,偶然读到一则小故事,很有感触,于是下决心开始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故事是这样的——

美国第18届总统的墓旁有一座小孩子的墓。一个小孩凭什么跟总统陵墓相邻?源于一份契约

小男孩先前不幸坠崖身亡,父亲在自家地里修建坟墓以此永远守护他。后来家境不良,父亲需要转卖自家土地,他在转卖土地的时候,与买家签定了一个契约:孩子墓地需要永远保留。买家同意,后来这块土地几经流转,原先的契约一直“有效”,孩子的墓一直完好无损屹立在原处,最后这片地被征做总统陵墓,契约仍旧有效,孩子的墓地依然存在。一纸约定,永远生效,契约精神打消了人与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以此为基础派生出的诚信、善良、热情、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人感动,给人温暖……
李先生读过上面的“契约故事”,深受启发,萌生了培养孩子“契约精神”的家教动力。

听了李先生的家教“起源”,我也深有感触。是呀,大人与孩子相处,最为缺少的互动或许就是“契约精神”的传承。

具有“契约精神”的孩子会有什么表现呢?表现可不一般——

我正与李先生聊天,他儿子跑到跟前,说:“爸爸,我想玩会儿游戏。”

李先生爽快地答应:“好呀,玩会儿吧。”

孩子玩电脑游戏去了。我小声跟李先生说:“你竟然敢答应孩子玩电脑游戏,要是‘上了瘾’,可了不得。”

李先生哈哈一笑,说:“没事的,我和儿子有约定的,玩电脑的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

“半个小时,一晃眼就过,他玩得‘不过瘾’,到时你喊他关机他都不会搭理你。”我提醒李先生。

其实,我的提醒源于对自家儿子的“管理经验”——我儿子也玩电脑游戏,根本没有时间观念,玩得很久了,你喊个十遍八遍让他关机也不中用,次次都得动用“武力”,强制关机才能把儿子从电脑上拽下来的。为了制止儿子超时玩电脑游戏,我不知与儿子冲突过多少次!

李先生却轻松地说:“不会的,我家儿子玩电脑游戏的时间都是‘依约而行’,到时关机,从不用强制。”

李先生家的儿子会这么自觉“守约”?我心里充满怀疑,且看事态如何发展。

半个小时一晃到了。你看,李先生家的儿子虽然玩得游戏正投入,但人家并不迷恋,立马关机,不玩了!

这孩子玩游戏能“依约而行”的自觉性,简直是震惊到我了。李先生跟我说:“怎么样,这就是契约精神的作用。你也得注意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诚信自然有,美德自然来。”

是呀,我与儿子的交流过程,严重缺乏“契约精神”的培养,因为没有“契约精神”,儿子的表现是“不诚”也“不信”。

儿子缺乏“契约精神”,完全是我的错——。

春暖花开了,儿子对我有个请求:周末,和他一起去山间看桃花……

我答应了儿子的请求。既然答应了,就应该达成了“一起出去玩耍”的口头契约了吧。

可是,我根本没有把这个口头契约当回事。这不,周末来临的时候,李先生约我一起去他家“喝酒”,我就奔李先生家来了,把跟儿子“一起出去玩”的口头契约给“撕毁”了!

李先生重视对孩子进行“契约精神”的培养,而我对儿子却时常单方面“毁约”。两相对比,我感觉愧疚,于是我向李先生解释:“恐怕我要回家陪儿子了,因为你在邀请我之前,我是答应儿子要一起去山间看桃花的……”

李先生一听,支持我“弃酒”,完全同意我“回家守约”,陪儿子一起去山间看桃花。李先生的意思是:大人的“契约精神”是孩子“契约精神”的不竭源泉……

我说声对不起,告辞李先生,飞奔回家。

我陪着儿子去山间看桃花,儿子终于享受到了我给予的“有约守信”的快乐。

牵着儿子的手,行走在山间的桃花林,我下定决心:自此之后,我要做个“守约”的老爸,用我的“契约精神”启迪儿子的契约意识,拥有“契约精神”的人,才能安然坐看日出日落,尽享人间诚信之美……

文章来源:摘选自《家庭教育》杂志,家庭教育网(http://www.cnjtjy.com/view.php?model=News&id=467),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觉得不错,请点赞↓↓↓


    关注 蓝马传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