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高分学姐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经验分享第一场: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历程。斑马线后期会陆续为大家带来其他学校高分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希望大家努力寻梦!坚持不懈!...



我是2016届报考的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383分,快题第一名。正式开始准备考研是在2015年七月份,暑假期间在斑马线报名了快题和理论班,和一群小伙伴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学习,首先非常感谢斑马线的学长学姐在这一个月里给予我的学习上的指导和支持,在考研伊始遇到这样一个严谨且优秀的教学团队,对我整个考研过程都有不可或缺的帮助!在这里,我主要结合自己的考研经历,简要总结一下关于武汉理工建筑学考研的一些心得体会。
——快题部分——
  • 关于真题:
       从武汉理工在2010年之前(2002~2010)的真题上来看,类型种类多,涵盖住宅/别墅、展览馆、纪念馆、事务所、活动中心、汽车站、高层商务楼等等,除了在2008年出现的高晨建筑之外,一般都是一些常见的快题的建筑类型,面积在1000~3000平方米左右,场地内也会设置一些比如河流、丘陵、古树、古井、历史建筑等限制条件,总之在练习这部分真题的时候,发现和其他大部分六小时快学校的风格差别不大,比较容易掌握。

在2010年至今,理工的出题风格逐渐出现变化,主要是建筑面积和用地规模都比较大,任务书中给出的建筑功能很多。2010年是一个4000平的实验综合楼设计,2012年是一个游客中心的设计,包括青年旅社和大型餐厅的功能,面积5000平左右,近两年的真题分别是关于活动中心和汽车站的设计,也是面积大功能多,一般都会有餐饮、住宿、回忆、展览等常见的功能要求的杂糅,甚至据说有小吃街等不常见的功能要求。今年的快题是社区活动中心的设计,除了上述的一些基本功能外,还有分别针对老人、儿童的功能区域划分,在场地中,也存在古树等限制条件。

另外在表现方面,近几年真题任务书要求好像都是黑白灰表现,以Touch为例,一般就只用WG、BG、CG这三个灰色和黑色。当然,如果艺高人胆大可以尝试使用少量比较灰的彩色,尽管之前有学姐这样做过并且拿到高分,但还是一个比较冒险的做法。

在表达方式方面是没有限制的,鸟瞰、透视、轴测应该都是可以的,尺规作图和纯手绘作图也都是可以的。近几年基本都是一张a1图纸(实际考场上面发的图纸会比a1略小,材质与水粉纸相似,比较厚且吸水)。

  • 关于快题练习:
       在斑马线去年八月份的快题班之前,我在学校已经开始了快题的练习。从最基本的快题临摹开始,主要临摹一些图面表达非常完整的快题。首先要对快题的整个表达方式和规范画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尝试搭配了一些配色和排版。然后,我开始从面积小、功能相对单一的类型开始练习快题,配合我们都熟知的黎志涛老师的几本快题书和华工五十例,抄绘了很多的平面方案。在这同时,我也会经常临摹一些效果图,练练手绘线条和马克笔。在暑期快题班之前如果能把手绘这方面的顾虑搞定,那之后的时间会轻松很多。

从暑期班开始,包括上述真题在内的基本上每个可能出现的建筑类型都会进行针对性训练,最基础也是最先需要对优秀快题、实际案例、规范集等掌握学习,对其基本的平面组织形式、常见的建筑造型、建筑风格、规范细节等有一个了解,避免在快题设计中出现设计硬伤。在画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己的一套绘图习惯,例如时间的分配、排版配色、配景的画法、材质的表达、尺规的使用等等。在每次画快题的过程中,学长学姐们一一评改,一块儿考研的同学互相看图互相学习,互相提出批评改进的意见,互相鼓励或者调侃,在集训备战的日子里也是非常开心的!

在暑期班集训过后,回到学校基本是一星期一张快题的频率在练习,有时会加一个小方案的练习,即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做方案草图和造型草图。身边有考其他院校的同学,也会经常在一起交流,我们也会互相画对方学校的题目,因为武汉理工的地理因素,我会刻意找一些湖北或湖北周边的建筑院校的真题来做,比如华科、武大、湖大、合工大等等,不过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呀,只是心里安慰罢了……九月份之后的快题就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啦,想想在考场上即使有再好的方案然而没有时间画完,那是得多可惜!对于上述的养成自己的绘图习惯外,也是在考虑如何最大效率利用时间的基础上的,比如在图面表达这方面,如何画得快,如何画得干净好看,就可以发挥很大的自由性。
——理论部分——
  • 关于真题:
       理工每年考纲给出的参考书目多达九本,除了最基本的三个课本之外,还有《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华夏意匠》、《营造法式注释》、《园冶注释》、《世界现代建筑史》等等。从真题的题型上看,10年之前是常规的题型,比如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画图、简答、论述等等,10年之后的真题中就只有简答题、论述题两种题型了。从真题的内容上看,中建史部分是占得比例最大的,其次就是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

  • 关于课本:
       具体到每一部分,中建史主要是围绕潘谷西编著的《中国建筑史》复习。全书有3篇20章,其中理工这些年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在第一篇——从绪论到第9章。绪论和第7章建筑意匠的内容可以大量用在很多论述题中,所以十分重要,需要熟读且读透。剩下的几个章节也需要针对考点并结合书本的配图熟读熟记。

陈志华编著的《外国建筑史》有7篇21章,其中常考的内容集中在第1章到第9章,整个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排布的,复习起来也会觉得这段历史发展是很有调理、有逻辑的。罗小未编著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有六章,基本上每个章节都出现过真题内容,好在我们平时的课程学习中也会经常接触和了解近现代的一些内容,是不难理解的。除了课本之外,考纲中规定的书目有时间也可以看看,可以拓宽一些思路。

  • 关于复习计划:
       我复习建筑史是从去年暑假开始的,之前虽然都上过建筑史的课程但都已经不太记得了(学渣属性啊!),所以从七月份开始的复习几乎是从零开始。面对厚厚的三本课本,我先是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中建史和外国近现代史的很多内容都是和我们平时设计内容相关的,所以比较好读,外国古建虽然比较枯燥,我也尽量培养兴趣慢慢看,把每一章节想象成例如“拜占庭探险之旅”来阅读,还挺有意思的!

第一遍课本结束后,我跟着斑马线的学长学姐又把课本过了一遍,对其重点和脉络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第三遍开始,就自己整理每个章节的重点成笔记,第四遍是对着课本开始做真题。在做真题这一块儿,虽然今年来理工已经不考填空、选择之类的题型,但其中出现的考点也非常重要,另外在做论述、简答这类题型时,尽量缕清思路后分点陈述,会显得更有条理一些。在复习的后期,会大量的画图,基本上书本出现的配图都要会默画,而且根据图也能很好的把书本内容串联起来,加强记忆。把真题结束之后会发现考点基本上都是课本中可以找到的一些基础知识,而且每年都会有一部分与之前重复的考点出现,所以更加说明真题的重要性!

在记忆这一方面,我个人,结合当时一起复习的很多同学,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理论课的背诵记忆一定要趁早趁早趁早!很多时候觉得这些内容完全没法儿理解嘛,没关系,背下来就好,就像初中高中背古诗背文言文一样,“死背”下来之后反而会有新的理解。如果拖延到后期十一月份,英语和政治的背诵量已经非常多了,这个时候如若建筑史还没记熟,想想压力还是很大的呀!
 ——公共课部分——
我的公共课成绩考得非常糟糕,就不多写什么了,免得误导大家。这里只想给安利一个心态:无论出现任何状况,都要坚持到最后!!!我在第一天考完了公共课之后就知道成绩应该是很差了,心里万念俱灰,一度都想弃考了,现在想想也是有惊无险,还好当时坚持考完第二天、第三天的考试啊!坐在考场上确实会发现,考到最后,考场的人数会越来越少,确实是坚持到最后就已经赢取了一大半的胜利!
——复试部分——
今年的复试持续了两天时间,第一天白天是常规体检,晚上是笔试。笔试时间三小时,内容包括一个关于文艺复兴的论述题和画一张关于景区大门及前广场设计的a1快题,其中论述题30分,快题70分。由于时间非常紧张,我的快题图面表达不甚理想,好在今年官方给出的复试方案中笔试成绩仅占30%,所以第二天的面试就很重要了。

面试的过程首先是自我介绍,然后是老师根据作品集和本科期间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机提问,比如问我的一些问题是有关于武汉地区的一些有名的现代建筑或者历史建筑的特点、细节,以及对一些建筑技术方面问题的看法,回答时尽量有逻辑得分一二三点答,基本上根据大学五年的知识储备都可以应对老师的提问,老师们也都很亲切,不会故意刁难学生,所以这一块儿并不用过分担心。

以上的这些内容,也不能说是经验,只是我个人的对考研学习这一阶段的总结,很多想法也是我在斑马线学习期间的学长学姐传授给我们的。如果可以对其他人有参考借鉴的作用,那也是我非常开心的事情。如果有其它一些困惑也可以私信给我或者直接联系斑马线的学长学姐,希望尽绵薄之力帮到大家。

研究生考试,和其它一些考试一样,大多数人的考试目的都是为了“应试”,既然是应试,那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应试技巧”存在。现在信息渠道这么发达,从网上、从学长学姐、从同学身上都可以学习到很多经验,可是这些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希望有意考研的同学们不要过分迷信他人之言,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不要纠结于如何拟定漫长的复习计划,踏踏实实的先一步开始行动起来就好。(事实上,每天按部就班的学习不用熬夜赶图的日子还挺不错的呢!)

 最后写一段鸡汤:

从我们身边这么多考研同学的经历上来看,努力过后并不一定百分之百有好结果,但是努力确实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最终成功的几率,在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一场考试就能取得的成功,其实是相对非常公平的呀。希望备考的同学们都有一个好的心态,收货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成果!




    关注 斑马线studio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