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主动社交,可能只是浪费生命

 

请不要再瞎忙活了,社交并没有错,前提得有效。...






编者按

我们正在进行的大部分关系维系,基本都是没有什么必要的,正确的形式显然应该是极少数的长期社交加数量极多的短期社交的组合。

文 / 蔡垒磊

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用错误的方式跟其他人交往,要么收效不佳,要么浪费生命,这都源于我们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本质认识不清,于是,在对各种关系的处理中疲于奔命。很多人只知道“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但他们的社交是盲目的。

之所以是盲目的,是因为他们大都分不清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如果想要摆脱无谓浪费时间的状态,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每次出去社交,先分清楚:

  • 这趟出门是去干什么,
  • 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 究竟成本和收益关系如何,
  • 是否有必要。
别看这么几个小小的问题,很多人是回答不清楚的。
资源掮客VS孤独的专注者


社交有两个账户:消费账户和工作账户。

每个人出去社交,都至少带着一个。其中消费账户负责消费,比如用时间买快乐等。工作账户负责工作,比如用时间达成利益交换等。

很多人出门时,通常都带着两个社交账户出去,结果最后往往都只使用了消费账户。

于是,他们会认为自己明明在外面应酬那么辛苦,为什么社会那么不公平,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回报。这就是认知出现了错误,因为你的大多数社交时间要么是想用低价值去换人家的高价值,妄图在社交中浑水摸鱼;要么每次使用的都是消费账户,玩得不亦乐乎,可努力在哪里呢?

因此,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个社交行为的意义非常重要。

既然我们可以通过对等交易来扩展自己的资源使用范围,也可以通过自我增值使自己有能力同更有价值的人进行交换,时间又是不可再生资源,究竟偏向哪个更合算呢?

这就得视每个人自身的情况而定了,以你对自己的了解,来给自己一个相对较合适的社交定位。每个人的进步都同时需要这两种行为,只是各人的比例不同。偏向哪个,取决于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做资源掮客,还是孤独的专注者。
选择资源掮客这条路的人,就要努力向平台化靠拢,重心在于理顺资源之间的交易价值和可应用范围。专注这条路的你,只能将小部分精力用于交换价值以外的自我价值提升,目的也只在于获取更多更高价值的可交换资源,将平台做大。

注意,将平台做大这件事仅仅是扩展资源交换的可能性,而不是工作的核心,你的专注核心永远应该在创新资源的交换方式上。什么叫掮客?能联系双方的才叫掮客,而不是你单向认识了一群牛人就行了,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将素材组合到一起,这才是资源掮客的核心。

选择孤独的专注者这条路的人,社交就不该是你的工作重心了,基本能推的社交要全部推掉,别怕得罪人,因为对你而言,绝大多数人除了浪费你的时间外,毫无价值可言。你要将几乎所有可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专注自己的进步,只能分出一小部分到节骨眼儿的必要交换上,只是为了提升进步效率。

对于孤独的专注者来说,社交的比例小而关键,但正是因为平时节省了社交时间,所以在精益求精的社交上才需要有魄力拿出更多的交换价值。这是代价,只要在同等时间内,因专注于进步上的产出高于同等时间在社交上获得的交换价值,这条路于你而言就是更有效率的,反之亦然。

当你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社交定位,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犹豫都有了决策依据,这会大大提升你的时间使用效率。
请脱离无效社交


其实一个人需要朋友帮衬的时候并不多。不要理解错,需要朋友帮衬的时候并不多,不代表需要人帮衬的时候并不多。我们肯定是需要人帮衬的,因为我们非但无法靠自己搞定所有事,甚至无法靠自己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然而我们之所以还活得好好的,肯定不是因为朋友的帮衬,而是我们拿钱换来的。

那么,既然可以用钱或者其他资源交换,大多数时候自然就不需要去贴人脸了,只要深耕自己的领域,让自己拥有足够多的可交换资源不就解决了?

之所以还需要长期社交,是为了一些用资源买不到的东西,比如说某些快乐等。如果可通过资源交换解决的,那就一律用短期社交来进行资源交换就行了。

我们正在进行的大部分关系维系,基本都是没有什么必要的,正确的形式显然应该是极少数的长期社交加数量极多的短期社交的组合。

大部分的有效社交,都是对等社交,这并没有问题。但在对等社交中,还是存在一个先后的问题。从小到大,父母、老师、同学、领导、同事,哪怕是恋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要想不吃亏,就要做被动的一方。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在双方底牌并不十分清楚的前提下,主动付出的一方往往是盲目的,他先将自己的筹码摊了出来,或者先让你受益,然后交给你选择。而被动的一方则更有针对性,可以根据是不是划算来选择应对或者不应对,自然就很难吃亏。

这事在社交上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很多人认为是,也是这么干的,所以要提醒一下,其实这些人都是吃了大亏的。在社交上,先付出的人看起来似乎也是风险很大。万一收不到回报怎么办?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不过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变量,那就是数量。

从单个社交来看,主动的一方也许并不占便宜,但从总量来看,单个乘以数量才有意义。于是,在数量巨大的情况下,在单个上的盈亏只要不是太离谱,就不会有什么统计意义。

事实上,只要你挑选的社交对象跟你自身拥有的资源基本匹配,多数时候都是能获得等价回报的。理由就是,多次博弈的收益稳定性肯定高于单次博弈。于是,在明显跟你博弈不会太吃亏的情况下,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回报你,从而跟你建立起长期互利的关系。

但坚持不主动付出的人,也许他在单次博弈中从不吃亏,但由于跟他博弈的人数量并没有那么多,因此收益的总量也就并不大。

因此,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本文摘编自作者新书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关注 中欧商业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