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间烟火暖 姆妈味道香

 

如今,灶台、灶间已很少见了,但我们的心里,始终忘不了那用柴火煮出的香喷喷的米饭,不是吗?...



今天
我们一起来欣赏
王行松先生的散文
灶间杂记
一起来回味
灶间的烟火、姆妈的味道
一起来回忆
灶间中的那些物件名称


01.三眼灶
王行松
灶间一直属于母亲的。

虽然不是大户人家,家里用的仍然是三眼灶。靠里最大的一口是用来煮猪食的,过年过节也会派上其它的用场,做酒时也用它,中间一口用途最多,平时做饭烧水都靠它,最外一口小锅专门用来烧菜的,很少用到,因为农家的菜很少煎炒烧焖的,往往是在饭锅上架一竹编的“羹篮”,又热冷菜,又蒸新菜,省事高效。

关于“羹篮”,在我们老家还是很有讲究的。因为村子里还把那些脑子不灵光、办事不乖巧的人称之为“羹篮”,所以大人总是告诫小孩子绝不可以直接从“羹篮”上取食,否则会变成“羹篮”----其实是怕小孩子被锅沿或者蒸汽烫着而已。



02.镬灶堂、火钳、火叉、火棍(筒)、火锨、风箱
灶间的烧火之难是很难想象的,碰上阴雨天气,柴湿烟重,往往闹得满屋子烟雾腾腾,仍然没能生着火,所以往往会去扒一些松针、枯叶来做引火柴。只要灶里有了火,便可以借助“火棍”来帮忙,“火棍”其实是一根约一公尺的竹筒,约有三节毛竹长吧,打通上两节,剩下最后一节底部开一小孔,碰上点不着火时,便将开小孔的一端伸入灶堂,嘴对着另一端吹气,有时候直吹得头晕眼花,四肢无力;临到火将燃起时,总会伴有浓烟冲出,搞得烧火者涕泪俱下。




03.羹栏(羹杠)、天萝丝、刷帚、豆腐杠、冷饭箩头
说来也怪,那时候到处种粮食倒没有现在土地成片荒芜吃得饱,那时山上可谓干干净净,只见树木不见草,树也因为枝条被吹而显得精瘦,但仍然没柴烧。有一年冬天因长时间阴雨,实在没东西可烧,父亲便将因“破四旧”而废弃的旧床拆掉烧掉,因为都是老木头,烧起来火很旺,又没烟,很是开心。可现在回想起来,将那样一张雕花老床烧掉太可惜。

灶间的长凳已被坐得油光发亮,小时候我总是依在母亲身边,看着灶堂里旺旺的火苗,感到无限的温暖,而现在母亲根本有坐到灶堂的机会。




04.面床、擂杖、秤、覆罩、竹篮、灶司菩萨、 庎 橱、米筛
灶堂前还有一道用长条石隔开的灰塘,灶堂里的灰积多了,便用火锨盛出放在灰塘里,而母亲每年都会在灰塘里做一回“三套筒”----称得上民间饮食的奇迹了:寻一广口陶坛,稍大些,将猪肚洗净,剖开;将杀好洗净的老母鸡开膛,塞入葱姜老酒酱糖诸物,将鸡整个塞入猪肚内,用麻线将猪肚子缝好,放入陶坛,加适量水,用竹笋壳封好口,再糊上湿泥巴,将陶坛放入灰塘,四周围上从灶堂里退出的灰火,让它焖烧通宵,开坛时香气浓醇长久,肉食鲜美爽口,食之难忘。



05.面桶架面桶、匏种壳勺、菜头丝刨、汤罐、
砧板、
白刀
碗橱,筷匣样样都是少不得的,灶司菩萨是在灶墙上每天接受烟熏火燎,而灶台面的水缸更是离它不得。上小学时候,每年冬天,作为小组长,我总要领着同村同学在晚饭后拿一面小锣,边走边敲,高喊:“注意防火,空柴仓,满水缸。”原先都是父亲去离家半里地的井里挑水,我稍大后便接过父亲的担子,每天清早便要将水缸的水挑满。

现在家里早就配了煤气灶,可母亲很少用它,依然习惯于用她的土灶,不过每天的劳作跟着饮食更趋简单而已。



06.畚斗、箸笼、盐甏
你能用宁海方言答对几个?
感谢《宁海话》作者核对宁海话。
□文章:王行松

□摄影:桑洲梧月摄于桑洲西安村

□制作:水东居士

□审核:
《宁海话》作者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宁海精神”,感谢“宁波东胜”对“乡土宁海”微信平台的支持。


乡土宁海

xiangtuninghai



长按二维码,乡情扑面来


    关注 乡土宁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