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街娘娘宫村 为搞呣要用妈祖的名字来命名 妈祖文化在宁海

 

妈祖和妈祖信仰是宁海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植被和人文根脉。...





编者按biān  zhě  àn

“乡土宁海”应《大爱妈祖——妈祖信仰在宁波》编委会之约,整理成文后,今天发布第一部分,请行家纠错。

特别感谢乡土专家应可军先生、林常飞先生提供资料。





长街娘娘宫妈祖塑像



三门湾畔的妈祖塑像千百年来,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妈祖,作为海洋文化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神,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数亿的信众,尤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更甚。在浙东沿海一带,自然也有着不少有关妈祖娘娘的动人传说。而背山濒海、渔业繁荣的宁海,也属于妈祖文化圈内的重要地区。



三门湾畔的妈祖塑像

据长街《龙山陈氏宗谱》记载,在清康熙(1661~1722)后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沿海居民安居乐业。勤劳勇敢的龙山居民靠着土地与海洋的馈赠,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可太平盛世休养生息,人口猛增,原有的土地难以养活众多人口,于是他们决定在村前辽阔的海涂上围海造田。

乾隆(1736~1796)初年,龙山人又一次决定联手围塘。他们对外塘、焦头、长堍这片海涂进行勘测,决定从村西南的山嘴(现外陡门处)开始到村东南的天打岩筑一条长 600 多丈的围海大堤。经过几个寒暑的苦战,大堤即将堵缺合龙了!勤劳的龙山人伐木打桩,砍柴填缺,抛石压柴,运士筑坝,大坝合龙,大功告成!可谁知大潮汛一来,堤岸决堤,大坝被冲,多年努力转眼付诸东流。浸染了大海的气魄与坚韧的龙山百姓,毫不气馁,在大家的顽强努力下,大堤坝一次次筑成,却又一次次被汹涌的海潮冲毁。

如今我们还能看到的外塘墩、长堍墩、焦头墩、悬水堍墩等高墩,都是当年一次次大堤坝被冲所形成的。

中秋晚上天文大潮导致大堤坝第四次被冲。第二天一早族长帮正、帮道、光芬等人来到被冲的缺口处察看汛情。这次不但合龙的大堤坝被冲,其他好几段堤岸也被毁,被毁长度共有一百多丈。望着屡次被毁的堤坝,想到这几年为了围海,已将村庄财力、物力几乎耗尽,村民们感到精疲力竭,心情十分沉重,但真是无可奈何,只能“望涂兴叹”。



三门湾畔的妈祖塑像

正在这时,不知是谁发现在堤坝外十几米处有两排整齐的脚印,自西向东排列。这就奇怪了:谁会这么早就在海涂上行走了呢?仔细一看,脚印很小,像是七八岁小孩的脚印,但迈开的步伐却是很大,相当矛盾。再一看,这脚印前尖后大,明显是一个裹过脚的女人穿着鞋子的脚印。这就更怪了:从没有小脚女人下海的,更何况这么早,而且她下海还穿着鞋子呢!疑点重重,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正当这时,一位头戴竹笠、背着渔篓、长须飘飘的老者出现在众人面前,说道:“这是水母娘娘走过的足迹。”说完竟倏忽不见了。

水母娘娘,即民间尊奉的妈祖,她受历代帝王册封,封至天妃、天后、天上圣母,水母娘娘是民间俗称。大家立刻明白,这是妈祖娘娘在给大家指点迷津!按照足迹路线确是一条理想的筑堤线。大家不顾海涂泥泞,一齐跪下向妈祖娘娘致谢祈祷。




三门湾畔的妈祖塑像

按照妈祖娘娘指引的筑堤基线筑堤,工程进度快得惊人,并且一次就堵缺成功。从此一条又高又大的长堤屹立在海涂上,如海上长城,固若金汤,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大堤内的海涂经村民蓄淡开垦成了 800 多亩的良田。

村民自此又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为了报答妈祖娘娘的恩德,清乾隆十年(1745年),大家在堵缺的堤坝内侧(今娘娘宫村北)建造了一座红墙青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妈祖宫”,内奉祀妈祖娘娘,后人世代春秋祭祀。该庙俗称娘娘宫。后庙前有了居民,建立了村庄,该村就叫“娘娘宫村”。

该庙土改后改作轧米厂房,嗣改为供销社,最后拆建为卫生所,仅存东厢檐阶石及部分道地所铺的石板。人们不忘这位造福于民的妈祖娘娘,2009年娘娘宫村民在遗址旁重建了“妈祖宫”。这座庙不但是长街境内十多座妈祖庙最为雄伟的一座,也是宁海县境内所有妈祖庙最为雄伟的一座。




长街娘娘宫村(吴宁康摄)



□ 撰稿:吕晓岚

□ 照片:乡土粉丝供稿

□ 编制:水东居士

□ 审核:天姥老人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宁海精神”,感谢您对“乡土宁海”公众号的支持。“宁波东胜”、“东灿酒业”赞助的“乡土宁海”是公益事业。
乡土宁海
xiangtuninghai

长按二维码,乡情扑面来


    关注 乡土宁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