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质疑,资本青睐!共享充电宝真是未来?

 

虽然一再被质疑是否能够获得成功,但现在资本对于共享充电宝的追捧甚至超过了当年的共享单车。据统计,今年3月31...



虽然一再被质疑是否能够获得成功,但现在资本对于共享充电宝的追捧甚至超过了当年的共享单车。据统计,今年3月31日以来到5月11日,共享充电企业共获得11笔融资。但用户真的看好共享充电宝吗?资本为何又对它如此看重?

共享充电宝,不知不觉中走进我们的生活


说到共享充电宝的普及,自称为资深老食客的小卓显然有话要说:“现在在等位的时候,越来越多的餐厅都会主动拿出共享充电宝,给等位的客人充电。收费大约是1元人民币1小时,支持微信支付。如果你手机完全没电了,餐厅甚至会替你付钱。通常一个共享充电宝能同时接受3~4个设备同时充电。所以现在那种人气比较旺的餐厅门口,一群人凑在一起插着共享充电宝打《王者荣耀》的场景蛮多见的。”

的确,虽然在过去某人曾经在微博放话说“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但这个新产业却的确开始迅速成长了起来,成为了融资市场的又一个亮点。从各大餐馆出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共享充电宝已经出现在了不同的公共场合之中。而且相对于共享单车来说,由于它占地面积不大,反而更容易获得商家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甚至诸如美团之类的巨头,也已经进入了这个市场之中想要大干一场。那么,共享充电宝背后的大佬们,究竟是图啥呢?

新的流量入口,就在共享充电宝上?
这一问题的答案,也许就在美团的掌舵者王兴的话语中。王兴曾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移动互联网转型基本完成,智能手机用户量日趋饱和,在这个时候,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期已经消失。这就直接导致了APP推广成本的日趋上升,很多平台只有投入重资购买市场排名,或者和手机厂商达成合作预装APP来进行推广。

在这个时候,共享充电宝被很多“大佬”们认为是新的廉价流量入口。比如说美团就将共享充电宝设计为只要是入驻美团点评的商家,都有机会接入共享充电宝服务。当然,美团也会利用在共享充电宝上增设广告、鼓励用户关注相关公众号等方式,去将用户导流到自己名下其他产品之中。

梦想虽然很丰满,但是现实是否也是如此?这一点恐怕未必。

毕竟和共享单车市场不同,目前共享充电宝市场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巨头。充充、小电、街电、来电和怪兽充电等各自为战。其中,小电已经宣布拿到了3.5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这笔钱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高榕资本领投,腾讯和元璟资本跟投,这也是BAT首次入局共享充电宝。而充充则表示自己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了5亿元人民币,这笔钱也创下了这个市场单笔融资额度最高的记录。但没有人知道,这个记录能够保持多久。

然而,疯狂的市场从未掩饰过它狰狞的“獠牙”。就算是有像美团这样的“大佬”入局,其之前所擅长的领域也并非是共享经济—它未必能吃透这个游戏规则。更何况,共享充电宝是一种功能性产品,人们更关注于它的用途,而不是能提供怎样的信息。有多少使用者会转化为真正的流量?

这一点,巨头们肯定也明白。但是对于不差钱的巨头来说,如果因为这么一点风险,而错过了一个可能存在的风口,那么这也太蠢了。
共享充电宝,还差了一口气


共享充电宝已经有了入局者,又有了钱,但是它的市场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被做大,现在不少共享充电宝还是停留在餐桌之上。这就意味着,为了走出餐馆争夺市场,这些企业很有可能会和出行市场,尤其是现在的共享单车市场一样,最终打响价格战。尤其是在BAT入局之后,这样的未来几乎已被注定。但是和共享单车市场主要负责补贴用户不同,而其补贴对象将不仅限于餐厅,还有使用共享充电宝的人群。

同时,很多用户本身就有自己携带充电宝的习惯,特别是某些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用户,根本不会信任共享充电宝。相对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市场也许没有那么大。这样一个不大的市场,却吸引了这么多的竞争者,很容易预见的是,在未来,整个市场将迎来残酷的洗牌。而业内普遍认为,市场最终的胜利者,不是那些应用场景最多的共享充电厂商,而是那些客户资源和技术创新最有优势的厂商。

共享经济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且不再仅仅局限于科技圈,越来越多传统产业开一个公众号,做一个APP,就可以顶着“互联网+”的名号,把“出租”包装为时髦的“共享经济”,引来投资人的追捧。然而,换了一个名号,就能把一个产业盘活吗?共享经济的市场到底有多大?投资人到底给这个市场准备了多少的耐心?在资本狂热追逐的背后,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胜利者始终是踏着竞争者的累累骸骨而上的,而有些市场甚至根本没有容纳哪怕一个胜利者的空间。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关注 计算机应用文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