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是如何抵御寒冷的,现在的人比皇帝还幸福

 





考古学家发现,远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便已经会使用和控制火了,例如北京猿人就会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和取暖。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燎炉烧炭取暖,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烧炭取暖这一种。



楚人为了御寒就会选择在冬季吃一些养生的食物来补充热量,在食物的选择上,会挑一些性暖的,比如生姜、牛羊肉和狗肉等。



古人也知道,除了火可以取暖之外,还能依靠光照,于是人们盖房子的时候都会让房屋的门口朝向南方,让阳光直射到屋内。



秦朝时,在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主要是利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中毒。火墙是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暖气的雏形。



汉武帝时建立了一座温室殿,供皇帝冬天居住,而皇后的宫殿则主要通过涂抹花椒和泥来取暖,被称为“椒房殿”。



大多数百姓只能在家里放置一些简易的火炕,室内可以靠火炕取暖,如果出门就得靠衣服了,唐朝之前并没有棉花,也就没有棉衣,百姓们只能在袍子里填充乱麻用以取暖,效果非常差。



到了唐朝,在取暖设备上有了较大改进,人们发明了手炉,椭圆形的铜质炉内放火或者尚有余温的灶灰,有的炉子外还可以加个罩。

宋朝时期造纸术发展迅猛,专门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就诞生了,称作“纸裘”,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可谓是百姓出门必备的首选之物。



这个时候还兴起了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热水袋,直到近现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到了明朝,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与养生,除了在手炉中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类似于香水的作用。



清朝的皇宫中有暖阁,就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清朝末期的宫女回忆:宫殿建筑底部是空的,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将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



暖阁与现在的地暖有几分相似,不过和地暖相比,暖阁既不能控制温度,又存在安全隐患。不得不说,至少在采暖这方面,现在的人比皇帝更幸福~




    关注 华商暖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