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说绘本贵+简单了,看看一本好书背后的“血泪史”你就明白了(文章非常长,慎点,可是一旦看了,会有一种情在心里久久激荡)

 

就在自己做课件时,看到了一份“2016年3月,在杭州举办的第六届信谊图画书奖创作工作坊上,彭懿与张杏如执行长的一席会谈”的资料,谈《巴夭人的孩子》的背后的创作过程,让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小艾语

照例做课件,所有的约谈,暂时都推掉,自“人人都会讲绘本”课程上线后,我的心一直是悬而又紧的,虽然做了这么多年的亲子阅读推广,讲了近千场的线下讲座,然而,开线上课,还以录播的形式,这是第一次。线上讲课,在千聊,在荔枝都有讲过,但是那是直播课。今天还有一学员把在线听完我讲课后的笔记发给我,着实让我感动十分,密密麻麻用写满两页A4纸,细细读来,更是让我发心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感恩朋友们的支持,感谢大家帮我们不断的传播。

前几天一朋友和我聊天说,小艾,你做这件事情,有点费力不讨好,看你每天不到凌晨不休息,这样折腾有意义吗?你知道,其实父母们不爱学习啊。我说:我知道啊,我也是父母啊,现在父母都太忙。她说不是忙不忙的问题啊。我说我知道啊,大家只看表象,比如,孩子作业写不好,就乱吼孩子,可是忘记孩子为什么写不好,其背后的原因。比如有的时候,是孩子没有理解明白题,不会写,也不知道如何表达。有的时侯也许孩子状态是真的累了,当然,也不乏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想玩。可是,想玩,并没有错啊。朋友说:你这不都懂吗?父母们不想自己学习,但是却只想要孩子们的结果。当然也有很多爱学习的,可是还有爱学习又没时间的。而且如果再从这些爱习的人群中,选出学习讲读绘本的人,那就更少了。我说:我能理解,但是我想的就是通过我们不断的坚持和努力,让父母们意识到,每一位做父母的都不是生来就会当父母的,我希望她们在遇到不会讲,不知道如何讲绘本时,有一个课程在这里,可以引导。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朋友不说话了,她知道我会一直这样做下去。是的,我会一直做,而且还会开发其它相关课程的。

就在自己做课件时,看到了一份“2016年3月,在杭州举办的第六届信谊图画书奖创作工作坊上,彭懿与张杏如执行长的一席会谈”的资料,谈《巴夭人的孩子》的背后的创作过程,当时,我没有在现场,可是,我足足看了五遍这篇文字,看的我内心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息。这是一本我特别喜欢的绘本,而且我记得今年在上海我和彭懿老师还说到了这本书,而且我还求了一本,给孩子的签名版,因为当时时间有限,并没有聊这么多其背后的故事,今天再来看,感动的不得了。如果还有哪些父母觉得绘本简单,绘本太贵,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





感谢彭懿老师签名,而且特别贴心的以同学自称,好有童心,好有爱。
“信谊图画书奖”自2009年设立以来,每届颁奖活动中都会开设公益创作工作坊,邀请不单一局限在图画书创作领域的众多专家来与大家分享心得,以期打开多维度的创作视野。这几期,我们会与大家一起来回顾。

2015年5月,儿童文学作家、“非著名摄影师”彭懿踏上了前往马来西亚仙本那的旅程。这是一次灵感迸发的创作之旅:半个月后,他带着8000多张照片满载而归,并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巴夭人的孩子》的文字撰写及初稿排版工作。

然后,这本由50张照片组成的书稿被交到了台湾信谊编辑部,并由信谊基金会张杏如执行长亲自操刀编辑。

6个月之后,中国第一本以摄影作品来讲故事的图画书《巴夭人的孩子》宣告定稿:最终的成稿中,50张照片被删成了39张,其中,有三张彭懿最为钟爱的照片都被删掉了,半点影子也没留下。
那么,在这漫长的6个月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一个声名卓著的创作者从心如刀绞、咆哮抗议到乖乖“瘪茄子”?

2016年3月,在杭州举办的第六届信谊图画书奖创作工作坊上,彭懿与张杏如执行长的一席会谈,揭密了两位高手过招的“刀光剑影”。这场对谈,也被业界人士誉为“中国图画书出版界的巅峰对话”,“机锋相对,妙语连珠,思想的火花四处飞溅”。
以下文字实录,希望让各位读者以及关心图画书的人们,体验工作坊上原汁原味的精彩与感动。

彭懿的话:三十年的儿童文学创作经验,让我不满足于做一本摄影集

在马来西亚拍摄的时候,我只知道我要做一本讲述巴夭人的孩子的摄影图画书,可是这只是个想法,故事并没有成形。直到有一天,我立在船头,有几个字脱口而出,它顿时就活了过来,手舞足蹈地朝我扑了过来:“我们,我们,我们是巴夭人的孩子。” 那一刹那,我知道,一个美丽的故事成形了。

在这本图画书里,我试图以一个巴夭人孩子的视角与口吻,讲述一个巴夭人自己的真实故事,让我们的小读者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童年。在这本书里,我要不带任何主观色彩,不居高临下,不以一个所谓的文明人的姿态来评说。
在这本摄影图画书的创作中,我一个人扮演了好几种角色:作者、画家、导演、剪辑师,还有摄影师——最要命的就是这个摄影师。我的版本中,我一共用了50张照片。 我不但从一个图画书创作者的立场出发,还从一个摄影师的立场出发,把我认为好的照片全部用了进去。 比如这一张:
为了拍这张照片,我整整花了两天时间找到这样一片海域,要水草丰盈,还要中午11:45的阳光直射,才有这种水草晶莹剔透、小船宛如漂浮在空中的质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被编辑无情地删掉了。

这样被删掉的照片,一共有三张。这每一张照片,都是我的孩子,删掉它们,就像活活把我的孩子掐死一样。当我听到编辑要把我那三张照片删掉时,我痛苦得都想抱着编辑一起跳海……

我写了一封长信,字字血,声声泪,咆哮,抗议——我都不记得我一生中写过这么长的信……

编辑们被我吓坏了,十天,没有一个人给我回信。这时候,有一个人发声了。有一个人优雅地、柔声细语地发声了。她一发声,套用我奶奶的一句东北话,就是:
瘪茄子了
顿时就瘪茄子了。
张杏如执行长的话:他说他写了三十年,我还活了七十岁呢

彭懿给我写了一封任性而固执的信。我喜欢他的侠气,但有时候讨厌他的傲气。他总说他有三十年儿童文学写作的经验,我还活了七十岁呢。

我不主张把《巴夭人的孩子》做成一本摄影集。网络上有很多巴夭人的照片,但是作为一本图画书,如果没有一条牵引的线,它不能打动人。这条线是我们企图要找出来的。

彭懿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他如果拿书给别人出,没有出版社不要。我说,不管你是58页还是69页,人家也都排着队要出版。但我正是因为爱才,我知道他拍这些照片,是一个多么艰辛的历程,有些镜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他说要在我这儿出书,这是我和他合作的第一本书,我自愿地说:“我亲自操刀来编辑,好不好?”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希望他在这里出的第一本书,绝对要是一本好书。因为我知道彭懿在图画书推广方面所做的努力,或者说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我真的希望他的这本作品是一本好书。

执行长给彭懿的信,是这样写的:
这样一部作品,耳顺之年的执行长亲力亲为,列举了对作品的定位,编辑的思路以及种种细节,并说明割舍的价值。


编辑定位
以你的原则来描述

一本给孩子的图画书。

想让小读者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群孩子过着和他们不一样的生活,完全天生地养。

快乐没有一定的面貌,海阔天空。

当然从照片中,也让孩子看到大自然的宏伟、瑰丽、变幻莫测。


编辑理路
第一章:从我到我们到巴夭人的孩子。先写孩子,再到家人、生活。

第二章:拥抱自然,嬉戏。

第三章:不羡慕别人,接受自己的生活。其中有坚毅,也有悠然自在,或者如你所说的认命(我比较想说是知命)。

我为此书抓出的轴线是,巴夭人的孩子,就像天底下所有的孩子一样,只要有家、有父母、家人、同伴,就可以有属于他们的快乐的童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是富足的。
彭懿的反馈:执行长抓到了妈妈们的泪点

执行长写下这段话时我并未太在意,后来我发现这本书最让妈妈感动的地方就在这里:“有妈妈在,家就在。有妈妈的孩子,很快乐。”这是最打动妈妈的地方,而不在我想象的什么宿命啊、生命的轮回啊。

在整理这次演讲的讲稿时,我又把执行长的信一封封读下来,说实话我有点热泪盈眶。在这些信里,你能看到一个高瞻远瞩的编辑会是什么样的。例1
原稿
改稿


张杏如(台湾信谊基金会执行长):

我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是,我把爸爸去打鱼的那张图放大,因为一方面在之前,爸爸没有出现过,但是“爸爸捕鱼为生”、“我们长大以后也会像爸爸一样出海打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方面,这张图做成跨页,也会解决掉这个页面的色调问题。黄色的色调在这本书里是唯一的,如果不做成跨页,就要和蓝色、绿色调的照片摆在一起的时候,它会不漂亮,而且对于父亲角色的张力不够。所以我们把它做成了跨页。

常立(童话作家、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这里用了四个小单幅画面讲述妈妈每日的辛劳,每一单幅中的妈妈要么置身于狭小的景框之中,要么处在被俯拍的镜头之下,生活的压力不言而喻;接下来的影像是孩子背向我们、打破限制、跃出窗口,之后是孩子在大海中的嬉戏,仰拍,限制性的内部景框消失了。从压力到放松,从拘束到自由,文字什么都不必说,被剪辑的影像说明一切。
彭懿(:幻想小说家,非著名摄影师):

妈妈的画面之后,紧接着是孩子一跃而出的画面。故事讲到这里,小男孩甩下一句“还是跳到外边去吧。比起家来,我们更喜欢大海”,便纵身从窗口跃入了大海。随着他这一跃,故事也仿佛跟着颤抖了一下,顿时变得欢快起来。这是我预埋的一个转折。接下来的画面,像有一把剪刀,咔嚓咔嚓,手起刀落,剪辑出一连串动感十足的映象。没有一个孩子看了,不会为之向往,不会为之欢呼。例2
原稿
彭懿:

每天,我们奔跑!

我们跳水,

我们打水仗,

我们爬树,

我们荡秋千,

我们快乐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群小鱼。

你听,简洁、短促、悦耳、干净而欢快又的句子,是不是读上去铿锵有力?是不是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不带一点修饰,但足够了,它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大海的味道、天空的味道。它给了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童年。
改稿


张杏如:

奔跑的画面配上简洁的文字,很有震撼力,应该是每个孩子的向往。看到了海阔天空、自由奔放的气势和生命力,我觉得不做跨页可惜。

彭懿:原先我的照片中,只有一张跨页的图。而在编辑修改之后,整本书的节奏出来了,旋律出来了不再密不透风了,正如常立所分析的那样,影像的分页经过精细设计,单幅与跨页交替形成不同的节奏:
开头悠扬 单单/跨/单单/跨/单单/跨
中段密集 单单/单单/单单/跨/单单单单/单单/跨
高潮激昂 单单/单单/跨
结尾余韵绵长 单单/单单/单
例3
原稿
改稿


张杏如:

这两张照片,原本孩子坐在船头那张在左边,奶奶为孩子梳头那一张在右边,我把这两张照片对调,奶奶放在前面,面向着坐在船头的小男孩,使两张页面有了对话。

奶奶说,等我们长大一点,就会跟爸爸一起去打鱼。

奶奶轻抚着孙子的头,有着满满的怜爱。孩子在奶奶的抚摸里面,他们有他们的幸福。

小男孩坐在船头,带着有些坚毅的表情,看着辽阔的海洋,他其实知道自己将来就是要和爸爸一样,要出海打鱼,他知道他的生活就是这样,但也坦然接受。孩子有一个自己找乐子的天性。把他放在那里,如果你不是老是骂他、烦他,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这是上帝给人类的最重要的天赋。这一点在这本书里表现得非常好。

这两个页面是我觉得全书最动人的画面。

高手过招 最后交锋

张杏如:

我最想提到的是,作家不要掉入一个美丽的陷阱,尤其对于彭懿这样的成名作家,没有编辑敢跟他说一句不好。包括我们的编辑,所有的编辑都劝我说,张小姐,我们是不是就照着彭老师的意思来做?但我是出版人,我有我出版的坚持。我觉得真正的好朋友就是这样的:可以吵架,可以争辩,可以彼此不同意,但他们可以因为这样子而让自己的高度提升,可以让书更好。

彭懿:事实的真相是,张小姐一发声,我从此再也没有过反对。一路妥协,一直妥协到最后。

张杏如:你觉得这是一本妥协的产品吗?

彭懿:你的过人之处就是让我无法不妥协。因为我想不出来更好的做法。我只是想吓编辑一下,不让他们删我的照片。如果做其他的图画书,我不是这样的态度。我后面还有一本书叫《红菇娘》,改动非常大,我都含泪默认。但这本摄影书,有些照片是我花了千辛万苦来拍的,我不想删掉。其实我并不顽固,只要你告诉我为什么,我应该可以接受。当我清醒的时候我就会觉得这样的改动是值得的。我大多数时候是不清醒的。为什么我大多数时候不清醒呢?因为我写了三十年儿童文学。

张杏如:但是,我今年七十岁,我三十岁开始创立专门出版图画书的出版社,我走遍全世界,我认识非常多的图画书创作者,他们都是顶尖的,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也有四十年的经验。

彭懿:我一直想说这句话,因为你比我多十年的经验,所以我没法不妥协。这本书改到最后,改得更好,非常圆满。我们做了一本很好的书。

张杏如:我觉得作为一个编辑,我也非常有幸能够碰到彭懿老师这样的作者。这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喂招”。我现在把这本书拿出来看,还是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动人的书。恭喜彭老师创作了中国第一本用摄影作品来讲故事的图画书,并创造了首刷的记录,我们恭喜他。

张杏如执行长给图画书编辑的秘笈

作为编辑,给作者提出一个意见时一定要深思熟虑,一定要锻炼自己成为一个有眼光的人。我看到他的照片的时候,我知道它可以成为一本好书,我们必须要有这种敏感度,知道它有成为一本好书的可能性。

一个作家如果没有他的固执,没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是一个无趣的人。如果编辑碰到这样一个人又不敢说话的话,他也是一个不会有成就的编辑了。我希望提醒我的编辑们,你们可能要大胆地说,即使说错了,你也能够向创作者学习,每一次沟通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




由我主讲的“人人都会讲绘本”在线系列课上线喽。
原价199元,限时特惠:99元,赠送我写的育儿书一本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幸福密码》和《最好的绘本给孩子》二选一)
10年践行研究讲故事方法秘籍+每天10分钟+30天学习。
30个知识点+22个讲读案例+100本绘本推荐+互动答疑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妈妈达人
让孩子轻轻松松爱上阅读
轻松扫码即可开通啦!


    关注 陶小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