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韵金声(八)千山万水故乡情

 

瓯韵金声第八集【片头:瓯韵流芳,听东瓯故国今来古往,金声玉振,听永嘉戏曲渊源流长,瓯韵金声】【歌曲《外婆的...




瓯韵金声第八集

【片头:瓯韵流芳,听东瓯故国今来古往,金声玉振,听永嘉戏曲渊源流长,瓯韵金声】

【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潘安邦】
潘安邦


大家现在听到是经典老歌《外婆的澎湖湾》,演唱者是台湾歌手潘安邦。1979年,作曲家叶佳修根据潘安邦与外婆的真实故事创作了这首歌曲。

潘安邦的童年是在澎湖湾边度过的。在那里,拄着拐杖的外婆曾陪他穿过阳光、走过沙滩、踏过海浪,和他一起数着过往的船只,给他娓娓地讲述关于老船长的故事。优美的歌声里,童话般的澎湖湾充满着一个孩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恋。对潘安邦而言,澎湖湾就是他的故乡,也是心灵的归宿。然而,这首歌里的外婆面对大海时又在想什么,也许并没有人知道。

除此之外,可能鲜为人知的还有潘安邦的祖籍。他的父亲来自浙江温州,是地地道道的瓯海人,老人家十七岁时来到了台湾。对于生长在台湾的潘安邦而言,家乡的山山水水,也许只是一个漫漶的影像,然而这一切对于外婆却显得如此的浓烈。外婆,她的故乡或许就在温州。站在澎湖的沙滩上,虽然只能隔海而望,心中盛满的又怎能不是瓯海的水,这海滩,不过是聊胜于无的慰藉。

小时候的潘安邦只知道每天去沙滩边玩耍的快乐,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并不贪玩的外婆也每天都要去海边。更不知道,澎湖湾面前的大海,只要跨过去,就是故乡。

所以对潘安邦,这是一首温情的歌,而对外婆,这却是一首伤感的歌。

只有那些和外婆一样离开了故土的温州人,才能体会这首歌的伤感。



【《橘子红了》 春去春又回来  周迅】

2002年,随着一部名叫《橘子红了》的电视连续剧在全国热播,又一个久久地站在澎湖湾边伫立遥望的女性浮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她就是同名小说《橘子红了》的作者琦君,温州籍台湾作家、潘安邦的姑姑,一个和澎湖湾的外婆差不多的人,一生都靠创作来寄托思乡之情。琦君的散文影响了几代台湾人,这部《橘子红了》,更是牵起了海峡两岸的心弦。故事里诉说的乡下婚俗和人伦情感,到处都弥漫着温州乡土的味道。

电视剧《橘子红了》剧照【瓯剧《橘子红了》 】

2014年,瓯剧版《橘子红了》隆重上演。当大幕拉开、音乐响起、满台充斥着浙南风情的舞台背景映入眼帘,观众们仿佛和琦君一道,又回到了那个让人百般回味的昔日温州。
瓯剧《橘子红了》剧照【瓯剧《橘子红了》 】

戏里有一句台词:等橘子红了,老爷就回来了。

这是女主人公秀芬的心声,也是作者琦君的心声。所不同的是,她要等的不是红了的橘子,不是要回乡的老爷,而是一份“月是故乡明”的期盼。这份期盼,自然属于温州。

【片花:

我是舞蹈演员黄豆豆,我是温州人。

我是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叶长海,离开温州三、四十年了,但我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

我是瓯剧演员蔡晓秋,为家乡人唱家乡戏,是我的幸福,我的骄傲。

我是洪振宁,研究温州文化是我一辈子的事。

我是瓯剧老演员孙来来,瓯剧给予我的荣誉是我这一辈子最珍贵的财富。

我是昆曲演员谷好好,每次回到温州,我都会觉得温州是一个有文化传奇的地方。

我是瓯剧历史上一个作曲李子敏,瓯越文化哺育了我,瓯剧培养了我,我感谢温州。

我是瓯剧演员方汝将,瓯剧是我的生命,我爱温州,更爱温州瓯剧。

风雅瓯江,曲韵流觞,打开广播,听温州籍文化名人讲述温州和瓯剧的故事。】

不忘故乡是温州人的共同秉性。从这里的云水间走出了无数的商人巨贾,他们大多都记着要回家乡来带领和帮助更多人自立创业的承诺。在温州民间,有种不成文的风气,如果你成功了,却忘记了反哺故乡,那么你的成功很快就会变成失败。

【黄豆豆:

其实从我们自己的感觉来讲,温州人比较有一种互帮互助的观念,这种互帮互助不仅仅是局限在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里,有时候是在邻里之间,甚至是:你只要听对方说话,口音是温州口音,大家就愿意相互帮忙。我想这个可能跟我们的地理环境有关系,我们温州三面是山,一面是海,所以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最重要就是靠自己,大家相互帮忙,相互支撑,才能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生存下来。连我自己,到了我读大学的时候温州才通了火车,我们小时候去杭州坐汽车要十几个小时,路上还塌方非常危险,所以那个时候大家更多选择坐轮船。我自己来上海读书,一上轮船就是24个小时,轮船开出去,有没有遇到台风,或者其他什么都不知道,过了一两天到了学校,才给家里打长途电话,请放心到上海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慢慢长大,所以一方面温州人有相互帮助的概念,一方面也有一种像大海的胸怀,也有一种闯劲儿。包括像现在,现在实际上,温州地方像我们讲非常标准的温州方言的越来越少,反而在欧洲、在西班牙、在法国、在意大利,在纽约、在巴黎、罗马、巴塞罗那这些地方,你去中国餐馆,这个服务员一上来那个说话的口音一听就是温州人,我马上就用温州话跟大家对话,结账的时候经常给我打对折,或者不收我钱,温州人有一句话,你到了外国,你不会讲英语没有关系,普通话讲不好也没有关系,你会讲温州话你就能生存下来,温州人有这样的概念。】

舞蹈演员黄豆豆

的确,温州人的成功,很大一部分靠的是乡党间的互相支撑,没有谁敢在成功之后狂妄自大地独吞果实。这种义利观,成就了今天足遍天下的温州人。

金温铁路的修建大概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温州铁路,在南怀瑾离开家乡的几十年间,兴建7次、开工3次、停工3次……因为种种原因屡屡搁浅。温州拖着沉重的步伐,仍苦苦困于“水路一条”,用吴语说,就是“死路一条”。

1992年,身在香港、深居简出的温州人南怀瑾毅然出面,担当起了金温铁路催生者的角色。当年11月,南怀瑾以极强的商业头脑和创造力提出引入外资合建金温铁路的想法。随后,他四处奔走,前后筹措1.72亿美元用于建造铁路。之后,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在温州注册登记,南怀瑾自己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然而当工程接近尾声时,南怀瑾却决定功成身退还路于民。在金温铁路开通后,他曾在一封贺词当中这样写道:在我个人的理想与希望来说,修一条地方干道的铁路,不过是人生义所当为的事而已。我们真要做的事,是要为子孙后代修一条人走的道路,那是大家真要做的大事业。什么是人走的路呢?让我借用宋代大儒张横渠先生的四句话来说,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南怀瑾老先生

【歌曲《明月在他乡》 】

六年修成百年路。比起澎湖湾边的外婆和终老在台湾的琦君,80岁的南怀瑾终于为家乡做了他想做的事情。而这份机缘对于每一位漂泊在外的温州人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

不是所有的温州人都有南怀瑾这样的幸运,许多人出去了就没有回来,可温州人乐观的秉性在这种时候起了作用。日久他乡作故乡,晨昏莫忘祖宗香。身处异乡的他们把温州放大,把故乡搬到自己所在的地方。这种情结,促成了改革开放初,在大多数国营剧团刚刚摆脱十年噩梦即将复建的时候,温州市瓯剧团已经漂洋过海,走到欧洲的舞台放声歌唱了。

1983年,温州市瓯剧团以“中国文艺代表团”的名义带着《断桥》、《浮缸》、《借扇》、《双下山》等折子小戏,到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进行了10场演出,观众人数超过万人。而促成此次演出的恰恰是由温州人组建的旅荷华侨总会。
瓯剧《借扇》


【黄豆豆:介绍旅荷华侨总会及欧洲的温州商会情况

旅荷华侨总会前身叫“瓯海同乡会”,可能是建国之前就成立了。我知道发起人是当时第一批到欧洲去,到荷兰去的温州的一些侨民。所以它在欧洲也特别有历史文化,有自己特别强大的、跟祖国联系很密切的非常爱国的社团。每次我们到欧洲去,非常感谢当地的侨团,一些华人的侨领,爱国的侨胞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经常到国外慰问华侨的演出,按照我们自己去的人手,包括我们自己也是人生地不熟,很多时候出去演出都是依靠当地的大使馆,还有当地的一些华人的社团帮助我们,在当地做了很多事情,才保障我们在最好的演出质量献给当地的华侨。】

在欧洲唱瓯剧,3个国家、11个城市、10场演出……在这次几乎被温州商人全部包场的欧洲巡演中,来自中国的戏曲仍然吸引了四分之一的外国人。他们是温州人的商业伙伴,也是温州人海外业绩的见证。

改革开放打开了沉寂已久的国门,以瓯剧为代表的中国的戏曲重新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当然,我们更不能否认,只有嗅觉敏捷、思路灵活的温州人才能有这样的魄力,不远万里将家乡戏邀请到海外,这是思乡之苦的释放,更是温州人的自豪。
瓯剧《西园记》剧照

1983年的这次演出所带给我们的震撼,不禁使人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有一个少儿京剧表演团到美国演出。演出结束后,其中的两个小演员不小心和大部队走散了。他们来来回回找了很久也找不到队伍。异国他乡的陌生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浓成了一种恐惧。他们只能呆在原地。天渐渐暗下来,为了相互鼓励,其中一个孩子想出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好办法——唱戏。就这样你一段,我一段,好像慢慢地淡忘了恐惧。不久,一个人向他们走过来,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问道,“你们唱的是不是京剧呀?你们是中国人吧!原来这是一位旅居美国多年的华侨,听见孩子们唱京剧,一路循声而来。后来,这位华侨将他们送到了大使馆,经过多方联系找到了演出团驻地,一场虚惊化为乌有。面对着失而复得的孩子,带队老师十分感慨的说:“戏曲真的是太神奇了,它就是一种带你回家的声音。”

是啊,在走遍了千山万水,历尽了人生风雨之后,家才是是那个最幸福、最温馨的港湾。离开再久却总要回家,而瓯剧又何尝不是引领那些离开故土的温州人回家的声音呢。


    关注 1003私家车音乐广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