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共读 别问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

 

有不少人喜欢拿李叔同的出家说事。有的文章写的圆满,好像非此不足以论英雄。丰子恺用“物质、精神、灵魂三层楼说”...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有书国学共读



1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有不少人喜欢拿李叔同的出家说事。

有的文章写的圆满,好像非此不足以论英雄。丰子恺用“物质、精神、灵魂三层楼说”或“人格圆满说”作过分析。

这类似于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阐释李叔同的人生轨迹。这大概是最妥当的解释了。可我总是隐隐觉得有点“一楼脏、二楼乱、三楼四楼住高干”的味道。

如此说来,求佛岂不成了人生终极目的。

还有些人觉得可惜。世间多了位高僧,少了个才子。总是掂量着,拿才子换高僧,有点不值。

“在种种分析李叔同出家之因的人中,无可回避的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他们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或找出看似有理,实则不堪一辩的论据的良苦用心只是觉得李叔同走上出家为僧、一心念佛之路是非常可惜的,说得再透彻些即以为有人步入佛教之门是悲哀的。

有这种意识的存在,佛教不可能被这些人认可为一种学问,也不可能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他们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佛教师一门学问,是一种文化。”

2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先不谈个人好恶。前几天我去办车险,推门进来两个小姑娘,问有没有信福音的。旁边的小伙子说,我连佛都不信,还信你这个?这话信息量很大。对于信仰,我们很多人还是抱着“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的想法,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站在俗家看出家,人们觉得好像也不难。不吃肉、不结婚、不留头发就行。相当于三室两厅改成两室两厅住。挤一挤,不算难,还省物业费取暖费。这哪里是出家?

这不还是站在俗家嘛。我们俗家人看大师,终究是站在岸上看水里的人扑腾。

出家不等于出世。翻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俗家与人打交道,出家还得与人打交道。苏泓月在《李叔同》中说,“僧门也是人间,僧人也是在人世间行走的人。出家并不等同于出世,只要还与人打交道,只要还想做事,只要做的事需要与人合作,亦和入世一样。最难的修行不是出世参禅研律,而是入世。”

3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出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标榜自己多么洒脱。只是为了让自己内心更强大。没有经过孤独的长途跋涉的人,不足以谈生活。

出家不是念念阿弥陀佛就完事。“学佛须要得实益,徒然嘴里说说,作几篇文字,没有道理;对人来说,眼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了却生死,生死不了,非常危险。”

出家不是布衣之怒。年前,婶婶还在的时候,说我弟弟“俩眼一瞪,像个铃铛似的,我出家去!”我们一边看着旁边坐着的弟弟,一边笑。怒而出家,显然不可取。出家不是摔东西、发泄情绪的方式。

《战国策》里,记录秦王说,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出家显然是要作为志向,认真想想的。不是头脑一热的决定。如果没有好处不要出家。即便不为增益,至少也是为了止损。

不过,李叔同出家,显然都不是以上原因。丰子恺说,“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出家到底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揣测李叔同如何如何,实在无益。末了,我想起了冯唐的一句话:心里一撮小火,身体离地半尺,不做蝼蚁,不做神,做个写字的人。

其实是不是写字的人也不重要。不自欺,不欺人,明明白白的,这样就挺好。



作者:玟涛,85后,翻闲书、写小字、组合式人生,创办《这一个》杂志(豆瓣阅读,构建跨学科思想共通体)及公众号“这一个”(ID:todeti)。

主播:阿成,长岛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微信号:fac792。新浪微博@阿成Alan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点
哦!


    关注 有书国学共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