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百姓流离失所,为何他整个家族没受到冲击?

 

另类高士徐孺子的名士生涯...



物欲横流,内心依然安宁。面对诱惑,能定住心,毅力非凡。名利在前,挡得往吗?

孔子老先生也挡不住。他老人家周游列国,往大了说,是为实现伟大的抱负,为天下苍生,说的功利一点,跟名利脱不了干系(不要朝我泼脏水)……

孟子也挡不住,学孔圣人带着学生在各国游历,虽不被接受,但是却著书立说,也难逃名利的大网。

你我也凡人,更是扛不住,试想一下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汽车,没有抽水马桶,甚至没有下一顿的饭钱,你受得了吗?如果你说,你还可以淡定,那么你赢了,因为你和我敬佩的徐稚一样是高士。

江西名人多,徐稚算一个。

徐稚,又被称为徐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今南昌进贤)人。小时候就是一个不一样的小孩子。

九岁那年,月光皎洁,他画地上的影子,竹影轻摇,孺子轻描。有个大人,看着眼前这个小孩,对月发出了千万年来人所共有的感叹:“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那么该更明亮啊?真可惜。”有此说法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月是阴精,据汉刘向《五经通议》记载:月亮里面有兔,蟾蜍(张衡《灵宪》中载说蟾蜍是嫦娥的化身),它们共同生活在月亮上。蟾蜍本是阴性,而与兔(阳性)共同发亮,可见,阴是从阳生发出来的,或者说没有蟾蜍,月亮发出的光会更亮。



面对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哲学命题,九岁的小朋友徐稚当即回答:“不是这样的,比如我们人眼睛中没有眼珠子,那么就一定不会亮。”

哲学命题我很不擅长,但是徐稚却很巧地化抽象为具体,这么一说,不但回击了这种问答,而且让大家都明白,事实就是阴阳相生。

稍大些后,徐稚就到处游学,江夏的黄琼这时还没有发达,偶然看到后,惊喜之余,就让他在自己家里学习,可以说是倾其所学。孺子呢,也学得很快,效果奇好。黄老师后来当官了,一直当到了大司空,主管天下财政大权,可谓是风生水起,权势熏天啊。按常理说,徐稚完全可以去找老师弄个官当当,按他们俩的交情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徐稚竟然和老师断绝关系。这和后世当个主考官就收了很多学生,而后学生老师共同进退的情形真是相差太大了。

徐稚家里很穷,作为读书人,他亲自下地耕种,可是读书人种田,结果可想而知,大有陶渊明所写的“草盛豆苗稀”的意境。不过,无所谓,孺子并不在乎,穷就穷点,饭少吃一点,两顿就好,衣服穿旧点,干净就好;对待亲友,谦让为好。邻居们看着这位满腹才华的农人,心疼,常常送来些些东西,说帮忙也好,说孝敬也好,他都不收。这样的行事,这样的做法,让人更是十分地佩服他。朝廷多次派人请他出马,都不去。他是真的高士,四次举孝廉,五次辟公府,三举茂才,都不为所动,真是难得啊。如果真是做样子,有一次就够了。但徐孺子,一次都没心动。

真的高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坚持自己人生的理想,敢于抵制外来的一切诱惑。但,面对天下真正的高士时,他也表现出知已相惜的大方。

陈蕃因为与窦武大将军共同参与诛宦官的活动,结果失败后被贬到江西来当太守。他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官衙休息,而是去拜访徐孺子。就连主簿都觉得不妥,但是陈太傅还是说:“当年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巷门时去接待贤人,连席子都没坐暖,我这样做有什么不可以呢?”

陈蕃陈太傅是当时天下士人的风向标,他曾经的志向是“扫天下”,他的任务是将天下所有的高人都能发挥作用,而他到任后的第一个目标人物就是孺子。可见,在这位大佬面前,孺子是何等的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当陈太守来请他担任府里的功曹时,他并没有象从前一样推辞,而是欣然前往。不是点头哈腰,而是太守有请就前去,给他馈赠就收,谈完之后就回家。每次从陈太守那里得来的馈赠,拿回来后就分各邻居。陈太守在省城不接待任何宾客,但却单独为孺子铺了张卧榻,孺子离开后,他就把它挂起来。

此时的他们,一当世大佬,一当世高人,谈笑该多么开怀啊。

只是,这是徐稚唯一的和官府有关,以后,每次朝廷地方遴选有道高人,甚至拜为太原太守,都没有去。

孺子继续过着边读书边种田的幸福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日子艰辛,但也落得无官一身轻。

黄老师身为三公,虽致力于天下苍生,但宦官五侯擅权,权倾天下,黄老师知道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扳倒,只好装老装病,这一称病就真的背过气去了。黄老师过世了,五六千人为他送行。作为黄老师的亲传弟子,孺子一定要去。但是家里穷,根本没有出门的路费。孺子有孺子的办法。他把磨镜子用的工具带上,每到一个集市,他就给人磨镜子赚点钱,于是,在从南昌到江夏漫长的路上,就出现了一个奇特地游方磨镜人,破衣烂衫,神情枯槁,双眼中却自有精光闪现,他不待很久,只要赚够前往下一站的路费他就走了。这样磨镜啊磨镜,终于到了黄老师家了。

黄老师不仅只是他的老师,更是不断向朝廷举荐他为官的恩人。虽然没去当官,但当初却是礼遇有加。孺子前去吊丧,是为自己的恩师。没有名剌,他准备了一只鸡,哇!这只鸡是特殊的鸡,是徐家自己养的老母鸡,而老母鸡中用自家的酒浸饱了绵,(因为家里穷,孺子用绵浸饱了家酿酒,然后藏在鸡肚子里,鸡是自家的鸡,酒是自家的酒,其实也是孺子聪明的办法,路都挺远,万一路上破个坛子罐子,洒出来咋办?用绵吸饱,刚好,可以放在鸡肚子里,不占空间,可保鸡不变坏。)孺子到的时候,老师已经下葬了,他也不讲虚礼,背着那一只鸡,把酒挤在碗里,放在老师的坟前,哀哀地哭。当时黄老师的孙子黄琰以长孙的身份手拿孝棍,听说有人在坟前痛哭到失声,赶紧过来看时,发现来人已经走了。黄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和参加葬礼的那些高人们共同猜测是谁时,郭林宗等人就猜是徐稚,于是请最会讲话的茅季玮去追,请他回来,结果茅先生带回来一句话:“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孺子最终就那样离开了。

孺子为人忠义,他一生中参加的葬礼不只有黄老师,大凡跟家里沾亲带故,虽然活着时没有交往,但逝世了就一定会去。东汉著名的太学生领袖有道先生郭林宗母亲逝世,孺子也前去吊祭,哭完,将一把青草放在坟前就走了。原来《诗经》上曾写:“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他用这样另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敬重。

冀州刺史姚元起恰恰在差不多的时间死去,孺子深情痛哭,但是因为祭祀时东西太少,被九江的何子翼嘲笑:“南州孺子,吊生哭死。前慰林宗,后伤元起。”

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儿子徐胤,也是个隐士高人,华歆一再请他出山做官,称病不出,东汉末年,战事纷争,百姓流离失所,但唯有徐家得以保全,不能不说是父子二人一脉相传的高尚感动了那些横行乡里的强盗。

今天江西的孺子亭,孺子墓,孺子路,一路相承的高士之风。(婉如清扬)


    关注 婉如清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