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音】南方也给先祖送寒衣 陈老萌

 

前几天是盛行民间的寒衣节,正好接连读到两篇说及这个鬼节的文字。...





前几天是盛行民间的寒衣节,正好接连读到两篇说及这个鬼节的文字。一是从冯其庸口述自传《风雨平生》节录的《红楼随谈》,说他校注《红楼梦》:“有一回:秦钟死了,贾宝玉跟柳湘莲说,有没有到秦钟的坟上去看看,十月一了,我要去祭扫一下,大致这个意思吧。我们当时校和注的过程中,都没有当一回事,后来上海有一个读者给我写了封信,说你在《红楼梦》的校注本里对‘十月一’没有注释,其实应该注释,因为这是北方的一种特殊风俗,‘十月一送寒衣’,要给已故的人上坟,因为天冷了,要送冬天的衣服了,所以有‘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冯其庸根本不知这个节日,询问为他开小车的北京司机,又问他住处的北京市民,确信后再检阅相关史籍,补注了一段。冯其庸更不知南方也有这个鬼节,不为“特殊”在北方。他说:“民俗,南北有区别,像我们老家就没有送寒衣。”他老家无锡。

第二篇是《文汇报》上何频的《早清明,晚十月一》,恰逢寒衣节后三天。何频同样认为南方没有寒衣节,引证的正是冯其庸自传:“南北风习隔膜,即使在人流物流大流通的今天,南方人多不知道鬼节还有个十月一。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商务印书馆已出版的《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其实不为北方专有,南方有过的“十月一”旧俗并未中断,晚清文人笔记里多有记载,何频文章已引述了好几条,在苏州谓之“十月朝”。可何先生断言,现在“湖北没有,安徽,至少是与苏北地区接壤的天长一带没有”,并发问“什么时候将十月一改成了冬至上坟?”我们南通这里与苏州隔江相望,紧贴江岸,好些地区的口音极似上海的崇明。没有移风易俗,仍年年给先祖送寒衣。十月朝和冬至,祭祖并行不悖。只是如今无坟可上,在家里烧烧纸钱罢了。今年的这一天,我即陪了内人去她妹妹家,姐妹连襟们一起叩首、点香烛、焚锡箔。

何先生是北方人,于南方习俗不甚了了;那位上海读者或不大出城,亦不甚了然乡间民事。冯其庸童年生活在无锡农村,直至成年后才离开,何以也对“十月一”未留印象?有点费解。只能猜想,年事已高,早先的事忘得不留痕迹。这在老人不算罕见,摘录冯其庸自述的这篇文字,就还有一处误记也叫人十分费解。他说,“鲁迅老早就说过了,说《红楼梦》是‘无韵之离骚’,离骚当然是一首长诗了,鲁迅这句话是赞赏得最恰当不过了。《红楼梦》不用韵,但是有诗的内涵,所以鲁迅这句话实际上已经说在前头了。”“无韵之离骚”是鲁迅的名句,前面还有一句“史家之绝唱”,两句都针对《史记》所言。凡念过大学中文专业的,课上没有没听教师引述过这两句的,不论讲《史记》还是讲鲁迅。若讲到《红楼梦》,必引的是鲁迅的另外一段话了。冯先生乃学界尊崇的红学大家,能让李四戴张三的帽子吗?就是戴了,随你如何地抱憾。

最近正与友人议论传记写作,感慨于若干传记对传主自述的言行照搬无疑,盲从误录者不时寓目。故撰此千字短文,以示一例,绝不敢苛责前贤。毋庸置疑,冯其庸的自述为学界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史实,白璧微瑕耳。

本文刊2017年12月10日《文汇报 笔会》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今生一盅茶》购买网页

【笔会上月好文推荐】
白谦慎:王弘之老师
毛尖:“年度罪人”
何频:早清明,晚十月一
叶兆言:一个南京人眼里的西湖
孙小宁:法隆寺与柿
陆天明:胡老师的木箱
李戎:外来人的成年礼——从潮州到广州


    关注 文汇笔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