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首排士兵阵亡率最高,为何宁肯拼命往前冲也不躺下装死?

 

古代打仗首排士兵阵亡率最高,为何宁肯拼命往前冲也不躺下装死?皮酱相信各位在看古代战争的影视作品时,一定心存疑...

古代打仗首排士兵阵亡率最高,为何宁肯拼命往前冲也不躺下装死?皮酱相信各位在看古代战争的影视作品时,一定心存疑惑,甚至还觉得古代的士兵怎么这么傻,连躺下装死都不会,在第一排冲锋的士兵可真倒霉。



这个问题其实古人就已经有过解答了,《魏书》中说,“临坚阵而忘身,触白刃而不惮者,一则求荣名,二则贪重赏,三则畏刑罚,四则避祸难”。

求荣名和贪重赏这两点相近,在古代打仗的一些“碾压局”中,很多士兵其实是希望自己站在第一排冲锋的。第一个杀入城中的士兵和他的所属部队,在战后往往能获得更为丰厚的赏赐,甚至由此改变人身轨迹,完成屌丝的逆袭,迎娶白富美。正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如果站在第一排的士兵畏敌不前,甚至躺下装死,一旦被自己人发现,等待他的将是严酷刑罚。古代行军打仗,根本不像影视剧中那样一窝蜂的所有人直接乱冲过去,阵型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每一个士兵应该站在哪里,又该去什么地方,他身边的人都会一清二楚,很难有逃跑或是躺下装死的机会。



历朝历代的兵制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有着严密的组织结构。非战争时期,齐国曾推行的什伍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一旦发现形迹可疑者要及时上报,使“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打起仗来,商周军队中五人为一伍,伍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古代行军打仗,前有轩冕之赏,后有斧钺之禁,除非全军溃败,否则选择当逃兵只能是被自己人就地正法。明代的北京保卫战,瓦剌大军逼近京师,于谦就曾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士兵躺下装死的存活率也并不高,特别是在冲锋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后面的队友踩踏致死。如果你侥幸没有被队友踩死,在战争结束后,获胜的一方会负责打扫战场,古代的军功一般是登记斩获的敌方首级或耳朵,甚至会砍下所有敌方尸体的首级筑为京观,用来炫耀武力恐吓对手。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第一次远征由于轻敌冒进,导致大败而归,数十万阵亡隋军将士的头颅都被高句丽的士兵割了下来,做成京观,一直到唐灭高句丽之战的时候才得以安葬。



再者,一开始冲在第一排的士兵并不会永远都会冲在第一排,会进行轮换前排的人打得差不多了就会被轮换下来休息,后面的人冲过去再打,如此反复。只要不发生溃败的情况,在冷兵器时代一场战斗的伤亡人数并不会太高。

综合来看,古代打仗冲锋在前的士兵虽然十分危险,但躺下装死或当逃兵的死亡几率却更高,狭路相逢勇者胜,唯有向前,在战争中活下来的几率才更大。战争是残酷的,绝非儿戏。


    关注 三个臭皮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