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生活也会撒一场极其认真的谎

 

梦想或追忆,皆非生活本来的样子,它们或者离生活太高,或者距生活太远。仰望或回首,都容易造成一种不真实的自我陶醉。...



点击上方“中财文字”关注我们
推荐语

相对于经历过“芳华”的人,那些平平淡淡度过青春的人们又会唏嘘一番,进而愤愤不平:把一朵干瘪的玫瑰揉碎了往人眼前扔,虽然闻不到香,但分明也是扎心的。——lvhq018



有人说看了芳华,前半场是梦想的乌托邦,后半场是追忆的屠割场。

这种由于缓冲过渡太过直接而使得人物命运被断层割裂的情节安排,让人简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虐心。

不能说芳华的过往不美好,也不能说美好的曾经不真实,但这种将问题尖锐提出来之后,又止步于此的影片创作力度,似乎只是停留在了关乎一代人芳华的具体细腻的呈现与追问。

冯小刚止步于此,票房爆棚早已志在必得,或曰心满意足了,你要再让冯小刚通过区区一部电影作品去进一步解答人们心中升发出来的许多困惑,这恐怕是冯小刚无心去做,也根本无力为之的事。

因为这件事不仅难度极高极大,还非常不容易讨好,弄不好更会引发众怒。

聪明如冯小刚,把人们的胃口从感性转身拷问到理性己是殊为难得,众口铄金之下,再让人家去解决众口难调这挡事,简直是个太不现实的苛求了嘛!

现实中每个人的困惑不同,解答也因之各异。——这不仅是由于人们所处的这个外部世界复杂并随时都在变化着所决定的,更是由于人性本身同样也是复杂嬗变这一点决定的。



尤其看《芳华》的人物,从青春绽放之初年到现在的半个世纪之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更由集体意识的捆缚主导而渐趋松绑。

人们站在自由个性充分释放而信仰匮乏的今天看,那种芳华只是一种不可追的旧时情怀,一种孤芳失落中的自赏,更严重点说是一种刻舟求剑式的意淫!

一千年前的李商隐用一句话就将这种情结轻轻地带过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没错,确实惘然。可问题是当时惘然就罢了,现在它仍然还叫人惘然!也许惘然才是人们生命的常态?而非那一弹指间翩翩起舞的芳华。

谁不知道芳华的美好,只在一瞬间;或者说只在一念之间。

芳华是人的生命在那一刻飞扬过,自由而努力地绽放过,那时的希望也最为灿烂,所以才最值得怀念!

人们爱追忆那一段芳华,也许只是因为怜惜芳华之年的那个自己!至于芳华之后的那个结果,看上去大多数情况下可能都是让人觉得微不足道的,甚至无法接受的。



也许这才是真实的命运与真实的生活。——希望曾那么美好,现实却越发苟且,你不满意,甚至难以接受,生活依然无法改变。

以芳华的名义,把那些曾经的青春美好过往撕开撒落在地,不真实的美好终究扛不过岁月风雨的猛烈洗刷,美好中真实的那一部分仍在,只是美好闪光的人性却未能拥有美好闪光的生活,这一切又是谁之过?

时代车轮谁也抗拒不了,在这样一段以选择性追忆为视角,努力用追忆去重现的芳华里,我们看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些小人物内心的彷徨挣扎与坚持。  有对真善美真正的抽剥与诠释,苍凉结尾的背面,仍投射了一柱不易觉察的人性关怀之光,和蕴含在静默中的有力批判。

其中最引发人们思考的地方,在于它着力表现了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紧密与疏离的虚实变换。

在何小萍、刘峰他们的芳华之年,几乎每个人都置身于一个对群体规则的绑架中,每个人所说的所做的,必须要得到集体认可才行得通,也才是有价值的。

即使有时候集体意识认可的一些东西已经失真变形 , 集体的意志仍旧毋庸置疑,依然是每个人萌生自我力量的主流。

无视小我,并不能抹煞小我的存在,尤其是在对道德的极度推祟面前,许多像林丁丁、郝淑雯这些时代的宠儿们缺少的恰恰是最基本的道德感。



作为在这种意识洪流中被裹挟着的个人,一边要成长,一边要坚定地实现自己,达成对自我的认可,在洪流中立住自己,是多么艰难,何小萍就是这样的原点人物。

小萍的命运让人想起与《芳华》人物同时代的另一部文学作品,作家张抗抗的《隐性伴侣》,其中反思的部分与指向可谓殊途同归。

每个人都有一个大我与小我,芳华开放的时候,有真实向着阳光努力绽放自己的花,也有根本结不成果的花,这种花它被称作谎花。

而在充分释放自我,物质充盈取代精神丰盈的现在,曾经在芳华之年被边缘化的那些人,很大一部分在一味祟尚物质文明的今天仍然是边缘化的。

这其实是提出了一个问题,生活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吗?比别人获取物质多难道就意味着一个人无愧于他生命中的芳华之年了吗?

很显然,冯小刚呈现的芳华里,有不少张抗抗反思指认过的谎花,这些谎花同样看上去很美好,但谎花终究是谎花,它不具备修成成果的生命内涵与正向力量。

损人利己者固然卑劣,可在虚假的高高挂起的道德观面前,“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早就成了一种世象。

倒不如像一棵不起眼的小草,朴实无华,紧贴地面生长自己,给世界奉献一点儿绿色,事实上,中国人的道德观,也确实经历了从高大全型向小草型的转换。



但随着对物质追求大言不惭的推崇与不择手段的索取占有,物质开始为生命赋能加码,花花世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小草已太寻常。

如此说来卑鄙者人所不齿,高尚者太累不值,小草平凡得没有个性,人们心中已无方寸,不知何去何从,这是物质化世界里人们精神上的困境,或者说窘境 。窘境免不了让人经常有点儿囧。

那到底什么才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值得珍视的芳华呢?

影片没有回答,中间是断层的意识回归,这是影片的留白。特意的,突兀的,呈现出来的留白。

因为是留白,自然不必去细腻地晕染照顾观众的情绪,这种留白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处理,更不会对观众的情绪负责,这种无情其实有一点酷,这份无情也可以被理解正是创作者的深情所在 ;

当然我们也可以以更高层面指出来,就影片传递的悲悯力量来说还不尽人意,造成的观影回味不太舒畅,不够温暖妥贴,最后缺少当下所期待的一种凝聚人心的共鸣与合力,而更多还是停留在某种梦一般的回味中。

  梦想或追忆,皆非生活本来的样子,它们或者离生活太高,或者距生活太远。仰望或回首,都容易造成一种不真实的自我陶醉。



个人如草芥,本身是微小的,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潮流。

顺应潮流而又不纠结地坚持自我,在属于自已的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里从跌跌撞撞,不断碰壁试错到内心逐渐进化到柔软而强大,用美好的思想与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世界,即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样即便青春的芳华已逝,但这种由内而外的幸福感,也许才是人们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会凋谢的芳华!

那么,即使人们被生活偶尔开的玩笑捉弄得焦头烂额,甚至生活还会极其郑重地给迷茫中的人撒一个认真的谎,但这并不代表生活的全部,那些认真撒过的谎,只能验证这生命中的芳华比谎言更真!

生活真正的意义在于,只要依旧有一份芳华融入在生命的内里,即使最终命运放到他们手中的果子也不那么香甜可口,如何小萍刘峰那样的人们,在与生活的交手里,倘若他们正在或已经获得了他们能够接受的幸福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又夫复何求呢?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精彩回顾
能让你有所成成长的对手,都是你的知音

愿漂泊的人,心中有家

时光已然入诗——致我渐行渐远的2017

每日一句
人生是由哽咽哭泣及微笑所组成的一段过程,而其中更大的部分是哽咽。——波特





    关注 中财文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