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这群“自梳女”,她们梳起唔嫁,矢志一生......

 

今天小番就与你一同走进她们,聆听她们的故事...

你知道什么是“自梳女”吗?番禺小谷围街南亭村尚有13名,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今天小番就与你一同走进她们,聆听她们的故事。
至少在清初就有“自梳女”
“自梳女”(俗称“姑婆”),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女一样盘起,以示终身不嫁、独身终老。诗家有云:“自家梳起古今无,眉黛风流与众殊。羞说梧桐待栖凤,阿侬原不似罗敷。” 诗中所描写的,便是珠三角一带的“自梳女”。

据乾隆三十九年(1774)《番禺县志》所记:“国朝百年来,番禺一邑其所称贞女者,志不绝书,而其甚者相约不嫁,联袂而死。” 至少在清初,在番禺地区,一如珠三角其他地方,女性有着“自梳”习俗。

以往番禺城乡都有“自梳女”
清末至民国时期,番禺城乡都有一批“自梳女”,她们束发梳髻,向亲友明示终生不嫁。自梳女相约为伴,年轻时自食其力,年老时离家另住,称“姑婆屋”。
图为新造北亭自梳女“三姑太”(左)与她的“金兰”姊妹20世纪30年代在香港合影。

梳起唔嫁,矢志一生
番禺区小谷围街南亭村渡口不远处有一个小岛,被人们称为“海心岗”,岛上有一块“梳起石”。据传,新中国成立前南亭村的“自梳女”会乘船登岛,在姐妹的帮助下完成“梳起”仪式。梳起唔嫁,矢志一生。

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目前,番禺区小谷围街南亭村尚有13名自梳女,均已八十以上高龄,有的已近百岁,多为独居孤寡长者。由于历史原因,分布在珠三角仍在世的自梳女为数不多,她们算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番禺区南亭村


故事1:种地打工帮衬家里
玲姨今年八十多岁,是一名自梳女,独居在南亭村西社大街的一间小平房里。屋里有一台老电视机、两张靠背椅、几张小板凳,干净又整洁。
玲姨今年八十多岁,独自住在南亭村西社大街的一间小平房里。

玲姨身形清瘦,精神矍铄。十几岁时,父亲因病过世,母亲又不会耕地,家里弟弟、妹妹还小,这些遭遇让她坚定了自梳的想法。玲姨说,父母不支持她自梳,父亲去世前一直叮嘱她要嫁人,母亲在她自梳后还试着找人替她说媒。然而,从决定自梳的那一天起,这辈子她就从未想过要结婚。
玲姨当年自梳时戴的红绳


一直扎根南亭村,玲姨种了五十多年地。60多岁时,玲姨到手袋厂打工,做了五六年后,她又回村帮人串了四年珠子,“一元串一包,看不清,就要戴眼镜。视力越来越差劲,就辞了这份工。”玲姨用辛勤劳作帮衬家庭,带大了弟弟妹妹,还帮弟弟建了新房,后来弟弟妹妹都结了婚,分了家。

“大的小的都结婚了,我不和别人一起吃。”2000年初,小谷围建起了大学城,玲姨每个月都领退休金,她再也不用打工赚钱了。如今,玲姨对生活很满足,“政府给所有村民买了社保、医保,生活一点不愁。”现在,玲姨爱煮饭,“买瘦肉,吃大鱼”。此外,她还很喜欢运动,常到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馆去锻炼,有时觉得腿脚酸痛,她就会去吊单杠、双杠。

故事2:为家梳起年少芳华
玲姨家附近有一栋临街三层小楼,年近80岁的关姨与同为自梳女的阿姐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当年,关姨是在阿姐的带领下成了自梳女。

据说,由年长的自梳女带去“海心岗”梳起,是南亭关氏自梳女特有的仪式。据关姨介绍,阿姐小时身体不好,父母担心她出嫁后会受累,因而阿姐选择了自梳。关姨则因家中劳力不足也成了自梳女。“从小开始,就照顾两个弟弟,那时候什么都没有,我照顾到他们娶老婆。”

关姨姐妹在村里档口卖了十几年菜,关姨能听懂些普通话,讲起来有点艰难。关姨很有生意头脑,她曾有四辆货车,“一辆7吨、一辆5吨、一辆4吨、一辆半吨”。过去,货车会到鱼珠载木头,到外地批发市场接货,还会把当地种的节瓜拉到中山、珠海去卖。以前南亭村家家都耕地,每天早上关姨也会收一些洋葱、姜,拿到档口卖。

去年关姨做了手术,腿脚不好,现在在家休息。看到侄媳妇抱着侄孙女出门,关姨开心地迎上前,哄起孩子来。“他们就在我附近住,我帮一下他们,他们帮一下我。”侄子从小由关姨带大,平时一有时间,侄子就来看望她,陪她聊天,顺便帮忙给平安通充电、缴费。

故事3:两位关婆婆的故事
除了以上玲姨和关姨的故事外,以下这个视频也讲述了两位自梳女关婆婆的故事。或许从她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窥探这一特殊群体一二。


视频来源:广州日报
自梳女形成的原因
“自梳女”习俗的形成,按一般的说法,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种。

一怕生儿育女,家庭拖累,婚后又受夫家的气,嫁不如独身“梳起”。

番禺一带有家喻户晓的儿歌:“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心抱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迟),眼泪唔干入下间(厨房)。下间有个冬瓜仔,问过老爷(家翁)煮定(或)蒸。老爷话煮,安人(家姑)话蒸。蒸蒸煮煮都唔中意,拍起枱头闹(骂)一番。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四朝跪烂九条裙。”形象地描述了为人媳妇之难。

二是禺南地区较为富庶,谋生容易,女性独立后不须依赖家庭供养。

三是为照顾父母和幼小兄弟,操持家务而不嫁。

多是为了承担家庭责任
今天所讲的故事主人公之所以选择自梳,更多的是为了承担家庭责任,在她们背后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包括她们的自立自强,还有艰苦奋斗,不向命运低头等等,这些品质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继承和宏扬。

“自梳女”也并非都是孤独终老
“自梳女”也并非都是孤独终老,原因是当年他们成为“自梳女”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并担当起养育弟妹成长的主要责任,当“自梳女”年老之后,弟妹侄子等负责照顾她们终老也成常态。

大多数“自梳女”认为当年那么艰难困苦都能挺过来了,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多了,她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还是比较乐观的。

发起关爱自梳女服务项目
随着年龄增长,和众多特殊长者一样,“自梳女”在身体、心理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需求,需要社会关注和关怀。针对此情况,番禺区小谷围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起“情暖暮年·传承友爱”自梳女等特殊长者服务项目。该项目由广州市风向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
社工在陪关婆婆
为她们提供关怀服务
项目负责人陈锦芳说,项目建立多支专项社工队为自梳女等特殊长者们提供居家关怀性服务,提升她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番禺区小谷围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陈姑娘正在陪玲姨聊天。

送温暖上门:一对一陪护、心理咨询等;

送健康上门:上门义诊和提供健康咨询;

送安全上门:居家安全教育、评估和改造。

“去年7月,我们带着专业师傅上门对自梳女居住环境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改造,为有需要的长者送去四脚拐杖、防滑垫、小夜灯,安装楼梯扶手、坐便椅、防撞角。”陈锦芳说。

志愿者:为她们的自强做口述史
广州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刘金婷和冯馨婵是该项目的志愿者,她们正在做一件事情——为自梳女做口述史。去年7月,小谷围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说出你的故事”自梳女口述历史小组,社工带领大学生志愿者,走近南亭村自梳女长者,鼓励她们口述过去的生活故事。目前,已成功收集到8位自梳女的故事,正在编撰《自强自立——番禺南亭村关氏自梳女回忆录》小册子。

“她们与我们从资料上了解到的自梳女不同,她们很多人一生都待在小谷围,一直和家人住在一起。我们能切实体会到她们为家人的付出,感受到她们身上可贵的自强自立精神。”刘金婷说。

不让她们湮没在历史中
陈锦芳说,挖掘自梳女这个即将消失的女性文化,是为了让属于这个特殊群体的独特记忆留存下来,让更多人认识、理解这个群体。“随着年龄渐长,自梳女逐渐离去,她们的故事逐渐湮没在历史中。如果我们不去记录,也许后人都不知道她们真实存在过。”她说。

来源:广州日报、《番禺民俗》、《番禺百年图鉴》


    关注 广州番禺发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