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国设立的文化意义

 

陈金凤博士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谈两汉时期的江西文化生态...





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师徒画传屏风(穿衣镜)

由于南昌海昏侯刘贺墓有孔子画像屏风以及一些儒家典籍出土,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刘贺的思想文化倾向、学识文章水平的猜想。而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陈金凤博士则根据这一发现,从江西古代宗教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生长土壤的角度,对两汉时期江西文化生态进行解说,力图从一个层面把握江西文化的演进情势,以利于考量“海昏文化”。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金凤教授

陈金凤在《两汉时期江西地区的文化生态概说》一文中指出,刘贺墓中孔子画传屏风和儒家典籍的发现,十分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西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的成果:封建各地王侯,也许就是宣扬儒家文化的代表。

先秦以来,江西地区就有浓厚的“尚鬼好祀”、“俗信鬼神,好淫祠”的习俗,而这种习俗所表达的对神灵的无限敬畏和祈求福祉的强烈愿望,以及由此产生的浓厚的宗教心理和氛围,无疑为道教开创了非常有利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在东汉有组织的道教形成之前,神仙方士的传说在江西极其丰富。如在江西出土的东汉时期一些画像镜或神兽镜,在雕刻的花纹图案上,已有神仙的内容。养生求长生的风气也颇为兴盛。如在江西出土的东汉时期一些画像镜或神兽镜,在雕刻的花纹图案上,已有神仙的内容。养生求长生的风气也颇为兴盛。刘贺墓中出土的一批养生方术之书或许也可作为证明。



然而,汉代(主要是西汉)江西儒学不显,刘贺在江西的儒家活动也不见记载,除了受他本身身份的影响外,可能就与当时的江西以巫鬼文化为主的文化生态密切相关。

春秋时期,澹台灭明在江西传播儒学,但影响绝不会很大。事实上,自传说中的澹台灭明一直到西汉前期,江西的儒学之迹渺茫难寻。西汉中后期,儒家文化在江西地区开始传播发展。但关于西汉江西的儒学传播发展的文献资料也很少。过去,一直认为西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年-公元前6年)的南昌尉梅福是江西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虽然因梅福后来隐逸修道,被视为道家人士,但按《汉书·梅福传》载,他曾数度上书汉成帝极力推崇孔子,是一位明习《尚书》《谷梁春秋》等儒家经典的儒生。



位于宜丰县潭山镇逍遥道院山的“梅福墓”

随着海昏侯刘贺墓发现与挖掘,其出土文献资料有:绘有孔子像并记录孔子生平及其弟子情况的漆器屏风构件;《论语》《易经》《礼记》等竹简文献。这充分说明儒家文化在江西的正式传播至迟可推至汉昭帝时期。海昏侯刘贺为汉武帝之孙,深受“独尊儒术”政治文化的影响,其受业老师包括王式、夏侯胜等西汉大儒。刘贺将孔子图像及一些儒家典籍带在身边,表明他对儒家文化的服膺。然而,就目前的资料而言,但尚没有证据表明刘贺及其海昏国对江西的儒家文化发展起明显的作用。尽管如此,刘贺及其海昏国对儒家文化在江西的传播发展的作用、意义还是相当大的。海昏是引发江西儒家文化发生的一个基地。刘贺及其海昏国是江西儒家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构成。是为江西儒学之滥觞,标志着江西儒家文化的正式展开。


文保人员对要扫描的竹简作准备工作

陈金凤认为,从两汉时期的江西儒学的兴起情形来看,江西儒学是外来输入的,是受外来人士的影响、生发、推动的,而江西人士也开始主动学习与接受这一先进的文化,并迅速成长起来。至东汉中后期时江西儒学已有较大的进步,成绩较为突出,已是南方儒学传播发展比较重要的地域。江西地区偏离儒家文化的中心地域较远,虽然在西汉中后期以来成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发展之地,但总体上还属于落后的境地。这很大程度是受江西深厚的传统文化生态的影响。因儒业不得意,往往学仙道或隐逸。虽然没有证据说刘贺修道,但据出土的竹简中有不少的方术养生医药之书,也可推测其亲近道家。又如,徐孺子、袁京等,固然是出于高尚气节,但多少也与江西道家隐逸风气相关。换言之,受江西本土文化的影响,江西的学儒人士有道家化的情势。



陈金凤在论述了江西佛教的兴起之后,总结两汉时期的江西文化生态认为,当时江西巫风盛行,是“淫祀”的区域之一。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道教、佛教的发生、发展与传播,都是立足于在本区巫鬼信仰的基础之上。由于江西处于南部中国较为重要的地理位置,是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传播融汇之地,使它较早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儒、道、佛三家融汇的最早的地区之一,却依然留存着浓郁的巫鬼崇拜。两汉时期江西儒、道、佛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江西成为中国古代儒、道、佛三教共兴的重要地域的基础。然而,汉代(主要是西汉)江西儒学不显,无疑也与当时江西的这种以巫鬼文化为根基的混杂文化生态密切相关。不过,儒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正统的文化,在国家政治的积极推动下,终将获得优势地位。


    关注 海昏文化大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