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河,从此是故乡——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艾河村移民搬迁速写

 

移民的艾光书:临走之前要撒最后一网艾河,一个交通不便,但很富裕的村“酒仙”艾照春:亲戚相送,难说再见...

艾河,从此是故乡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艾河村移民搬迁速写
 
艾河,一个交通不便,但很富裕的村

2009年10月2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艾河村的二组、三组、四组共58户253人作为该镇2009年最后一批移民搬迁对象,迁往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长滩办事处叶坡安置点。

艾河村是丹江口市最边缘一个村,位于习家店西部,西北部与郧县安阳接壤,隔汉江与均县镇九里岗村相望。这里没有水田,只有旱地,沟沟岔岔里居住的人大多都是艾姓。陆上交通极为不方便,到习家店镇有近50公里的的路程,由于要搬迁,通村水泥路也没修,村里人出行大多是依靠船只。虽然交通不方便,但并不说明村里人穷,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几亩柑橘,养鸡、养猪、种地、到门前边河里捕涝鱼虾,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如果不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上边说就要开始移民搬迁,村里90%的户的都能盖上楼房。小伙子们、姑娘们大多都在外边打工,学开车的小伙子比较多,年轻人渴望外边的世界,到交通条件好的地方去居住,去发展,这次搬迁,村里群众很积极。



受陆路交通限制,这次搬迁,得几次搬迁是全镇麻烦的一次,移民各户要搬走的货物要在10月24日先搬到江边,镇里请来了两只大船,将货物上船,

25日上大船装到习肖渡口,26日再搬下船上大货车,26日晚上再用大货车运到荆门。而移民则要在26日坐船到习均大桥后上岸再坐车到习家店镇,集体在镇上住一夜后,27日再乘车前往荆门。





 两次移民的艾光书:临走之前要撒最后一网

离10月27日搬迁还有3天,10月24日下午,我从丹江口市城区乘车到习家店镇,中午又从镇上驱车50多公里到莫家河码头,然后又乘船来到艾河村二组,只见江边有四处堆放着移民的家具,不时有移民在运送家具到江边。在二组下船后,遇到了正在搬运家具的艾光书。

艾光书今年66岁,胡须已白了不少,是个热心肠的人。说起搬迁,艾光书说,这是他第二次搬迁了。1963年丹江口大坝建设第一次移民,他们全家7口从老艾河搬迁到现在居住的地方,这是第二次移民了,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要远迁400多公里外的荆门,而第一次是后靠安置。当时第一次移民后靠安置每人才50元,先盖的是茅草房,上世纪70年代才换成瓦房,80年代又换成红砖房,90年代准备盖楼房了要搬迁,楼房是盖不成了,但这次搬迁到荆门他家盖了两层174平方米的楼房,此次要搬迁的5个人,他和老伴、儿子、儿媳妇还有孙女。他自豪地对记者说,1963年他光荣地参军入伍,1969年才复员,在部队还演过电影《大浪淘沙》,不过演的是国民党逃兵,但却终生难忘。

24日晚5点30分,艾光书和老伴徐家莲划着小木船,在门前汉江河里撒下了最后一网。

第二天他一家将离开日夜伴随自己的这一库清水,撇下被他双手磨得油光发亮的双桨和水下互知习性的鱼儿们,还有房后坡上那片金色斑斓的橘园……他说他已经将小木船和网具送了人,在门前河里捕了一辈子鱼,一下子丢下船和网具,他还真有点舍不得。

25日早上7点,记者来到他家里,他已经收网了,一条5斤多重的麻鲢鱼,一条2斤重的鲶鱼,一条半斤重的鳜鱼,还有9条半斤左右的白鲢鱼。

估计要卖个50元钱。“平时是这样的吗?”记者问,“咋不是?我们这家家户户都有网,晚上做完农活了,下河随便撒一网,第二早上,不放空,有多有少,有时一网能捕百十斤,有时只能捕几斤。你们记者不要小看我们这儿交通不便,人穿的差,哪户人家不是存款几万、十几万的?春季晌午,老婆在家做饭,我到屋后边山上扒蜈蚣,老婆菜炒好,我扒几条蜈蚣,喝啤酒的钱都有了,啤酒也买回来了。蜈蚣大的一元,小的四角,去年我扒蜈蚣就挣了2000多元。”艾光书一边说着,一边将刚捕的鱼两条准备带走外,其他的全部送到了邻居们。

“酒仙”艾照春:亲戚相送,难说再见

与艾光书紧邻的邻居是艾照春,24日下午见到记者,他摇摇晃晃地要记者非要到他家吃饭,他说,要不是移民搬迁,你们怎么可能来到我们这个地方。村里人都叫他“酒仙”,他老伴赵艳秀说,每天上午下午在地里干活中途带着酒瓶要喝十几遍酒,回家到里先把酒缸里黄酒舀一碗喝,天天醉酗酗的,但却不糊涂。艾照春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都全部成家,两个女子嫁在郧县在城里做生意,儿子买了一台大货车在十堰跑运输,儿媳妇在十堰照顾孙子上学。要搬迁离开艾河了,两个女子、女婿,双方亲家,儿媳妇娘家的家人都来帮忙搬东西,为他们送行,十几个人在一起,艾家显得很热闹,艾照春高兴起来多喝了二两,话总是说不完。



25日中午,艾照春一定要让记者在他家和他们吃在艾河的最后一顿饭,家具全部搬到船上了,堂屋里临时用几块木板支起来当饭桌,十几个人围着吃饭。艾照春和他的三个亲家先喝了几两白酒,他们觉得不过瘾又用大碗喝啤酒。老伴和三个亲家母在一起有话不完的话。

下午1时30分,分别的时刻来了,三个亲家母回忆起原来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难舍难分,久久不愿分开,搬家毕竟是喜事,嘱咐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安顿好了,接你们下去看看”“这搬远了,以后亲家母家见面机会少了,一年至少要回来一趟哦。”船已经开了,三个亲家、亲家母还在岸上挥手。

原定于25日下午移民的货物运到习肖渡口,26日移民再乘船到习家店镇,但是移民家里的东西全部搬走了,被子、锅碗都打包上船了,有的房子都拆除了,25日晚吃饭、睡觉都成了问题。因此镇指挥部决定村里的移民全部随运货物的船到达镇上。他们的房屋砖木结构的,卖给了郧县人,他们来拆除要红砖。土木结构的则由镇上统一组织拆除。



第一个到外迁地任教的教师周成龙:艾河村我是第一个盖砖房的

24日晚,我们三个采访的记者被镇里干部安排在周成龙家休息,家具已经搬走,我们三个人挤在一张小床上。镇里干部介绍说,周成龙是丹江口市第一个到迁入地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他的爱人和两个孩子是农村户口,在这次搬迁中,有人劝他不走,他说,我是老师,要为人师表,更应该带头搬迁,因此他成了丹江口市到外迁地工作的第一个公职人员。首批搬迁时,他已到了屈家岭,只是房子还没拆除。

半夜时分,周成龙回到家。第二天早上,他说他为了几个学生到荆门上学的事儿,跑了几天。爱人早已到了荆门在那里开了个副食店,儿子在十堰开车,女儿在武汉上大学。这次随村里一起统一搬迁到荆门,下去后要到长滩中心小学任教。周成龙对着家门上门牌号,久久地凝望着。他说,我是艾河村第一个盖红砖房的。他们家承包了艾河村集体11亩柑橘园,自己又扩大至15亩,靠辛苦经营,每年收入都在好几万元。如果不是要搬迁,他要在村里盖最漂亮的楼房。

民间艺人温兴华:我用自编自演的快书颂南水北调,为乡亲们搬迁鼓劲

25日中午记者到艾河三组采访,90%的移民已将家具运到江边,等待上船。这时,我们听到一个老年人在打着快板唱着歌,引来一阵阵笑声。唱歌的人叫温兴华,今年63岁,是村里有名的艺人,方圆百里有人办红白喜人,他都要去赶场。老婆说他即使天要下雨,地里庄稼没收,村里只要有人办事儿,他就要去唱。见记者采访,他更来劲了,只听他打着快板唱道:“喜颠颠来笑颠颠,南水北调来搬迁,家乡住在老均县,门前有片橘子园,政府的来了工作队,他们宣传要搬迁,来到这里测橘园,一亩橘子他6000元……这搬迁的好处有五点,走个路来平展展……”他一边唱,一边来回转圈,摇头晃脑,陶醉其间,怡然自乐。

我问他这首快板有多少句,他说有百十句吧,反正想到哪儿编到哪儿,随口拈来的。他说他不认得一个字,从来没上过学。那么国家政策他是怎么学的?那么多词汇他们是怎么掌握的?他说,就靠看电视,看新闻,歌词全部记在他的大脑里。村里有人办白事,他去给人家打待尸,唱一天一夜,不要歌词,不重复,真是个奇人。

25日下午,记者随移民大船前往习肖渡口驶去,不料下午走的太晚,过正在建设的习均大桥后,已过了下午5点半,库区到处都是下鱼网,大船无法再行驶。工作组组长凌秀国发脾气,打电话到渔政部门也没办法。他只好决定,船靠习均大桥建设工地。第二天再走, 镇指挥部派出两部客车到江边接到镇上统一住旅社。

26日上午在习肖渡口,移民们忙着从船上下货物再装大车,我觉得昨天给温兴华拍的照片不理想,再重新给他拍几张。找到他后,他说快板已装货物了,听说我要让他再完整地唱一遍昨天唱的,以便录音。他高兴地去车上翻找,找到后又在河边折了一根橘树枝当导具,左手拿橘枝,右手打快板,手舞足蹈又唱起来了。我们问他怎么想到要编一首唱南水北调的快书,他说是为了给老乡们搬迁鼓劲,他们喜欢听他唱,他唱了老乡们就不累了,到荆门新家了还要给当地人唱。 

27日,艾河村移民58户、253人在亲人的嘱咐中离开家乡,前往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长滩办事处叶坡移民安置点落户入住。这是习家店镇成功组织的最后一批试点外迁移民搬迁,标志着该镇今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试点移民外迁任务全部完成。

习家店镇是我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外迁试点镇之一,外迁安置涉及老君殿、龙口、封沟、艾河四个村、19个村民小组,外迁安置507户、2092人。分别安置在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长滩办事处叶坡、易家岭办事处三合、罗汉寺办事处平原3队、平原6队、新河五个移民点。

习家店镇在全市移民搬迁工作动员大会后,积极行动,从市直和本镇抽调的168名工作人员分赴各村,驻组包户,稳妥推进各项工作。4月20日,移民建房正式开始。习家店镇选派8名移民干部、26名移民理事会成员长期进驻5个安置点,安置区政府抽调8名移民干部负责移民建房,两地联合成立建房协调工作组,实行合署办公,有序组织开展水电路及场地基础建设、宅基地划分、建房材料购进、质量监管、建房进度督促等协调服务,确保移民自主建房有序快速进行。

自8月20日首批搬迁至今,在两个月零一周的时间内,该镇成功组织六批移民搬迁。在每次搬迁中,该镇都要制定科学周密的方案,做到万无一失。实行移民干部包一户移民,采取战时体制,几个工作组不分年龄大小、职务高低,协同作战。工作队员提前三天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全面安排部署,随后分组开会,进驻农户,动员组织农户搬迁,帮助搬运家具,包安全、包搬迁。搬迁前一天,镇移民工作指挥部,牵头公安、交警、运输公司、包户包车工作专班分头召开战前动员令,再次重申工作要求、工作纪律。搬迁当天,客车、货车车队均是警车开道,从迁出地启程,直到迁入地下车,由严格车队长统一发号司令统一指挥。每辆车安排移民包车领导。移民包车干部、一名警察护送,医护人员全程护送,特别是对老、弱、病、残、孕等移民,提前一天摸排情况,拿出护送方案,安排救护车全程送行。





据统计,习家店镇在今年整个试点外迁移民搬迁工程中,累计调集参加运输的大巴车61辆次、货运大卡车93辆次,每一次行程300余公里,均运行良好,未出一例交通运输事故。实现了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搬迁目标,给上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移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以上内容见湖北省丹江口市移民记者陈华平著的《见证--南水北调丹江口大移民纪实》一书,新华出版社2014年出版,陈华平QQ:814825471


    关注 南水北调丹江口移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